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新浪潮电影有哪些「法国新浪潮电影结束了」

互联网 2023-06-24 15:31:12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法国新浪潮电影有哪些「法国新浪潮电影结束了」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法国新浪潮电影

世界电影史上的五六十年代是电影艺术发展的重要转折阶段。这种转折的重要表现是从电影的传统经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五十年代末兴起于法国的新浪潮电影运动,正是电影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段的现代化革新的标志。

01

新浪潮电影的缘起

二战后,古典好莱坞走向衰落,新现实主义给影坛带来新空气。五十年代,新现实主义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其理论和实践对世界电影的影响却远未平息。正是在这种新的艺术和文化的格局下,50年代末,在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基础上,在法国兴起了一次更为激烈的电影革新运动,67名年轻导演纷纷推出了他们的处女作,且一致以革新、创新为己任,评论界称之为电影的“新浪潮”。

“新浪潮”运动持续的时间不长,1962年后逐渐衰落,但这一运动对世界电影的影响却是深远而持久的,是以后一系列变革的先声,其影响超出了对法国电影自身的革新,而是现代电影历史的开始。

(一)新浪潮与现代主义电影的联系;

五六十年代,现代主义文化冲击着整个欧美世界,“新浪潮”导演明显受到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非理性主义等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有人称新浪潮电影是一次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动。新浪潮是西方现代主义电影的第二次兴起,却是第一次把现代主义电影带进了商业网络。

(二)新浪潮与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联系:

新浪潮电影是作为传统电影的对立面出现的,体现了电影艺术寻求发展的积极姿态。他们有意识地反好莱坞为代表的商业电影模式,大多采取了与当时的主流商业电影完全不同的创作方式。其对电影观念和表现手法的革新既有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也明显受到了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新浪潮电影几乎都是低成本投资,选择非职业演员,不用摄影棚而大量实景拍摄,不追求场面刺激和激烈的冲突而是非情节化非戏剧化。

(三)新浪潮和电影技术发展的联系:

新浪潮电影的出现还有电影技术的发展的原因。五六十年代电影摄影器材和电影镜头的发展,促使了电影的影响日益广泛和深入,从五十年代起,电影在欧美国家进入大学课堂,成为学术研究的对象,既培养了一批青年电影爱好者,也造就了大批习惯于欣赏更个性化的现代电影的青年观众。

新浪潮电影导演常常集编剧、音乐、制片人于一身,力图摆脱电影工业化制作方式的限制,更自由地表达导演自己的个性。1959年前后,新浪潮电影频频获奖,引起了制片商的极大关注,从此,独立制片开始成为基本的制片方式之一。

02

新浪潮电影的美学特征

1、强调电影是一种个人的艺术创作,导演即一部影片的作者,要求把摄影机当作自来水笔,主张“电影创作者要像作家用自己的笔写作那样,用自己的摄影机去写作”,提出了“作者电影”的新观念,张扬电影艺术家的艺术个性和创造性。

2、要求以现代精神彻底改造电影,大胆突破传统的电影观念、电影形式和电影技巧,体现了鲜明的现代意识,侧重于表现现代人的主观感受和精神状态。

03

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作品

(一)新浪潮的创作群体:

“新浪潮”的导演来自两部分:一支是其主力,来自《电影手册》杂志的青年影评家,以夏布罗尔、特吕弗、戈达尔等为代表,又被称为“电影手册派”。1954年初,《电影手册》发表特吕弗的文章《法国电影的一种倾向》提出“作者电影”的口号。后来,戈达尔也明确提出:“拍电影就是写作”。他们实践的是一种强调成为影片创作者的“作者电影”。新浪潮运动起于夏布罗尔的两部影片:《漂亮的塞尔日》和《表兄弟》,夏布罗尔被称为是打响新浪潮第一枪的人。代表影片是特吕弗的《四百下》和戈达尔的《精疲力尽》。

另一支是被称为“左岸派”的阿仑·雷乃,罗伯·格里叶,玛格丽特·杜拉等,因他们都住在巴黎的塞纳河左岸而得名。他们与新浪潮其他导演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大多是40岁左右的中年人,有的是专业出身的电影导演,有的则是著名的小说家、诗人。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强调电影的文学性,是文学家拍摄的电影,所以,他们的电影实践被称为是“作家电影”。代表影片是阿仑·雷乃的《广岛之恋》与《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二)、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四百下》(1958)

《四百下》片名出自法国俗语“打他四百下――-胡闹”(又译《胡作非为》),是特吕弗的电影处女作,也是他“作者电影”的第一次成功实践,影片获得了1959年戛纳电影节得最佳导演奖,第一次把新浪潮推向了高潮。影片由特吕弗自编、自导,是一部以导演自己的少年生活为原型的自传性影片。

(三)、让·吕克·戈达尔的《精疲力尽》(1959)

戈达尔是以蔑视传统电影技法闻名的“破坏美学”的代表人物,他的电影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其随心所欲的叙事技巧,创造了一种“电影杂文”式的艺术样式。《精疲力尽》是戈达尔早期代表作,影片特征在于:片中人物很难用好坏善恶来区分,他们只是当时法国社会形形色色人的一种展示,人物带有明显的存在主义印记;在表现手法上,影片几乎一扫传统电影的一切成规,以大量运用纪实性长镜头,无逻辑剪辑、自由跳切,自由表达的电影语言著称。

(四)、阿仑·雷乃的《广岛之恋》(1959)

阿仑·雷乃是新浪潮“左岸派”的代表人物,《广岛之恋》是他的第一部长故事片,影片获得当年戛纳电影节大奖,被誉为标志“电影古典主义末日”的“空前伟大的影片”,影片为电影表现人物的心理和内心世界提供了样板,创造了“电影意识流”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