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徐家花园来历「济南桑园路将军花园二手房」

互联网 2023-06-24 21:40:54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济南市徐家花园来历「济南桑园路将军花园二手房」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徐家花园街道示意图(蓝线)

题记

最近拜读了鲁安先生撰写的《济南南新街忆旧系列》作品,又欣赏了邓先生制作的美篇《抹不去的记忆》,作者都是写自己出生地与居住地,这钩起了我重走徐家花园的想法,碰巧儿时同学小萍也想去,一拍即合,就来到老地方——徐家花园。因为这里是我的出生地,在此生活了三十多年。

我们漫步走在这熟悉的老街小巷中,边走边拍边回忆着前尘往事,寻找着往昔情景,历历在目......

让现在的街景讲述那些过去的时光岁月.....

——夏威夷

选自雍坚著《济南城记》一书的1930年代《济南市城内商埠地图》

徐家花园,曾是军阀徐鸿宾的私家宅邸。

徐家花园渊源:据资料,1917年,军阀徐鸿宾(字延山,绰号“徐大胡子”,任第五师四十七旅旅长,也有任炮兵旅长之说,民国北京政府陆军少将,曾任曹州镇守使)在此购地,建造私人住宅和花园,形成街巷后把徐家花园引为街名。解放后,原徐家住宅和花园几经改建易主。住宅旧址改为山东省公安厅驻地(现为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宿舍),花园旧址驻地为山东省歌舞团。

半个世纪前的徐家花园除了居住的民众外,还有许多有名的大院:省文史馆及宿舍(旧4号院)、省公安厅驻地(旧12号院,白如冰官邸大院,现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宿舍14号院)、西青龙分社(旧10号院)、省京剧团宿舍(旧45号院)、省药品检验所宿舍(旧123号院)、省歌舞团及宿舍(大门开在文化西路,其东西北三面沿边全部是徐家花园)、省劳动局宿舍(旧24号院,现为上新街41号)、省手工业管理局及宿舍(旧为徐家花园,现为上新街47号)、省公安厅幼儿园(后为省文化厅幼儿园,现为44号院)、回民卫生所(现民族医院)等等。

徐家花园52号,整个街道的中心地带。

当年这个中心地方,也称“大表”。52号大门的门檐和门框之间正中挂着个圆圆的木制钟表,很醒目,很多人家看时间都跑到此地。聚集人最多,特别是夏天人们拿着扇子在此乘凉,张家长李家短的事都在这儿发布。52号旁边卷帘门最早上个小卖部,经营油盐酱醋,后来就是街道干部们办公地(现称居委会)。

52号院当年居住张姓、黑姓、杨姓、马姓、于姓五个家庭八间房屋,每家孩子多,显得大院人来人往。小学同学于永玮和黑际山当年都住在里。老宅子还在,他们时常回来看看,院里邻居们很团结,还时不时的搞个聚会,好不热闹。

当年劝业场有个“前进照像馆“,其橱窗摆放个人的俏像,我们小学同学男生是黑际山,女生就是赵旗(居上新街,现居澳大利亚),其个人黑白放大照片,都在橱窗展示很长时间,但不是同一个期间,真是帅哥倩女。小学五年级,文艺团体来学校选演员时,赵琪被选其中,她没去。

徐家花园52号是三个路口交汇处,北抵泺源大街(原西青龙街),南(向右顺往南)到文化西路,东(向左)达上新街。

现将徐家花园以52号为中心作为起点,分三个方向三条支路边走边说。

1、北路——通往泺源大街的南北路。

2、南路——通往文化西路的南北路。

3、东路——通往上新街的东西路。

徐家花园52号,门口墙上挂了两个牌子:向西是“徐家花园54-73号”(指南路),向东是“徐家花园14-52号”(指东路)。

出了文化西化西路往西过了民族医院还有“徐家花园87-89号"。

走了一圈徐家花园,未见其他门牌号码,估计这就是徐家花园全部的门牌院落了。其他的门牌随着拆迁永远的消失了。北路门牌消失了。

这儿还是徐家花园的中心地带。

北路——通往泺源大街的南北路。从52号往北到达泺源大街这段南北路的房屋住户早已拆迁。住户与门版号也没有了。就留下这条路。五十年前还是石板路。当时的路面不是太平,石板之间有缝隙,骑自行车时,一不小心骑到缝隙中,就会捌一下,有时会摔下车。我的主要活动都在这条路上,此路凝聚着“故巷情”。

人们称自已出生地或居住地为“故乡”、“故居”、“旧居”、“老宅子”,我称这条路为“故巷”,故巷只剩下这条走过的路了。

2009年52号院处丁字路口路东14号院墙上还能看到“徐家花园”的街牌。

现在“徐家花园”街牌已被粉刷盖住,实际上这条北路属于徐家花园的门牌号码全部消失了,屋去地空,只留下这条不足百米的支巷。供行人过往。

乐源大街上这个直冲的路,是通往徐家花园52号的南北路,也是此街的最北端,徐家花园门牌号从这条南北路的两边开始排序。

右侧(路西)门牌是单号(1号左家小院、3号小学尹家......最后到45号省京剧团宿舍)。现在已是中保人寿保险济南市分公司的办公驻地及宿舍。

左侧(路东)门牌是双号(2号院、4号院省文史馆、西青龙分社胡同6号院/8号院/10号院)。现在是空旷的场地成了一大型停车场。

这里早在1997年全部拆迁。

现在面目全非。旧的房屋建筑全部荡然无存。

徐家花园1号左家小院(现在是乐源大街236号)。原来这里是一座旧式传统的三合院,一进大门,迎面有影壁墙,院里房屋砖瓦结构,院子里排列整齐有序摆放的许多盆栽的花,使得小院生机勃勃。大户人家的左家,人丁兴旺,家境殷实,当年左家居住一家四代同堂,左家奶奶是位非常漂亮又善良可亲的老人,她有五孙(一女四男),在这个小院里享受着天伦之乐。

据左家三孙左金璧大哥(今七十多岁)讲,小院有棵老槐树,儿时在房顶上就好象进入仙景般的感觉。

从左家1970年代长孙长媳俩抱着儿子(第四代嫡长孙)的老照片中看出,小院背景灰砖白墙,身后及院子摆放花卉植物,衬托出整个小院很是温馨。

路东的停车场就是当年徐家花园旧称2、4、6、8、10号院子。

1989年改为4、6、8、10、12号院。

因为失去了,没有了,所以就想看着现在的场景,讲讲这些院子的记忆。均按当时旧门牌号。

停车场旧房屋没有了,昔日风光不在。只有南墙和东墙还有一点过去的痕迹。远处的两座居民楼,是在原12号大院(白家官邸大院)建造的山东省电子工业局宿舍楼。

停车场东墙后面露出一座尖顶老房子,这是留下的唯一完整房屋,是当年西青龙分社的会议室,现在属于14号院的财产。后面会单独介绍。

原载1993年《山东省文史研究馆四十年》书中图片

古韵庭院藏隐士 文史馆里有贤人

徐家花园4号(后改为6号),山东省文史研究馆。

图片上的大门是黑色,曾经在这个院居住的两位发小同学回忆,当年(上世纪六十年代)大门是紫红色的。

当年算深宅大院,是大型组合旧式院落,传统建筑,古香古色。最初的主人不知。

走进4号院大门,左、右、前三方各有漂亮豪放的二门,前方二门南侧有个一般化的边门,这四道门,就形成4号院的四个院落,跨院形式,每个院落风格不一样。

左侧跨院为北院,二门是木制屏门,屏门内是一座三合院,是文史馆办公院,坐北朝南是二层小洋楼,全部是红色木地板,楼下是馆长王福进先生办公室(发小同学梅子的父亲)。后来不办公了,楼上居住的是劳动局亓仲文局长(发小华子父亲)一家,楼下柳姓一家。东西厢房是平房各住人家,其中东屋住着姐妹俩修女老太太。整个院落很幽静雅致。

右侧跨院为南院,二门进去后也是传统的三合院,都是平房,比一般住宅房间宽阔,也是文史馆办公室,这个院多了一份厚重之感,文化韵味十足。座南朝北的房屋是藏书室,有时天气好时,馆员们会拿出很多线装书放在院中晒,摆好书桌,有规距的放好。那是我见到是古装书籍,摆放整个院里,还是分批谅晒,大人们不时的嘱咐不准动手,看看就走。院西屋与大门厦下传达室相通,姜大爷是很负责的人,我因为常去找梅子,所以混熟了,畅通无阻。

这两个院因是办公地,很少能进去。

前门跨院,是我经常光顾的院子,向前方过二门的大宅院,这里是文史馆的家属院,很大的四合院,没有前两个院古朴,但房屋质量好,属于当时上乘。梅子家住南屋,同时也是后院的北屋,有一间通往两个院子,她家居四大间,后院还有两间。父亲是老红军,也上了朝鲜战场,身上多处有弹伤痕迹。因为他是馆长,出出进进的人们都是老学者。当年书法家金芬先生是馆员,经常去写,她家有一幅四条幅,挂到后来搬到南新街51号江家公馆(我们称“省长楼“)的家中。梅子最小,上有三个哥哥,特别受宠,算是当年的公主吧。也下过乡,进过工厂,最后在山东艺术学院退休。我们从公安厅幼儿园到小学同学,到现在已经认识了半个多世纪了。我虽不住在这院,因为儿时天天泡在这院里,很享受这里的一切。

后来华子搬来,我们一起上中学同路,早上一起与亓老爷子(亓仲文劳动局局长)跑步,她唱京剧练嗓,到现在还是唱的那么棒。亓春华的父亲有十位孩子,现在生活的都很好,去年华子的大姐今年92岁,最小的妹妹也近六十了。

那时梅子、华子,我们三个人天天在一起玩,度过了人生中快乐的童年和少年。

在这个院里,儿时的游戏时常浮现眼前:跳房子、跳皮筋、捉迷藏、过年打鞭炮仗……

梅子家后院还有一棵无花果树,每年硕果累累,还能品赏,那是别的孩子们见不到的水果。回想起来就美滋滋的。

这个院里居住的都不一般人。大多是老学究,道骨仙风。

居南屋。发小王梅的父亲。后来一家搬入南新街51号。

居东屋。栾调甫一家,后搬入上新街44号院(或他的子孙在此处)。

据《文史资料》1990年第二期,第一篇论著是栾调甫遗著《齐民要术作者考》(1956.7.20)。对这篇论著简介是由栾调甫的儿子栾登撰写,讲明是由当时省文史研究馆李骏昌馆长关注,山师大历史系李念孔教授指教,将这份《作者考》整理出来。说明栾调甫老先生的贡献。是真正的老学究。

其孙子立正博客《上新街外十二》中写道:“究其祖父的一生,就是手不释卷的一生”。据说他的老伴于抗战时期病故,最后陪伴老人的是他家保姆刘姓,称她栾奶奶,脾气好,有耐心,全家都接纳她。栾老先生算是有福之人,学术功誉绝佳。

居北跨院楼上的亓家,亓仲文(1908.12.20-1996.9),原名亓宗书,化名刘化民。山东省莱芜县西沟村人。1928年考入曲阜师范。1937年11月参加革命。解放后,1950年5月任青岛市劳动局局长。1953年10月任山东省劳动局副局长,兼任中共山东省技工师范学院党委书记。1983年12月离休。 1996年9月因病在济南逝世,享年88岁。

居北屋。张静斋一家。慈祥的张奶奶一直伺候着老先生。

金芬先生因家住西关,离文史馆较近,经常在馆中写字,有时书法作品写的满地都是,也不知索要收藏。他出身书香门第,幼即酷爱书法。济南城顶街清真寺之“清真寺”、“认主独一”、“泺源堂”( 在趵突泉北岸)等匾额为其手书。

居北屋的还有传达姜大爷一家,他有三个儿子,二儿子姜建国小学是上新街小学少先队大队干部,中学是济南八中十七级四班的班长,因为同是一个班主任肖老师,得知他每年组织他们班聚会,每次都请肖老师参加。三儿子叫姜爱国,很活泼幽默的一个人。

还有一位小学同学汤立工两岁左右在4号院住过,她母亲从部队文工团转业后在省文史馆工作,父亲汤化过,音乐家,是省歌舞团业务团长兼乐队指挥。后来一家人搬到省歌舞团宿舍。其伯父汤化达是著名演员、导演,电影《南征北战》中饰演政委,导演《渡江侦察记》。都是老艺术家。

这是汤立工在徐家花园居住时与父亲汤化过音乐家的合影。

闹中取静百年院 分社胡同历苍桑

一眼望到头的大门是52号院“大表”处。在路东中段有个胡同,大家习惯叫"分社胡同“,实际就是徐家花园6号、8号、10号(下图绿三角门)三个院子。1989年改为8号、10号、12号。

这是2009年走过时的街道状况。

这面墙上有破砖头高出墙面为界,有铁丝网的是14号(原白如冰官邸大院),无铁丝网的是分社胡同口,现在堵了。

这段老墙与上图白墙是同一段,白墙是在北街上,这段是在14号院内。只有露出的灰砖是原汁原味,有年代感了。右边翻墙就是“分社胡同”。

“分社胡同”的叫法源起徐家花园10号前院曾是西青龙分社(红△院),大跃进年代是集体食堂。拆迁时搬到现在的12号,称西青龙街道办事处,再后来合并到乐源大街街道办事处搬到共青团路。

胡同三个门牌住户是由四座院子组成:6号和8号都是三合院,房屋结构与面积差不多。10号院分前院四合院,东屋和西屋都是办公室,每个室内很多办公桌,其北屋是五间,两边小间是分社领导的办公室,中间大房三间是开放式,为分社的会议室,其北门与南门都开着,直接可以到达后院董奶奶一家大院子,现在这所老房子还在,就是示意图中带蓝圈的。只剩下这座房屋见证过去的百年历史。

这四个院子前世叫"四至堂",购于1936年,是6号周姓,8号夏姓,10号前院李姓,后院董姓共同购买。1958年私房交公,6号和8号留个北屋个人居住。10号后院比较独立,一家一溜北屋,院子大,有大葡萄架,夏天遮满半个院子,还有一棵很大的酸石榴树,每年都结满咧嘴的红皮红籽的石榴,硕果累累,董奶奶就把石榴送给邻居们,家家都有,还有一小棵甜石榴树,是白皮白籽,收成远不如酸石榴。还有棵苹果树,三棵桑树,剩下的地面种有玼麻等植物,院里让勤劳干净利索的董奶奶井井有条,一派丰收景象。我家住在8号,幼年时就在董奶奶家渡过,在葡萄架下乘凉、游玩,酸石榴能吃到春节。

1977年这个院子被省电子局宿舍征用,拆迁后她家搬到现在的14号省电子局宿舍(现在为信息产业厅宿舍)。

分社会议室老房子北屋正房,坐北朝南。现存I4号院内。

已经封着,无法居住。像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晒着太阳,沉静在过去的往事里.......

分社会议室后面,董奶奶院的南屋。

连接分社会议室由前院到后院的当年小过道。

老房子东墙

老房子西墙

这是在现14号院的分社会议室,右边是董奶奶家在宿舍分得的三室一厅一卫一层楼房,已经在这有四十多年了。

董凤宸(1900.5.4—1945.8), 创建莱阳乡师的校长。出生在山东阳信城内西门里。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后,他担任过一段时间的中学教员,后在山东省教育厅任督学,1930年被派前往莱阳县,筹建莱阳乡师,成为第一任校长。1936年,调回济南,继续在省教育厅工作。抗战爆发后,南下安徽,在阜阳县,当时正值国共合作时期,办了一个“鲁干班”(原国民党部队所属培训军队干部的机构)任教官兼政治部主任,招收了大批流亡学生,专门向部队输送军政干部。在这种恶劣环境中,他身体每况愈下,但仍亲力亲为,亲自任教,直至1945年,因劳累过度,肺部与肠胃患上了严重疾病,在阜阳县医院病逝,年仅46岁。

崔文藻(1902.8.14古一2000.10.16), 董凤宸夫人。祖籍山东茌平,出身于大户人家,家境殷实,大家闺秀。毕业于济南一所女子职业学校。其父曾在济南、云南任地方官吏、参议员等职。她有文化,漂亮知性。一辈子聪慧、心灵手巧,持家有方,相扶教子,撑起一个温馨的家,培育子女们学业/事业有成。是董府家的功臣,也是位了不起的女性。于2000年10月16日寿终正寝,享年98岁。

只剩下原来的老墙,也是修整过的。

摘自新浪立正博客《上新街外篇十三》中回忆分社胡同:“分社”所在的那个小胡同,小时候,很少去那个胡同玩,那里没有小伙伴,印象中,靠路口的那个门里(徐家花园6号)住着一对老夫妻,身体似乎不太好,进出那个胡同的大多是去“分社”的。总感觉分社这个胡同安静、冷清,有种肃穆的感觉。

他说的老夫妻就是金大爷和金大娘。

1992年分社胡同原貌。

图片是由东向西拍的。胡同口是通往乐源大街(当年叫西青龙街)的南北路。

右侧(路北)三个门洞:6号院(进胡同右手第一个大门),8号院(只露出院门西边一点),10号院(胡同最东端)就是“西青龙分社”。

胡同路面是薄薄的水泥,有点粗粗的感觉,胡同南墙由石头坐底灰砖垒砌而成,由于年久失修,砖缝有时会风化,时不时会露出小洞洞,我们会手脚并用的爬墙观看12号院(后面专讲)。

徐家花园8号院(后改为10号院)的俯瞰图,拆迁前(1992.10)从省电子局宿舍楼上拍的老宅院。

我从出生到离开此院,生活居住了三十五年。

1986年落实政策,房屋回归。

这座小三合院从买入到拆掉,我家居住了六十多年。

对这所院落的描述,用仝意大哥的原文:“一所清静的小院——徐家花园8号。它处于闹市之中,大块岩砌的屋墙和院墙,看样子有四五十年之久;街巷很干净,东西胡同内仅有东西并排两套坐北朝南的三合院,院门朝南,有北、东、西屋各数间,还有一棵生长了几十年的参天大槐树遮荫,老式房屋内有木板虚棚,加上墙厚,冬暖夏凉。院子不大,有70—80平方米的样子。伯父喜爱养花,北屋墙角处和朝阳的窗台上以及院内空闲处,有各种各样的花卉,散发着阵阵清香。好一座别致怡人院落。”

据哥姐回忆,在此院住过的人很多,东屋朱希贡大爷一家,金家,高家,西屋徐茂清一家(在院里种了很多花,花盆特高级),曹大娘,彭士柱一家(后搬到6号,再后又搬到民族医院后面胡同,彭家兄弟五人基本都住徐家花园不同的院子,在8号的是行二),北屋西边还有赵家(他们家孩子一男四女都漂亮)......

这是柴老师在上新街小学五七工厂给学生们讲课

说起8号院,同学们强烈要求说说我的母亲柴老师,她是上新街小学的老师,在此读书的学生们大多数都认识,认识她的人比认识我的人要多。母亲柴丕珍(1917—2005),毕业于莱阳乡师,后来一直从事小学的教学工作,1986年在上新街小学退休。从教三十多年,她老人家热爱工作,认真负责,培养孩子们正直、诚实。她品格优秀,高风亮节,虚怀若谷,奉献精神犹为突出;她毕生的精力奉献给学校、奉献给家人、奉献给子孙、奉献给朋友们;她勤劳、善良、朴素、节俭,只要给人以帮助,毫无怨言,可谓做到无私奉献,先人后己,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一位高尚的人,使人尊敬的人。她生前,学生们每年都有来看望的,使她非常感动。在此我也特别感谢以陈彬、吕梅(1960年毕业生)为首的大哥大姐们为柴老师晚年带来的快乐时光!感谢学校历届领导及老师们的关怀!

这是1960年毕业于上新街小学的师生合影(前排右4柴老师,右5吴老师)。

老师们已仙去,其中照片中的学生们还去送行,特别感动。

2017年这条南北街道。走一次,拍一次,回忆一次。

现在路西中段有一所大院,已经不是徐家花园了,现在是乐源大街236号。但这块地方二十多年前确实是徐家花园47号。分社胡同对面。

徐家花园名流多 梨园京腔璀璨星

徐家花园45号 省京剧团宿舍

北街到南端就是52号院的丁字路口。

右边这条路是北街,左边这条路是徐家花园东西街。

白色围墙是这两条路的斜面,左白墙就是当年山东省京剧团宿舍45号大门,大院有平房、老式二层楼、新式的居民楼,无规则在大院,住着众多京剧演员和工作人员。

经很多人回忆,在这处宿舍中有: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方荣翔、殷宝忠、尚长麟、宋玉庆等等。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宋玉庆,1942年出生,工文武老生,京剧《奇袭白虎团》饰演主角严伟才。退休后居住在美国。他在徐家花园住时很年轻,都说他是京剧团的后起之秀,他是唱功武功都好,这样的人才很少。当年他住在宿舍院后面一座四层楼的一层第一户(东首),后来他搬到南新街51号”江家公馆“院内东边二层小洋楼,他住楼上,同学王梅一家住楼下,我去找梅子玩时,他会在小楼前葡萄架下练功,亲眼看到他倒翻空,翻的跟头身轻如燕,干净利索,很帅。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方荣翔(1925-1989),北京市人。京剧院花脸演员。本姓周,幼随继父姓方。6岁开始练功,16岁拜裘盛戎为师,专工裘派花脸。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京剧团赴朝。1956年入党。 1958年回国,担任山东省京剧团副团长。1986年,山东电影制片厂为方荣翔拍摄了纪录片《方荣翔舞台艺术》。1988年被授予山东省劳动模范称号。他一家住在一进45号大门右侧木制红色二层楼,后来他一家又搬到上新街,再后就搬到南新街直到去世。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殷宝忠(1924~ 2019),京剧老生演员。北京人。"谭派"艺术人。曾荣获“京剧艺术家终身成就奖”。曾任山东省京剧团副团长。

现在正在写《南新街忆旧系列》的作者鲁安先生,正巧他刚写《济南二中忆旧》,他回忆,他去过徐家花园殷家,他与殷先生长女殷菊莉都是济南二中射击队的,她热情,有爱心,善良,乐于奉献和助人,记得在射击队时,常常练习忘了吃饭,殷菊莉大姐就去二中对门(八中门口)的地瓜炉子摊上为大家买烤红薯;如果正好赶上午饭或者晚歺时间,大姐就去二中食堂买馒头,只要有馒头,就一定有事前大姐在酱菜铺(八中门口西首)买的酱菜,记得有糖蒜,酱瓜,五香各瘩皮,真香!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麟(1931-1983),京剧旦角演员。原籍河北南宫,生于北京,汉军旗籍。系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的次子。子承父业,继传尚派,尚长麟严格地遵循了父亲的教诲,辗转多师,博采众长,然而始终又以尚派艺术为主线。曾任山东省京剧团团长、山东省戏曲学校校长。

这个院子现在是中保人寿保险公司济南分公司的宿舍,门牌挂的是“乐源大街236号”。

南路——通往文化西路的南北路。

南街从徐家花园最南端开始。这是文化西路通往徐家花园的路口。左手是民族医院(原回民卫生所),右手是省歌舞剧院。顺着路走到底的那座楼就是省京剧团宿舍。一拐弯就回到52号院。

左手路西电线杆处原来有一个长长的东西走向的胡同,同学顾效兰就住在胡同中段路北的一个院子里,一进院就是她家。胡同西头是省药品检验所单位驻地和家属大院。现在这条胡同一半被济南市民族医院盖楼用去,一半废弃,没有房屋和居住人。

徐家花园123号院,省药品检验所驻地及宿舍。

123号门牌现在是徐家花园89号、87号。

原来右边的胡同通往徐家花园,现在胡同已堵,这两个院落就成了独立于徐家花园街路以外的两个门牌号的院落。

89号是原山东省药品检验所驻地。现在是酒店。

87号是其宿舍。在进89号大门时东侧的两个单元居民楼便是。

早年宿舍是徐家花园123号,原址在89号大酒店西边大门口处,那是个三进院的老院落,全部为平房,分前院七家、中院四家、后院四家,共十一家,家属院的孩子们也多,在院里经常疯跑玩耍。小学同学于夫和王铸都在中院居住,旧院拆除后,在此基地上盖了办公楼和宿舍楼,于夫和张春景(后来由徐家花园2号院搬入)现在也在此居住,虽然不是老宅子平房,但是还是在老地方。于夫说起在徐家花园住了一个甲子的事,感慨万千,对这儿的一草一木,特别喜欢,住久了住出情感来了。我们这儿文化底蕴深厚,他的老院中也住着一些知名药学专家,像刘毓英、于尔增等老先生就是123号院子里的骄傲。

徐家花园73号。这个胡同尽头就是回民诊所原址,当年都是在这儿看病拿药,大夫们都熟,记着有位沙大夫,医德双馨,亲和力强,每次见到我都问寒问暖,知道是病秧子,嘱咐注意事项,耐心周到。每每想起还是特别地感谢他。

大院65—1号现在成了执法大队乐源支队办公驻地。

往北走路东边的小胡同

南路最北头路东第一户单家56—1号

南路最北头路西,右手原是小买部,日用百货,油盐酱醋,针头线脑,方便周围居民,很受欢迎。

南路北端,也是徐家花园最西端,这是通往上新街的东西路,本篇称“东路”。

东路——通往上新街的东西路。

再回到52号中心地

52号院东邻是一个胡同,胡同尽头右拐有两个院落,曾经认识的住户都不在居住。

后面的黄楼当年很显眼,这是省歌舞剧团办公楼兼宿舍,正巧剧团正副团长的儿子都在我们班(于虎和汤立工),我们是小学同学。省歌舞剧团驻地被徐家花园所包围,真正的徐家花园的花园应在那儿。

这两位歌舞团大院的同学与4号院梅子(因父母是一个系统),三人下乡同在一个村当知青。同学 知青,感情浓浓,每次聚会都有说不完的话。

于虎同学的父亲于太赏先生曾任省歌舞团团长,后调任省京剧团团长。

歌舞团驻地前世是真正徐家的花园,在这块土地上工作生活着的人们也像花儿一样幸福快乐!

真是:花园不在歌舞在,人才辈出艺苑香。

徐家花园46号,早先这个大门是公安厅幼儿园的一小门(甬道的路东),路西有三个院落,第一个院子有位小学程春华同学住在此院北屋西头的房子,后来搬家转学了,失联。这个院子貌似都是连排红砖瓦房。这个院与第二个院子住的是幼儿园的老师和工作人员居住。最后甬道南端是歌舞团的后门,很少开门。

44号院,原省公安厅幼儿园。

44号院原来是省公安厅幼儿园,因为斜对面就是省公安厅办驻地。我和4号院的梅子同在这所幼儿园上了两年寄宿班,每两周接回家一次,幼儿园伙食特别好,上世纪六十年代每月生活费大约8元左右,幼儿园费用每月14元。所以各方面设施应当是最好的,我们离家很近,方便。在园里吃的最好的一次饭是洋柿子鸡蛋汤(西红柿),当年还不像现在,很是稀罕。每年还参加大型运动会的入场式(白色三角裤头和大红嘟肚),排练节目,统一服装。还集体洗澡,做游戏。若有病,还可以在幼儿园住院治疗,我出水豆时就住了一次,有老师医生专人照看,还有病号饭。算是快乐童年!

后来文化厅幼儿园迁入。

现在门口牌子是“山东文化艺术职业学院专业建设孵化基地”。成为培训艺术人才的宝地。

清幽静谧神密院 捷足攀登探风景

徐家花园12号(现在14号),曾是省长官邸。

原来的12号改为14号,其大院大门开在院子东南方位,当年是神秘大院。

解放后最早是省公安厅办公驻地,后为赵建民省长官邸,再后白如冰省长官邸,最后是省电子工业局办公地,现在成了省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厅宿舍。

赵建民(1912-2012 ),曾用名吴培强,山东冠县人。1932年到济南入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求学,1955—1958年任山东省省长。1963年后调云南省委任职。享年100岁。

白如冰(1912—1994),陕西清涧袁家沟村人。原名白树勋,化名高超。1963—1967年任山东省省长。享年83岁。

赵建民任省长期间居住在12号院,他搬走后,白如冰任省长住过来。我们五十年代末出生的人只知道白如冰在此居住。这样这个院子当年算是“省长官邸”。

最早的公安厅大门处。这是现14号院的西端,原大门左手这个石头砌墙的小尖顶屋就是当年公安厅办公院的传达室,小屋旁边是大门。现在大门开在院东头。

现在的14号院子内,曾经的"假山流水,小桥亭榭"之处。

现在的14号院,当年曾是神密的花园式庭院。曾任山东省省长的白如冰居住过。大门当时开在院子西北方位,其对门院子也是跟着称12号(白省长秘书邓家居住)。

说其神密之一是因为当年门口有站岗值勤的卫兵,不得随便进入;之二院子四周围墙上都加铁丝网,防止爬墙入内;之三附近的人们基本没有去过这座院子。

越神密越好奇,分社胡同北墙就是12号大院,北墙是石砌座底(半米高),灰砖垒起,时间一长灰砖会风化,露出缝隙,我们会踩着空隙爬上墙头窥看,墙上还有铁丝网和玻璃碎片扎在墙头斜面上,在墙上只要露出半个头,就会有人喊。所以窥探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但总是有机会的。

墙头观景:眺望院中,整个院子一眼望去真是"假山流水,小桥亭榭"的景观,满院的树木绿植,遮挡视线,看不到尽头。能直接入眼帘正南方是一座老式房屋,墙面房顶上爬满绿色植物,现在知道叫爬山虎,使整座房子像穿上了绿色衣服,好漂亮!感觉像公园,惹人艳羡的幽静雅致之地,让人眼连忘返。那时的花园式庭院美景永远印记在脑海中……

当时的感觉就是美!

爬墙观望之举,一打听,有很多同龄人都干过此事。

现在此院也真是大院,院内有三座楼房。只是变成了徐家花园I4号院,原来的景观荡然无痕。

左门墙挂着门牌12号,当年的大门开在此处(院子西北处)。照片这块地方含着过去三个院落:白如冰大院对门邓秘书家,后被西青龙街道办事处办公地;紧挨着是西青龙派出所;直冲的大门是省手工业管理局办公和宿舍(后为二轻厅宿舍)。当年都属于徐家花园的三个院落,门牌号好像是45号、47号、49号(有待落实)。

直冲着的省手工业管理局大院。算是很大的院子。院中有平房,有楼房,有办公,有宿舍。

据中学同学孙丽父亲孙庆真老先生(省检察院离休干部,今年九十岁)回忆,当年他的战友吴雷夫妻俩就住在此院里,吴雷(1911—1968),宁阳人,1939年参加抗战。生前任山东省轻工业管理局干部(后为二轻厅),办公与宿舍都在这个院子。他的夫人秋霞,生前任西青龙分社主任,后调入杆石桥街道办事处任党总支书记,也是市中区人大代表。

孙老先与吴雷认识于1942年,上级派吴到当地担任平邑白彦镇区委书记,开展地下革命工作,住在他家,母亲高英时任妇救会长,孙老先生是儿童团长。从此他们两家成为很好的战友 朋友,一直保持到为他们夫妻二人送行。

秋霞的知名度,我们这个年令都很熟悉。她天天来往于分社胡同去办公,更是记忆犹新。她那干练作风、风风火火的边走边谈事的情景深深的印在脑海中。

右手大门墙上门牌是上新街41号,当年是徐家花园24号,大门开在院南面的东西路上(东南门),现在大门是院子西南方位,南北路中段(西北门)。

徐家花园24号院,省劳动局宿舍。

24号院(现在的上新街41号),当年这个院子挺大,北边是平房,南边是楼房。大院有两个大门,一个是东南门,一个西门(不常开)。我七岁时在这个大院“儿童乐园”上学,现在叫学前班(由妇联办的)。教室就在左边(院北屋)这个位置,附近的同学们天天来上课。记着同位叫周建军,他住上新街,后来在一私企见到他,他是股东 高管。还有小学同学梁浩和石广兴都天天来上课,只有一位老师授讲。

院南面当时是三层苏式红砖楼房的劳动局宿舍,小学同学一对双胞胎莫家兄弟俩就住在宿舍楼中。不知为何他俩没在院中上课?

说起莫思真莫思崇还有一个故事。他俩前有个哥哥莫思军,当时莫妈妈顺利生产双胞胎后13天因突发急病去世,莫爸爸是劳动局的年轻干部,怕影响工作,许多好心人帮忙找到新妈妈,新妈为了抚育兄弟仨人,自己一辈子没要孩子,全身心都铺在这个家,像亲生孩子一样,孩子们也没辜负这位胜似亲妈的老太太,养老送终,去年谢世,享年89岁。

这个大院后来昔日的三层红砖楼早已不存在了,1990年在此基地上重新造建了L型六层省劳动局宿舍楼。

昔日说的省劳动局演变成现在的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幼儿园再往东走有两个紧挨着的胡同,两胡同南头相通。这是胡同之一,东边。也是徐家花园最东端。

胡同之二,西边这个。电线杆上有街牌很醒目。胡同南首的居民楼是分社宿舍38号。东边胡同在南首汇合后,可以直通文化西路,当年常常穿过这条胡同去艺新小馆(现在金鹰鼎酒店)和山东剧院。

这是西边胡同南首,左边是40号院,大门上的小楼是我们同学崔玉霞的老宅子,她从出生到现在一直住在这儿,居住了六十多年,也是我们班唯一坚守老宅子的同学。真为她的执着而感动。她是回民,小时候特别漂亮,每次舞蹈都必须有她,她现在是两个孙女的奶奶了,大孙女都九岁了。她现在一直在自己的小店,经营水果食品,打发闲日时光,忙并快乐着。

右侧的门牌16号,是徐家花园最东端,路的尽头是上新街粮店。紧挨的邻院门牌就是上新街,包括省博物馆宿舍。印象中,省博宿舍与省劳动局宿舍(当时大门开在这东西路,后来大门开在南北路,并且成了上新街)是斜对门,都属于徐家花园。

这个高台子大门位于由徐家花园通往上新街东西路的路南处,门脸很气派,有9级台阶。现在属于受政府保护的近代民国建筑。原为红万会小学门楼,砖石结构,系传统宗教文化建筑。

现在看到它,就想起张国华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4b36b30100clu4.html中的水彩画和释文。在下图

据张国华先生博客中介绍:偶然查济南回民教育资料,得知在徐家花园做过小学确有一个私立金氏小学!为金汗青氏所独设(回教人),经费每月400元皆金氏一人承担,学生200余人,是济南容回族生最多的学校.所以画面中的教师和学生我服装上我做了处理,包了头巾....但我一直也不敢确定这里到底是不是金氏小学?

经询问老人们,这里确实是一所小学。

儿时上学每天在此路过四趟。但不知道原来是小学,只看到大门紧关,据了解是省博物馆后门,从来未开过。

现在走到这里倍感亲切。

这儿已经不是徐家花园了,看到路的尽头黑门,那是上新街粮店,当年为了生计,每月光顾购粮。右边的高墙里边是最早的省博物院(原“万字会旧址”,现在是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门开在上新街北首)。

高墙一直没变,小路一直还在,记忆一直永存。

小学同学聚会时,汤同学回忆:一条不长不宽的小街,在我童年时代总感觉它又长又宽。这条小路是我们上学放学时必经之路,就是这条高墙下面的小路,笔直的,一走就是五年。那个年龄的女生都是瘦瘦的,身体单薄,都是单肩背着书包,男生却是斜挎背着书包,忘不了女生们走在路上,两条小辫子左右摆动着,天真,生动。男生们则是追打奔跑着。

当年的小学放学后,都要到学习小组完成作业,住在就近的几家同学在一起。

忘不了那年的炎天暑月的假期里,为了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每天家里一张小桌子上都摆满了各种学习用具,看似蛮用功,其实并不然,作业总要拖到临开学的前夕再突击完成,记得,一天我正在楼道玩,突然间她出现在了我面前,啊!原来是班长带着两位班干部来检查和督促暑假期间做作业的情况,天气那么热,同学家那么分散,一天下来不知要走多少路,她们付出了辛劳,尽到了责任,真不知她是怎样的一种坚持,一种精神。我见到她们,不好意思的跑回了小桌上,装着用起功来,她们见状没有说话,只是用笔记录着什么,在家里看到她们这还是第一次,我有些不知所措。她们走后我才遗憾的感到,连一句礼貌的话都没有说。

这些小组学习的情景,想必当年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吧。

从东西路的东头回望徐家花园西头。

走到这儿,算是在徐家花园每个门牌下打了一遍卡。

静静想想,徐家花园,曾经在此住过的左邻右舍们,也许同在一座城市里,也许会在异国他乡,没有方法再联系,没有机会再遇见,在心底里,只留下一段记忆.......

意犹未尽。

还会再来!

【后记】没想到《徐家花园往昔钩忆》引起发小、同学、左邻右舍及认识与不认识等这么多人的关注,纷纷提供现索及照片,把最初个人的记录,看现在的片,忆过去的事,变成了现在大家的回忆,虽然有些零乱,有些还有待考证,或许还会增加内容,就当是一个资料留存下来,作为永远的记忆。“让我们重新回忆起曾经走过的岁月,记住为国家做过贡献的人”(同学孙丽父亲的原话),记住那些曾在徐家花园居住过的人,还有咱老百姓的生活趣事,优雅美丽有特点的一座座大院小院,街道上熟悉的一草一木。特别感谢高水平惠评的朋友们!感谢大家的支持、鼓励、帮助和提供资料与信息。有不妥之处请斧正。谢谢!

2020.6.4

感谢鲁安、董曰侗、郭诚、仝意、左金璧、崔建萍、王梅、亓春华、莫思真、汤立工、孙 丽、于 夫、崔玉霞、于永玮、崔 玲、石广兴、唐荣等亲朋好友、儿时邻居、同学们的支持和帮助,并提供珍贵资料及纠错!

本文原出夏威夷老师的美篇,经作者授权转发。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