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自信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的侧重点是什么「思政课教师自信」

互联网 2023-06-26 09:57:48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浅谈文化自信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的侧重点是什么「思政课教师自信」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而思政教育作为思想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途径,在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建设层面有着重要的价值与作用。因此,在文化自信的视角下,充分发挥高校思政教育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具有积极推动作用,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将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融入到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充分发挥我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地方文化等优秀文化资源,可以为高校的思政教育提供养分,在巩固高校思政教育发展阵地的同时,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及爱国精神等。高校的思政教育要在文化自信的视角下进行创新,从而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更好的发展。

在文化自信视角下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提高思政教育效果。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有着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大量的含有思政教育因素的教学资源,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中,不但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还能够丰富高校现有的思政教育体系,更好地发挥出思政教育的价值。将传统文化引入到思政教育中,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能够在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的同时,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弘扬,优化思政教育的教育效果。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的同时,还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无论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还是培养民族情怀,亦或者是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传统文化都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在思政教学中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的同时,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的感悟,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同时,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在文化自信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改善我国传统文化遗失的社会环境。大学生作为当前社会最为活跃和庞大的社交群体,可以快速的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和扩散。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不但能优化思政教育效果,还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弘扬,为传统文化的发展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文化是民族之根、民族之魂,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精神与动力,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文化自信的培养,可以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进行巩固和发展。加强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力量。当前社会,信息化、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剧,外来的思想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不断地进行冲击与侵蚀,为了应对这样的情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确保中华民族的文化与精神能够永远的传承下去,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强化对学生的文化自信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与价值。

文化自信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应当秉承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开展。无论是思政教育的开展,还是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的培养,都需要以学生为核心,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进行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以学生的兴趣、需求为出发点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的选择;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水平进行高度关注,充分的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积极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和思想。通过思政教育在培养学生高度的文化自信心的同时,培养学生坚毅的品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文化自信视角下进行思政教育,发挥思政教育培养文化自信的积极作用,需要坚持适宜性的原则。将思政教育全环节与文化自信培养目标紧密结合,促使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发挥两者的协同效应。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选择与使用要契合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运用合理的现代化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核心,将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进行最大程度的发挥。高校思政教师一定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深化学生的文化底蕴。

持续性是高校思政教育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需要遵循的又一原则。众所周知,对高校学生进行文化自信的培养是需要长期持久坚持的教育工程,并不是靠一两节课就能够达成的。为了防止文化自信培养不会形式化,就需要高校建立相应的机制确保文化自信培养工作的顺利推进,落实教育目标,完成教育任务。因此,高校的思政教育应当以教育目标为核心,以教学任务为方向,坚持以人文本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在适宜性原则的指导下选择教学内容和传统文化资源,将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高效融合,充分的发挥思政教育和传统文化的价值与作用,坚定文化自信培养的持续性。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加强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首先必须要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塑造大学生文化自信心,从而推进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为传统文化赋予新时代文化的特色,强化传统文化映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突出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对精神文明和道德追求的美好愿景。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在开展文化自信教育时,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关键,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散教育,增强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理性的面对学习、生活及工作中的一切事物的能力。所以,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要结合大学生的个性、特点、需求,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对国家和社会的焦点热点问题进行开放性的讨论,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的认同感。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大学生理性认知能力的同时,夯实大学生文化自信之基。

高素质、高能力的思政队伍,是确保高校思政教育和文化自信教育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加强对高校思政队伍的建设。加强思政队伍建设,对思政队伍建设的全过程设立严格的标准并有效执行,对思政教师的招聘、岗前培训、工作考核评价等环节进行把控。首先,完善招聘、岗前培训机制。招聘时对应聘教师的思政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思想政治动态、政治信仰进行审核。进行上岗之前的培训教育,掌握教师的真实水平与能力,并进行合理分配岗位。其次,落实考核评价机制。将教学质量、教师水平、师风师德等能力纳入到考核评价机制中,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严肃处理。最后,加强对思政教育能力的建设与培养,积极组织培训、讲座等各种活动,鼓励教师进修、交流、自我提升等,提升自身的思政素养,发挥思政引路人的重要作用。

首先,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角色。教师要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完成身份角色的转变,由原来的传授者变成引导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发挥引导作用,创造沟通交流的氛围,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共同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的完成对思政教育和文化自信教育的教学目标。其次,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思政教学主要是理论教学,涉及到多个学科,为了更好的发挥思政教育和课程思政的作用,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与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整,将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红色文化等思政资源与思政教育高效结合,丰富思政课堂教学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充分的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为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提高学生的兴趣,更好的发挥思政教育的价值与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对思政教育和文化自信教育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从而将思政教育与文化自信教育深入学生的内心。第一,加强对思政教育和文化自信教育的宣传,提高大学生对文化自信视角下思政教育重要性的认知。第二,充分的挖掘文化自信资源,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文化精神,将文化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举办古诗词大会、红色文化讲座、地方文化、民族文化鉴赏等活动。第三,将大学生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学生为校园文化建设献言献策、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与成就感,在知行合一中体会思政教育与文化教育的魅力。

将新媒体平台纳入到高校思政教育与文化自信教育中,实现线上线下文化活动相结合,在丰富大学生实践经验的同时,扩大文化自信教育的传播渠道。首先,推进高校两微一端的建设与使用,为学生提供时事热点、国际政治、人物事迹、文化活动等内容,在方便易班教育教学功能的同时,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其次,建立和完善网络监管体系,提高校园网络安全。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将新媒体时代下产生的不良信息与危险的文化思想进行过滤,以防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造成冲击与腐蚀。对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富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文化进行宣扬,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在文化自信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侧重点,是要加强对思政队伍的建设,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对校园文化建设加大力度,打造新媒体平台,全方位、多角度的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的培养,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增加多国家、民族和社会主义价值的认同感。

(作者:毋俊泓,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

来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