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县民间艺术「滑县文化遗产」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滑县民间艺术「滑县文化遗产」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中国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繁盛在清朝。
纵观历史,最早剪纸发源于民间,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人和物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在葬礼上点燃,以祭祀死者。
剪纸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随时可见,深受群众欢迎。剪纸制作简便,造形单纯,但它包容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是多种民间美术表现形式的浓缩和夸张,因而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民间艺术的造型规律、创作构思以及作品的形式特征。近年来,因为剪纸更适合农村闲散劳动力制作,既可作为实物使用,又可美化人类生活,因此,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发展迅速。
滑县地处中原腹地,历史悠久,经济繁盛,文化底蕴深厚,民间剪纸艺术起步较早。据分析考证:约公元前1600——1100年,就有人在金属箔片、树叶、绢帛以及丝织品上剪刻纹图,以祈求美好,装点生活,这就是最早剪纸的雏形。
滑县剪纸大致可分为传统节日喜庆题材、人生礼仪题材、日常生产生活题材等三大类。剪纸作品用不同表现手法对传统节日(年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社会礼仪(结婚、丧葬、寿诞、乔迁)以及风土人情(服饰、饮食、居室、交通、劳动、娱乐)等进行表达。从制作方法上可分为单色剪纸(用同一种颜色纸剪制)、折叠剪纸(通过折叠剪出多个对称的形象)、立体剪纸(运用剪、折、推、拉、插、立等方法制作的立体形象)、彩色剪纸(用不同彩纸进行剪镂、套衬、拼贴或用白纸、浅色纸剪镂渲染制作)四种。
剪纸的技艺和方法有:1、剪纸必备的材料:剪刀、纸。常用的剪纸材料是纸,有单色纸、彩色纸,特殊情况下可使用金属箔等。由于材料质地原因,所以使用工具简单,主要是剪刀,要求锋利有尖,其他配备辅助工具有橡皮、铅笔、订书器、浆糊、尺子等。2、剪纸的符号与要领剪纸的符号如下图,剪纸的学习过程如我们学习汉字,有各种笔画,所以在创作一幅剪纸之前要先了解作品构图中需要的符号,以及符号的演变和灵活运用。3、剪纸的方法分为临摹和直接剪,临摹主要针对比较初学者,或者需要重点设计构图的作品,先按照原图进行描画,再用剪刀剪;直接剪的难度相当高,需要有丰富的构图经验,才可以创作。4、剪纸的折纸方法。为了创作不同效果的剪纸,通常采用折纸的方法,不仅节省剪纸的时间,还可以创作大型的剪纸作品。通常采用正方形的纸,把带颜色的一面向里对折。通常有4瓣折,5瓣折、6瓣折,8瓣折等。
滑县较有影响的剪纸群体有:东岳村剪纸、831剪纸创意工作室。
东岳村剪纸起源于滑县老店乡东岳村,始创于清朝初期,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到清朝中期,该村先人王本(生于1674年7月)经前辈师传此技艺,一代代传承至今。
目前,东岳村剪纸第11代传承人王宝正,自幼酷爱剪纸艺术,从小跟着奶奶学剪各种图案。经过40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其技艺已达到炉火纯青地步。王宝正剪纸作品取材广泛,创意新颖。他的代表作品有:《八喜牡丹图》、《喜鹊闹梅》、《喜庆百寿图》、《老人健身图》、《姜子牙钓鱼》、《八喜牡丹祝寿图》、《金鱼闹莲》、《二虎争春》、《儿女祝寿图》。这些剪纸作品内容丰富,寓意深刻,色泽鲜艳,形象逼真,花样独特,生动活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曾多次在市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十多次荣获县级剪纸艺术类大奖,2011年,他的剪纸事迹被收录在《滑县志》。
831剪纸创意工作室,也叫 甲骨剪纸小分队。该工作室为闫少威创立。闫少威:出生在滑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目前为北京一家公司职员。2003年开始学习剪纸,200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他的剪纸观念和一些传统艺人因循守旧地照搬不同,而是把自己的剪纸艺术与家乡文化精髓滑县木板年画的意蕴相结合,并在家乡厚重文化的熏陶下,开创了一条独特的剪纸艺术之路。
闫少威的作品透出了清新、浪漫、乐观、豁达、夸张的信息,他创作的每个人和动物都栩栩如生,各具神韵。其代表作品有:《观音图》、《钟馗捉鬼图》、《孔子》、《奥运福娃》、《牡丹图》、《关公》等。《奥运福娃》全套在“第二届北京2008全国青少年儿童书画摄影展”上一举获得二等奖,并被作为国礼送给了奥组委官员;《温总理肖像》被作为校方厚礼送给了温家宝总理。闫少威的梦想是,用他执著的剪刀在纸上剪出《清明上河图》。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滑县约有30家剪纸群体,剪纸艺人达2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