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石论文「如何欣赏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观赏石论文「如何欣赏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观赏石是在自然界形成,经人们慧眼发现并采集到的天然石质艺术品,她蕴藏着自然的奥秘和人文精神。以我之见,赏石文化是一种神奇美妙的审美文化,其审美取向首先是它的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本文要谈的内容就是观赏石的自然美及其表现形式,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以及观赏石艺术美的主要特征。
第一、自然美与人的关系
从美学观点讲,“自然美是自然物(如我们所研究的观赏石)的自然属性与人类社会属性的统一”。即自然的感性形式与观赏者的意识形态、思想内容的统一。也就是说,奇石的自然美必须和人发生关系,离开了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便没有自然美。试想,天生自在,躺在荒郊野外、大漠戈壁里或深埋于红胶泥土下、或淹没于湖水下那些冷冰冰、沉甸甸的自然石头,在没有和人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它们是无所谓奇不奇、雅不雅和美不美的。
美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那么自然美的观念又是怎样产生的呢?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解释是:“自然美是自然物体的某些属性和人主观方面意识形态的契合。”这种契合,就是审美主体(人)借审美客体(石)来表达、抒发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表现。这就说明,只有人的意识形态与自然发生共鸣,才能产生自然美。因此笔者认为,所谓奇石自然美的观念不是单指奇石这个自然物本身,而是指人与自然物的结合即“天人合一”的产物。
第二、观赏石自然美的表现形式
毋庸置疑,奇石是人类的审美对象,赏石是人类的一种审美活动,因此,有人直呼可供观赏的天然奇石为“雅石”或“美石”。那么这类石头主要的美学价值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一是它的自然美,再是艺术美。或者应该这样说,可供观赏的奇石具有自然美和艺术美相统一的形式美。
首先说,石出自然,天生自在,石本自然之物。观赏石的自然美不在其名,而在其形。自然的形式美是识别与欣赏自然美的关键。因为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人们审美趣味的差异,奇石自然美的形式势必有所不同。在我国古代赏石家眼里,奇石自然美的表现形式“曰瘦、曰皱、曰漏、曰透”(特指灵璧、太湖、英石、昆石等类石种)。还有“曰奇、曰怪、曰丑、曰雄、曰秀”等等, 而灵璧石诸性皆具。据我个人的赏石趣味和经验看,“秀美”是雅石艺术的重要因素,一块石头如果只具瘦、皱、漏、透、奇、丑、怪、雄而无秀丽可言,是难以称之为雅的。
到近现代,因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更显得丰富多彩,所以,可供观赏的奇石种类不断被发现、发掘,随之奇石自然美的主要形式就变成了“形、质、色、纹”和“神”。笔者还认为,同样一块有着“形质色纹”之美的石头,如果缺了“神态”之美,也同样会令人感到没有韵味。因此在选石、赏石时,我特别强调“观其形、会其神”。
只有形神兼备才是最美的(见《选石三字经》)。试举一例:我们发现了石质相同,造型同像一匹马的两块奇石(包括立体造型石和平面图纹石),一匹马是精神抖擞,如奔如飞,活灵活现,神采飞扬,而另一匹则木讷呆板,毫无生气,如同半死不活。你说哪块更美哪一块不美?该选哪一块不就一目了然了吗。如果说,只讲形质色纹的自然美,不讲神态意蕴、意境美,这绝对是赏石审美的一种遗憾。
第三、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
如前所述,奇石出自天然,它是天生自在、不假人为的东西。好像它同“艺术是人为”的“这一个”定义是绝对对立的两个东西,为此有的学者讲:“奇石作为观赏对象和审美客体,本身只有物质性,没有艺术性。”意思就是说奇石只有自然美而无艺术美。但是,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实践看,自然美的观念是受艺术美的观念影响的。
正如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所说:“自然美的观念在历史发展上是比较迟到的,在历史发展上,最先起的是艺术美。自然美的观念是受着艺术美的观念影响的……离开艺术美来看自然美是不易见从出二者之中的密切关系的。”据此,我们便可以这样认为,奇石自然形态的美只是美的条件,是一种“雏形的、起始阶段的艺术美”;艺术美又是在自然美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而来的。二者互为条件,便是自然美与艺术美两者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