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江以南「绍兴曦之湖」

互联网 2023-06-25 14:16:53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绍兴江以南「绍兴曦之湖」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木心先生曾说过,“有骨的江南当看绍兴”。

明代绍兴才子徐渭赴会稽山拜谒禹庙时,也赋《南镇》一诗感叹,“独领江南一面尊”。这既是对巍巍大禹的无上景仰,也是对越地风采气韵的自豪。

灵山秀水的古越大地,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蕴育、吸引了无数文采风流的雅士,也诞生了一代代铁骨铮铮的志士。毛主席以诗赞曰:“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

古时的越州,今日的绍兴,刚柔相济,既有越剧的柔美、婉约,又具绍剧的铿锵、豪放。

历经千年不辍,今天,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传承文化根脉,弘扬“胆剑精神”,在新时代更加熠熠生辉、气韵动人。

墨妙风流亘古今

绍兴古城笔飞弄13号,一处颇具江南特色的台门建筑,保留着“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的成长印记。

每年,都会有一批北大学子前来探访这位老校长的故居。去年,电视剧《觉醒年代》出圈,数万人前来追忆“打卡”。

这样的“打卡”圣地,在绍兴古城内比比皆是。书圣故里、阳明故里、越子城、徐渭故里、鲁迅故里、沈园……一不留神就会与大师名家来一场邂逅。

“绍兴城不大,名人却厚得可怕。”作家马伯庸说。千百年来,越地文风繁盛,涌现了大批杰出的文学家和以书法家、画家为代表的艺术家,为人类创造了丰富而卓越的精神文化成果,也为绍兴气韵赋予了文雅的内涵。

且不说科举时代绍兴走出了2238位进士,其中状元有27位;也不说中华世纪坛里有王羲之、蔡元培、鲁迅、马寅初4位绍兴人;单单北京大学有4位校长是绍兴人,便令人惊叹不已。

“名士乡”之形成,一则因越地有稽山鉴水,实乃灵秀之地;二则因越地向来崇尚书香,故而文风鼎盛。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大批名门望族、文化名流南迁云集会稽,与越地文化融为一体。自此,儒风之盛,冠于东南。

王羲之兰亭雅集,成中国文化史上空前盛事,之后,越地书风弥漫、翰墨飘香,代有闻人、绵延不绝;贺知章赞家乡“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以李杜元白为代表的400多位唐朝诗人慕名而来,走出一条“唐诗之路”;全能大儒王阳明集心学于大成,500余年来,多少人思悟“此心光明”……

穿越5000年时光,2020年初,绍兴名人馆开馆。自远古时期以来绍兴最有名的150位名人相聚于此,讲述着这座城市的故事,激励着后人延续荣耀。

人才资源,始终是每个时代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今天,我们牢牢坚持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不仅走出了80位绍兴籍两院院士,而且以“活力绍兴 智引全球”招才引智专列为重要抓手,用最大诚意广纳全球英才,呈现出新时代的“士比鲫鱼多”局面。

江南风骨在“胆剑”

水心庵予以留存!最近,在媒体报道和各方努力下,引发市民热议的“水心庵该不该拆”问题,有了圆满结果。

在古迹遗址俯拾皆是的绍兴,这座老屋本身并不显眼;但它是明朝大儒刘宗周绝食殉节之处,铮铮铁骨,岁月难掩。

学者余秋雨曾问:“这么一座不大的城市,怎么会承载起那么厚重的历史精神,历千年不衰?这么一些南方的巷陌,怎么会散发出那么雄厚的中华豪气,令万里瞩目?”

答案,就在“水心庵”们承载的绍兴风骨中。绍兴人柔中蕴刚,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面前、民族危急之秋,他们更是风骨卓然、正气浩然,表现出强大的人格力量。

大禹为民治水,风餐露宿三过家门而不入;勾践“有禹之遗烈”,卧薪尝胆三千越甲终吞吴。“胆剑精神”由此起源,成为千百年来越地儿女的精神灯塔。

“亘古男儿”陆游一生爱国,临终还“但悲不见九州同”;明清嬗变之际,绝食而死的除了刘宗周,还有呐喊“夫越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的王思任;辛亥志士徐锡麟、秋瑾、陶成章,宁死不屈,以身殉国;五四运动中,以蔡元培、罗家伦、邵力子等为代表的绍兴乡贤群体,于历史舞台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骨头最硬”的鲁迅,用笔写出最犀利的文章,“民族魂”光耀千秋。

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俞秀松、梁柏台、任光、范文澜、孙越崎、竺可桢、赵忠尧、钱三强、徐光宪等先贤,以激情燃烧的奋斗、百折不挠的探索、气吞山河的壮举,谱写了荡气回肠的故事。人民总理周恩来,更是一生为救国、建国、强国而奋斗,其高尚品德、伟大风范,赢得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尊敬。

有骨的江南,用“胆剑精神”承载起厚重的历史精神,亦踏响了新时代的铿锵足音。

改革开放之初,一代绍兴人“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

新世纪之初,面对“成长的烦恼”,绍兴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激荡之时,绍兴迎难而上、奋勇争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空前考验,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稳。

人文为魂塑新韵

鉴湖悠悠,乌篷轻摇碧波漾;越王台前,剑气凌空欲破竹;沈氏园里,水袖翩翩意绵绵……短短15秒,一眼却千年。4月6日起,城市宣传片《名城绍兴 越来越好》登上央视,古城芳华在全国舞台上绚丽绽放。

如果说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是绍兴“可见”的天赋,那么变革与创新,则是这座城市“无形”的精神基因。踏浪前行、与时俱进,有骨的江南从不乏拼搏奋进的意气。

9.09平方公里的古城无疑是绍兴发展的宝藏。曾经,过多要素的聚集,让老城区不堪重负。而今,“活化利用”的理念已渗透古城肌理,拆旧降层、织补改造、修缮修复,在求“变”之中,那些历经岁月的文化积淀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与价值。

徐渭艺术馆、绍兴师爷馆抱团亮相,蔡元培广场、阳明故里、风越里等项目快速推进,街巷里弄有了咖啡飘香,现代元素与历史人文交融,“活”的古城塑造着“最不易被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从更大范围看,重塑城市文化体系,绍兴构建文创大走廊和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带、浙东运河文化带、古越文明文化带“一廊三带”文态格局,把散落的文化瑰宝“串珠成链”,使黄酒、书法、戏剧、青瓷等文化种子集聚发展,推动历史文化厚度向产业发展高度转化。

实施项目143个,完成投资483亿元——短短三年,文化产业“百项千亿”工程成绩亮眼,越来越多具有绍兴辨识度的文化地标破茧而出。

文化的“丝路”铺陈延展,连接今昔,亦链接中外。2020年,绍兴高分当选“东亚文化之都”,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后再添城市“金名片”。

每年举办兰亭书法节、公祭大禹陵典礼、阳明心学大会等文化节会,创新举办鲁迅诞辰140周年、徐渭诞辰500周年、“东亚文化之都”绍兴年、宋韵文化节等活动,绍兴着力构筑文化新高地,彰显江南味、秀出国际范。

文化铸魂,擦亮城市精神底色。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和文明之花在绍兴遍地盛开,文明新风吹遍城乡。

亘古亘今,日新又新。以历史人文为魂,今天的绍兴,在触摸传统中延续根脉,在守正创新中书写时代,奋力谱写着新时期的“胆剑篇”,编织着面向未来的锦绣华章。

(来源:绍兴市人民政府网站) 【投稿、区域合作请邮件 信息新报 3469887933#qq.com24小时内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