陈漫的艺术风格「如何评价陈漫」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陈漫的艺术风格「如何评价陈漫」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1 陈漫镜头的中国女性莎士比亚曾经说:一千个男人(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女人(哈姆雷特)模样。
你心目中的中国女性是什么模样?
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
但是我想,肯定不是下图中的模样:
身着清朝的皮甲的女人,手捧着DIOR的皮包,黄色皮肤布满了雀斑,暗沉的脸色布满阴鸷,眯着的细长眼睛透出一股憎怨。
这张照片便是号称中国最贵的摄影师之一陈漫的作品,最近引起了轩然大波。
有人会抬杠了,这幅作品又没有标明是中国女性,干嘛非要对号入座,难道中国人就如此敏感而自卑吗?
有网友就找出了同样出自陈漫之手的一组作品,同样诡异的风格、同样怪诞的造型、同样阴沉的基调,这组照片可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名为《中国十二色》。
中国女性即便不是个个貌若天仙、沉鱼落雁,但气质、风格、打扮,恐怕也没有人如她镜头里这般。
又有人替陈漫辩解了,称“对于美的标准从来就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没有人能够可以从客观的角度来争夺审美的话语权”。
言下之意,陈漫创作的艺术作品,是按照陈漫主观对美的标准来创作的,并不是对中国女性的丑化。
这话听着似乎有点道理?美的标准本来就是主观的、多元的,不然也不会有“环肥燕瘦”这个成语。
如果以女性为审美对象,丰腴如杨贵妃是唐人眼中的美,身轻如赵飞燕是汉人眼中的美,审美标准确实是多元的。
如果是以作品为审美对象,就拿瓷器来说,素雅清淡的瓷器符合雍正皇帝心中的美,华贵喜庆的瓷器符合乾隆皇帝心中的美。审美标准即使父子也是不一致的。
可是,对于一个人来说,审美标准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当稳定的。一个人,不可能在同一时期,同时认为两种彼此对立的风格都是美。
就像是雍正皇帝,绝对欣赏不来自己宝贝儿子所钟爱的瓷器风格;乾隆皇帝,也绝不会认为自己那累死的老爹收藏的瓷器是美。
我们来看看一组鲜明的对比,左侧是《中国十二色》中陈漫对中国女性的刻画,右侧是陈漫发在微博上的自拍和镜头中的自己。
这样的对比强烈吗?如果根据为陈漫辩解的理由,陈漫按照自己心中“美”的标准来塑造中国女性的形象,那么为何将自己排除在了这种“美”之外呢?
毕竟,没有女性会不想让自己在镜头下更美啊!试问,陈漫为何不按照这种“美”的标准来塑造自己的形象呢?
看来,陈漫对于什么是中国女性“美”的标准,是明显的自相矛盾。对于这样的“双标行为”,只能亮出唐国强老师的经典表演图了:XXXXXX(此处自带声音)
陈漫镜头里的中国女人,为何是这个模样?答案很简单,就是在欧美“东方主义”的影响之下,为了迎合欧美人对东方女性的想象。
2 迎合“东方主义”的刻板印象在欧美的刻板印象中,东方女人的模样,细长的眉毛和五官,一般都要身着紧身、性感的旗袍,充满禁忌的诱惑和性的暗示。
最典型的就是第一位登上好莱坞舞台的华裔女星黄柳霜的模样。
总之,东方女人要么是心怀鬼胎、诡诈歹毒的蛇蝎美人,要么是沦入火坑、亟待西方英雄拯救的迷途羔羊。
中国男同胞们看到这里,别以为自己躲过去了。我们在欧美人的刻板印象中,是下图“傅满洲”那样的典型模样,邪恶、狡诈、猥琐,当然,还有丁丁小。
如果只聊到这一点,就人云亦云、浅尝辄止了。为什么中国的艺术创作就要迎合欧美人的刻板印象呢?
很多人会很自然回答,因为盎格鲁萨克逊的霸权啊。不仅是政治霸权、军事霸权、经济霸权,也是文化霸权、审美霸权。
符合欧美人的想象和标准,就是文明和美,否则就是野蛮和丑。听着很有道理,可这就是问题的实质与核心吗?
3 实质与核心:在于艺术的立场我们都知道,外因固然很重要,但是起决定性因素的是什么?是内因。我们再来看一组图,这是过去一个时期里宣传画、镜头中、荧幕上的中国人的形象。
工人高大强壮、农民朴实勤劳、军人英武勇敢,小伙们俊朗潇洒、姑娘青春靓丽、妇女健康活泼···
要知道,欧美的文化霸权、审美霸权也不是一两天就形成的,也不是在过去几十多年里不存在的,可是为什么曾经很长一段时期,中国文艺工作者的作品没有屈从和迎合他们的标准呢?
实质与核心在于:站在谁的立场?
有必要重温一下教员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他鲜明地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文艺也是有立场的,立场决定了态度,决定了对象,也决定了评价标准。
而我们很悲哀地要讲出一句大实话来,尽管少数伟大艺术家们不求名、不谋利;但是多数从事艺术工作的人来说,追逐利益是一种天性。
所以“艺术作品”具有亲资本的天然倾向。很简单,大多数艺术家们也要吃饭,而创作的艺术品的价格却是取决于资本的认可。
当文艺为权力、为资本服务的时候,只会去迎合具有更大权力、更多资本一方的标准。
在欧美拥有政治霸权、经济霸权、文化霸权的条件下,那么站在权力和金钱的立场上,会自觉不自觉地迎合欧美的刻板印象和标准。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他们的认可,获得更多的代言、合作、广告、宣发等,实现名利双收。
而这又是一种恶性循环:迎合欧美文化和审美标准——获得名和利——鼓励继续迎合——内化成习惯和自然。
像陈漫这样的所谓“艺术家”们还有很多,他们不都是遵循这样的路径和标准吗?
4 这种情况会改观吗?有人会说,今天我们中国人富起来了、强大了,那么这种情况会不会改观呢?
答案也很悲观,如果文艺亲资本的导向不能得到纠正,那么他的立场只会取决于哪里的资本多、利益大。
大家可以想一想,近些年来的影视剧中,除了极少数的主旋律剧之外,还有以“普通人”为主角的作品吗?
影视剧的聚光灯总是打在了掌握地位、权力、财富的人身上,刻画的霸道总裁、甜心富帅,聪慧且善良、英俊而潇洒、豁达而阳光。
可是影视剧中的普通人角色呢?比如欢乐颂中的樊胜美母女,比如流金岁月里的章安仁,尖酸刻薄、唯利是图、偏狭歹毒。
普通人不仅是被遗忘,更是被嫌弃、被鄙夷、被丑化。这就是如果放弃了文艺的根本立场,已经发生和必将发生的后果。
真正的布尔什维克们为之奋斗的社会,不仅是物质更加充裕、精神更加丰富的社会,也是一个更为公平的社会,甚至是更美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