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夹纻干漆佛像「大都会博物馆木乃伊」

互联网 2023-06-25 16:07:56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唐代夹纻干漆佛像「大都会博物馆木乃伊」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这尊唐代干漆夹苎座佛高 96.5 cm 宽 68.6 cm,有近1400年的历史,为7世纪初唐朝干漆夹纻工艺制作的坐佛。造像生动细腻,宛若真人,双目有神,表情祥和,呈跏趺坐姿,身披袈裟,袒右肩,衣纹褶皱自然写实,流畅生动,袒露的胸部肌肉平滑光洁,充满弹性。袈裟表面均残留敷彩痕迹,佛像裸露的肌肤处可见较为明显的贴金痕迹,袈裟表面残留鲜艳的红,蓝敷色。大都会的签注上标注佛像来自直隶省正定大佛寺。

日本古董商人山中定次郎,上个世纪初在北京建立山中商会支店,正式开展在北京收购中国古董的业务,为山中商会在欧美各国的分店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品质的中国艺术品。 1917年的一天,有一古董商带来了四尊佛像,熟知中日文化的山中定次郎看出这些旧的佛像绝非寻常之物,而是采用了干漆夹纻的古老工艺。山中定次郎认定眼前的这四尊干漆夹纻佛像来历非凡,因此他毫不犹豫的用高价全部买了下来。

山中定次郎得到这些佛像后,留下了其中的一尊,而将另外3尊运往了美国纽约分店公开出售,引起美国各大博物馆关注,纽约大都会艺术馆很快出高价买下了其中的一尊,还有2尊则分别被美国华盛顿的弗利尔塞克勒艺术馆和巴尔的摩沃尔特斯艺术馆买走。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尊坐佛像就是当年高价购入的珍宝。

这组佛像在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文物价值,它重要之处就是因为佛像制作采用的是千年前的干漆夹纻工艺。干漆夹纻现在通俗说法即脱胎漆器,唐朝制作的干漆夹纻佛像熟知的仅见于日本国宝级财产唐鉴真和尚干漆夹纻像(80.1cm),由此可见同为唐代的这四尊佛像的珍贵程度。

但由于历史上几乎很少大规模制作干漆夹纻佛像,因此流传下来的干漆夹纻佛像很少见到。而从唐代流传至今的几乎就更难见到。正如大都会艺术馆东方部中国艺术副主任孙志新对馆珍藏的这尊佛像的评价:这个佛像是在中国佛教史上或者说中国艺术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件文物,它重要的特点就是因为他是一件脱胎漆器,这种脱胎漆器的佛像中国存世的是少之又少,从唐代到现在我不敢说这是唯一的一尊但恐怕也是为数不多的几尊佛像之一。从国内看,在国内还没有看到这么大的保存这么好的脱胎漆器的佛像,这是非常非常珍贵的文物。堪称大都会博物馆中国馆的镇馆之宝。

佛教造像不但是佛教的圣物,更是珍贵的艺术品。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一般木雕佛像易受到自然力的侵蚀,不可避免的会开裂,变形,褪色,不能永久的保持佛像的艺术魅力。

干漆夹纻工艺是一项古老的手工技艺,它采用干漆,苎麻,五彩石粉等为原料,经过烘干,打磨,夹纻等48道工序完成。采用这种工艺制作佛像时,先做好一个工胎,作为一个木头大概雕塑的佛像,然后用麻,再刷漆,等到一定程度漆干后把木胎取出,使它完全成为一层空壳。纻是一种麻属科植物,即苎麻。唐释慧琳注《释迦方志》卷上, “夹纻”条,注云“按《方志》本义,夹纻者,脱空像漆布为之。”后世称干漆夹纻为“脱胎”或“脱沙”即脱胎漆器。经过干漆夹纻工艺的处理,佛像色彩鲜艳,呈现出一种光润亮泽的质感,并且不宜开裂,变形,能更好地保存佛像原本的神韵,细腻的纹路和流畅的衣纹。

干漆夹纻工艺史载东晋时期就已经被应用在佛教造像上,据说是大约公元300年由东晋著名的画家,雕塑家戴逵发明。延至北魏隋朝,到唐代佛教造像技术方面,唐代在上承北朝,隋代遗风的同时,继续吸收外来艺术,形成新的艺术风格,使佛教造像艺术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唐代干漆夹纻造像文献方面记载有如意元年(692年)武则天将嵩山少林寺普光佛堂神王像二躯改为夹纻像,安置宫中,天册万岁元年(695年),武则天下令造夹纻大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