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迹塘非物质文化遗产「马迹塘故事图片」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马迹塘非物质文化遗产「马迹塘故事图片」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作者:谢耘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马迹塘故事”是流传在资水沿岸码头小镇桃江马迹塘一带,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彩扎艺术,被称为“湘中一绝”。相传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由当时在太平天国担任文员的黄春林等人所传,原本是太平天国士兵为庆祝胜利所创的艺术活动。通过一百多年的传承,现已发展成独具特色和表演力的故事艺术。
“故事”属于高台艺术范畴,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表演集古老、传奇、现代艺术于一身,有杂耍、龙舞狮舞、地花鼓、高跷、山歌、京剧、黄梅戏,还有反映现代社会主题的“喜公送粮”等节目。表演独具奇、巧、特、险之魅力,内容涵盖历史、人文、神话、戏剧、民间秩事、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据考证,全国范围内与故事同类的高台艺术有:南京高台、广东飘色、山东芯子、浙江抬阁、山西提蓝与背蓝等。马迹塘故事在湖南南县、安化、沅江、益阳、汉寿、常德,乃至省会长沙等地都曾精彩亮相,其奇巧技艺惊鸿一瞥,给观众以极强的艺术震撼。
关于“故事”之来由:相传太平天国运动初期,洪秀全率领北上的太平军在益阳大败尾随的清军向荣部,随即携胜利之余威,就地招兵买马,于益阳招募大量渔民成立水军,集万艘民船下洞庭,攻岳阳、取武汉,定都金陵,号为“天京”。庆祝胜利时,有人别出心裁,扎数十“高台”以迎胜利,从此“高台”艺术成为“天京”军民同乐的一种艺术形式。“天京”陷落后,军中侥幸逃回的马迹塘籍将士将“高台”艺术带归故里,从此“高台”被移植到马迹塘,更名“故事”。
“故事”内容如下:故事的扎法是首先将一预制的“故事”木座放置坪中,内放50至60公斤的石块或铁块以稳重心;再将一根长3.5米,经过造型制作的铁轴插入木座中心加以固定,轴端扎一“抱腰”;然后“上装”,将轴套入衣服内,安上“出手”。当出发时,便将化妆好的“故事”演员一一抱上木座就位,轴端演员需用绑腿、棉花齐腋窝加以捆扎,再安假脚,或前或后、或左或右、或提或踢,已确保表演自然。
上装时还要注意两点:一是检查是否稳当,二是要求保密,不能让外人看出门道。一切停当后,方可出动。辅以四人抬座,四人保镖,一对保杖,左右保护,确保安全,以防出现意外。 故事的选角也十分讲究,一般选取两三名五至九岁的男女幼童造型,生动活泼,惟妙惟肖。所选孩童必须健壮、身轻、俊俏、聪明、大胆活泼、具有耐力。由于定点高空,凌空虚步,显露十分神秘和具鬼斧神工,令人心旷神怡,如遇其境,信以为真。其艺术讲究必须与美学、力学、造型互相协调统一。
一路走来,扎根于乡土的“马迹塘故事”获得了不少荣誉,200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其纳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在首次举行的湖南省非遗保护宣传评选活动中,“马迹塘故事”成功入选“湖南省十大最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奇事,巧事,马迹塘的故事。”正如当地流传的一句俗语所言,艺术源于传承,得益于艺术家们的付出,我们的故事也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被不断演绎,在源远流长的血脉中得以世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