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化审美规律的把握问题「艺术审美规律」

互联网 2023-06-25 21:41:23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精神化审美规律的把握问题「艺术审美规律」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精神化审美规律的把握

丁雪峰 渊林画院 2016-06-14 05:24

艺术上,所谓高层次,即超越形质的“形而上”层次,主要指审美的精神层面(当然精神又不能离开物质而表达),对一切审美起决定作用的是精神主导方面。比如:“浑然”这一范畴,首先是对“浑然”这一精神气象有深刻理解与执着追求,然后再对“浑然”的笔墨规律,进行实践与把握,此时自然就不满足于小情小趣,不会沉溺于低品位的笔墨游戏,更会远离甜、俗。

古人发现并总结了诸多精神化的审美规律,艺术上的“相反相成”就是其中之一,反映了古代画家勇于追求、拓展的睿智与热情,因此,历来为艺术家所标举。如放与微(苏东坡“真放在精微” )、丑与美(刘熙载“丑到极处便美到极处” )、虚与实(黄宾虹“求实在虚,得虚于实”,古人“于严实之中见空灵”、“于浑厚之中得清奇” )、清楚与模糊、奇变于正统、苍与润、巧与拙、密与疏、藏与露等,都渗透着古代画家的智慧与情趣。因之,这些精神化的艺术取向,主导着艺术形式及笔墨语言的开拓。作为理想的审美规律,一代一代的画家在实践中探求、发展。石涛诗云“画法关通书法律”;李北海书法,论者谓之“金象渡河”,用其全身之力于虚无缥缈之中,有若无,实若虚,“金铁烟云”寓刚健于婀娜之中。用这些来比喻相反相成的道理,是非常形象的。

其实审美精神的探求,凝聚着中国古代哲学思辨的精神,无穷无尽,永不枯竭。因之,当我们埋头苦练一笔一墨的手上功夫时,千万不可视之为纯手艺技术性的东西。但又必须坐下来,一笔一墨,一点一画,从最基本的功夫开始,一项一项、不厌其烦地扎扎实实学到手。再聪明也要像傻子一样练功,诗曰:“无哲不愚”,聪明的人,没有不像傻子的,换言之,大智慧是同傻子分不开的。

艺术的背后乃是哲学。没有对哲学的认识,画家的“自我”肯定格调不高。中国是个哲学的国度,艺术家要有哲学家的头脑。青年人万不能小看中华民族自己的哲学,知道些西方的黑格尔、尼采、费洛伊德当然好,但远远不够。主要是研究中华民族的哲学,儒、道、释三家哲学思想,和艺术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但是走进去不易,要找典籍,要花费时间。佛语有云:“万法有根,欲穷者错,一源绝迹,欲返者迷。”和艺术联系起来,可以开拓我们的思路。石涛参禅,于画道中倡导“我用我法”、“无法至法”,就是从佛祖释迦牟尼偈语:“法法本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参悟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