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法的误区「墨公谈书法学习过程中的三大“盲区” 小伙伴们请做好笔记」

互联网 2023-06-25 21:40:46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关于书法的误区「墨公谈书法学习过程中的三大“盲区” 小伙伴们请做好笔记」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近日在网上看到书法主播墨公的一段视频,谈到书法学习过程中的三个“盲区”。作为书法爱好者和亲身实践者,听过之后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特分享于此,并希望大家一起探讨交流。

“盲区”是什么意思?就是人的视觉不能到达的地方。书法学习过程中的“盲区”是什么概念呢?就是因为学习者自身能力不能看懂某些问题的时候,往往陷入迷茫或走错路。书法学习过程中有哪三个“盲区”呢?

墨公认为,第一个“盲区”就是选帖的时候。此时,学习者本人因自身水平所限,不能真正认识到什么是好的范本,就出现了第一个盲区。因为初学者不太了解书法这门艺术,往往容易用一见钟情的方式去选帖。

比如喜欢选欧阳询、柳公权这些比较顺眼的帖,往往不太容易去选颜真卿的帖,但是楷书真正的高手是颜真卿,他的帖才是好的帖。行书、草书也是如此,行书最好的是王羲之的《兰亭序》,但是大多数人选的恰恰是《圣教序》。《圣教序》是集字,不如《兰亭序》。

如果不选王羲之去选别的,那就更不好了,比如有人选赵孟頫、选米芾,他们都是从王羲之字中脱胎出来的。所以,第一个“盲区”出现的时候,一定要找一些老师或者真正的行家来把关,避免陷入到盲区当中。

第二个“盲区”出现在临帖的时候。有人说不用亦步亦趋地临,有人说不用写得那么像,这些说法都是奇谈怪论。要走进古人,临帖就要解决两方面问题,一个是“形似”,一个是“神似”。形似就是字形上比较像,这是一个初级阶段,一般人要达到的目标。

从“形似”到“神似”,还有一个过程。如果满足于形似上差不多就够了,就开始放手不写了,这就出现了误判。实际上临帖首先要做到“形似”,然后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要达到“神似”,此时方学到了精髓,达到学习古人的目的。

第三个“盲区”就是走出古人,形成自己风格的时候。由于很多人比较着急成名,可能学的时间不长,学古人学得尚不到位,从“形似”到“神似”都没完成,甚至“形似”都还不够,强行往外走,那么你的基础就不是很好,难以走远。

如果经常性地与行家交流,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那么就可能会吸取别人的一些经验。特别是坚持多临一段时间,从“形似”到“神似”的过程都完成了,这个时候再涉猎别的一些帖,比如颜真卿、米芾、黄庭坚等等,做一个融合,再读一些书,自身的学养和修养都够了,那么走出来的时候可能就会更好一点。

这就是书法学习过程中的三个“盲区”,很容易把书法爱好者带偏,也很容易让我们半途而废,因此一定要谨慎对待。

各位网友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