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是一种内圣而外王的艺术「中国书法成为了意中之意并走向世界」

互联网 2023-06-24 10:35:23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中国书画是一种内圣而外王的艺术「中国书法成为了意中之意并走向世界」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近些日子与一位苦练书法的网友交流,看得出来他单纯是醉心于书,在练习中找到了真正的自己。之前交流中他时不时问我要一些民间藏历代大师法帖的图片。如今练了约有半年,忽然跟我说,“比字帖更有不同感受”,还说,“您得闲时,请多发些,比上一般培训班强多了。我对现代书法教学有怀疑了”,“见过日本拍的书法片里的宋四家,和老师拍的同感”。这些是他的原话,我也从未期待过他会跟我说这些。可见真迹之于书法练习之重要性。

对于这一点,很多民间收藏家只要是收了对的书画作品,是有感触的。比如我,对于楷书,于众家之中,最喜钟繇,甚至超过羲之(纯属个人偏好),但我迄今为止没有用唐代碑刻拓片练习过钟繇书法,而是停留在未得见真迹的遗憾状态。见过的民藏法帖中也没见王羲之的楷书,我也是始终没有用唐代摹本练习。但是宋徽宗瘦金体上博的《千字文》真迹无疑,便乐于反复练习,民间又有《秾芳》真迹存世,可以比照着自己消化掉印刷诸版本字帖的不足。这几日与这位友人交流,他向我要颜真卿的法帖,我跟他说很遗憾颜的我这也只有行和草,没有楷,他都说没事。

另一位藏友更早发现了这一点,他说二王真迹给你的感觉“似非而是”,看似简单随性,但是你练一辈子,永远也达不到他那个水平,苏轼颜真卿还行,赵孟頫则差得太远。

有人看了这类文字或会觉得民间收藏家太狂,又或者嘲讽“你们东西都是上周的,还能搞研究”。但是只有真正拿起毛笔,铺开宣纸,端正坐姿认认真真练起,你才能清楚这种差异到底有多大。

这种感觉,好比去过重庆吃一次地道的火锅,就觉得北京哪一家店的味道都不对,哪怕老板是重庆人。

若从理性角度切入分析,得到的感悟就是标题这句:中国书画是一种“內圣而外王”的艺术,它是一种巅峰对决,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丁点小细节上的成败,就足以分高下。正应了那句“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我以前谈到了中国毛笔和西方油画笔刷的不同。西方油画笔刷的硬棕毛平排的特性就已经注定了它无法在纸上做“腾挪闪打”的精细功夫,而只能关注于构图、色彩、传递的内在精神世界等领域,而单纯就“笔划”上的丰富性和变化而言,是根本无法与中国书画相提并论的。或者说,当西方人在练拳击的时候,你很难跟他说得明白中国的剑道是什么,什么叫“飞花摘叶即可伤人”。唯一可供遵循的,便是中国古人留存下来的审美品评标准,它们是非常完整的一个体系脉络。

但是现在这个审美品评体系跟书画实践是完全割裂的。

中国古代书画,凡是历史上留下了名字的大师,总有至少一个方面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地步,而如王羲之之类天才者,便是结字法、运笔法、用毫法等诸方面......无不做到了极致。现在的一些书法教学称王羲之书变化最多,却从未说清楚这些变化从何而来,为什么要这么写,于个人的创作又有何启发。我们停留于想象中的膜拜,可供反复揣摩的真迹却太少。而且因为围观喝彩的人更少,稍微在后世临帖的基础上有所发挥,就觉得自己集大成了。说得更直白一些,当代书画基本都在“创意”上下功夫,这与油画不谋而合。可见,笔墨这耗时费力的基本功,已经被我们当代书画的评奖实践所抛弃。

古之不存,可见一斑。

中国书画没有捷径,拼的是基本功,跟戏曲类似。按正确的古法做最纯正地练习,日日笔耕不辍,还得积攒年头,且是某种意义上的天才,才能小有所成。所以它的赛道并不是西方式的,凭着某种对艺术的惊天“悟性”就可自成一派。若按古人的标准,不循着他们这套审美体系入门,一味地随意自我发挥,那是还没拿到门票。宋四家尤其是苏轼可以被理解为当代书法实践“创意派”的鼻祖,但他的楷书民间有,标标准准严丝合缝能对上古人的审美体系,不输于颜真卿。而毕加索等西方艺术家如果来中国书画界混,是无法生存的。实在点来说,如果我想出名,我一定去画油画。因为“对世界的新颖看法”可以太多,转化成艺术作品也太容易,但是每日踏踏实实写几个小时字对现代人太难。

现在每天练书法的只有小学生,虽然他们的练习大多谈不上是书法,只是把字写漂亮点,作文得个高分。家小也是有参加书法线上课的,是国内某知名书法家的总结。他们把“字写得漂亮”的诀窍都编成了朗朗上口的口诀。比如“八字撇低捺高是关键”一类的......后来我发现,确实教小朋友们得用此种方法,因为他们的字还没定型,从唐楷入手,行成一些可以快速掌握的口诀,至少东歪西倒的毛病没有了,硬笔书法该有的点顿也清晰可辨。但是如果你去了美院,读了中国书画专业,笔法事实上还摆脱不了唐楷或者苏轼的束缚,那真是要命了。

有个藏友,她跟各大美院的各路高人都熟。她来问我,为什么他们连民间收藏的张大千的画都不认?我说是因为看不懂,另外就是看在谁手里,多少钱收的。她说那这样中国文化不是要完蛋吗?我们有这么好的文化,但是现在没人认。我这位朋友不懂中国书画,但是因为她运营一个艺术中心时间不短了,所以她让我帮找张大千的画,我给她发过去几张,她靠着自己的审美就能挑出来哪些是画得好的,哪些是她喜欢的。所以她觉得连她都能认出来的好坏,大部分学术界的人不认,就肯定是出了问题了。

我们的学术都是“传承”下来的,跟民间收藏家之间有着巨大的利益鸿沟。另一位藏友说得好,他跟民国各大师的弟子和传人有不少打过交道。你如果说你有张大千,徐悲鸿,他们一定说你是假的,东西都不看,否则人家的权威往哪里摆?那我们跳过民国,说说颜真卿宋徽宗可否?当然也是不可以的,价值几个亿的东西凭什么在你那?更别提二王了,二王真迹必须是传说,要是哪个民间收藏家敢有,他就一定得是个疯子。

《圣经》上有句话说,“到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且信他赏赐寻求他的人",这句话换个方式套到收藏上也是对的。凡是民间收藏家,跟抵死不认民间有真精稀的人,有一个本质的区别,就是前者相信可能会有,需要的是找到它们的方法;后者坚决相信不会有,所以你跟他们说什么都是天书。所以,“可不可能有”,这是信仰问题,不是鉴定问题。我们现在有很多人期待靠鉴定解决信仰问题,其实是要先解决信仰问题,才有可能探讨鉴定的方法和标准。不然,一切有效的鉴定方法,都会被一句“不可能”打发。你就算有时空穿越技术,把王羲之带回来,他们也会说是coser,就这么简单。

最哭笑不得的是,你把一篇法帖掐头去尾地盖住作者名字和主要特征,再找一篇伪帖,去问一下人,只要是多少有点审美能力的,一定可以分出优劣,因为差异是如此的明显。后世临帖和摹帖,连笔处的交代必定是含糊不清的,笔画的精良程度也不在一个等级上。但是当你告诉他好的那一幅是民间收藏的,差的那一幅是某博物馆或基金会收藏的,他一定开始怀疑自己原来的判断,从而把自己审美调整到不对的方向上去。

把自己本来正确的审美调整到相反的方向上去,这对整个民族的文化和艺术传承来说,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

这事某位徐姓已故老鉴定专家要付重要责任,他说“对的不一定好,好的也不一定对”。这话在极个别的一些作品上是有可能的,比如大师早期作品或者应酬之作,但他忘了说这些作品数量在整个古代书画艺术品中的绝对占比。如果说一个大师100幅真迹中99幅的艺术水准都是高的,只有1幅差,他的这句“对的不一定好,好的也不一定对”也不能算错。但是我们不能拿这种非常小的概率去推而广之,作为鉴定时的一个重要的绝对性指标,否则对大多数作品就有可能颠倒是非,戕害我们的审美。事实是,一个大师之所以能成大师,必然有超越时人的过人本领;而在他作品流传下来的过程中,大家也都会争相去保留收藏最好的那部分。这么一代一代地淘汰下来,大师流传下来的劣迹就凤毛麟角。其实仅凭常识都可以明白,到底是一个大师画出的劣迹多,还是一个仿画匠人的劣迹多?换句话说,一个搞仿画的能画过了大师,当年也就成了大师。宋徽宗、苏轼、仇英、董其昌、张大千,他们哪个不是仿画做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而后自己搞原创就出了名?古人是先拼功底的,80%拼功底,剩下那20%才拼创新。他们跟我们这个时代不同,我们这个时代你仿画做得再惟妙惟肖,你也出不了名,仿得厉害,充其量就是手绘般的高清数码喷绘。而我们这个时代评奖的标准之前说过了,是西式的,看颠覆和创新的能力,不太在乎基本功。

在中国书画艺术这个领域,唯一长期靠谱的老师,只有艺术作品本身,两脚兽们都是领入门的。都不需要长期,你拿一幅真迹,再拿一幅后世临帖,叫一个学过书画的来试临摹,上上手都能知道哪个容易哪个更难。艰难的基本功,某种程度上就是古人审美的一个高门槛。

如果参考的古书画作品本身不对了,审美就会出现重大的偏差。再加上一些看似对实则有害的所谓“鉴定权威”的语录混淆是非,又插入拍卖行“传承有序”的标准,再来点背后的利益挂帅,则足以把不明真相群众搞到彻底找不到北。

即便是对博物馆真迹的作品,我们现在所谓的专业人士的挖掘,不少也是非常肤浅而皮毛的,没有做最基本的研究。笔者之前与艺术中心的运营负责人那位琢磨宋文化的策展思路,她找了一个业界非常知名的“专家学者”,这位也没太大的毛病,行文通篇气势恢宏辞藻华丽,反正看了他的策划案,你就能相信这是一个好展览,没有比这更能传达宋韵的了。但是在实体体验馆的部分,这位专家却建议按着《韩熙载夜宴图》上的场景来做虚拟场景的策划。笔者只好委婉地建议,要不我们换一换南宋刘松年的《文会图》?当然刘松年的名气远没有《韩熙载夜宴图》大,但是《韩熙载夜宴图》是哪个朝代的,在中国书画史上是一个什么样的来历和名声,真不了解么?

在这一点上,他们还不如在拍卖公司搞著录的那群人。我一直都想不明白北京近期那个拍卖涉案青铜器被查的案子,到底是拍卖公司先搞出来了著录,再让宝主照着著录仿制铭文呢,还是宝主先仿制了铭文,再去找到了拍卖公司,拍卖公司发现和著录一致呢?我唯一可以怀疑的是,盗墓的“专业素养”不在这方面,他们不太可能知道有这么一个著录。

所以,著录到底是为何用? 虽说艺术家们在一起就谈钱,银行家们在一起就谈艺术品,这是艺术和金钱奇怪的绑定关系,在人类历史上你很难撇开钱谈艺术。但是,或多或少,在中国的古代,艺术是比较纯粹的。一方面没有钱的人玩不起艺术,另一方面宫廷里艺术是不讲钱的,他们不计代价地追求艺术效果上的极致;另一方面,文人集团也是不讲钱的,因为讲钱的进不去文人集团。即如历史上知名的明朝大收藏家项元汴,他自己的画就卖不掉,他到死也没被当时的人和后来的人认可为一个“文人”。二王、虞世南、颜真卿、苏轼等,身居高位,自然不差钱,却是文人;仇英一开始穷得叮当响,后来也成了大师。他们的成功跟钱到底有没有关系呢?自然是没有。这样,从宫廷的审美,到文人集团的审美,都是追求极致的纯粹的艺术,他们再来带动民间的人,形成一股又一股的艺术风潮。而宫廷艺术和文人艺术是互通有无的,宫廷会把最好的艺术家招入宫中,历代帝王又是最资深的鉴赏家和大藏家。所以古代中国的艺术在纯而又纯的环境中,一代又一代,形成了追求极致的传统,他们也有这个氛围,所以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宝贵的艺术财富。

设想一下,如果当年的文人都用他们的世俗身份来混文化圈,或者说当时的“文人集团”本质上就是一个又一个其终极目的为了给自己和小团体带利润的圈子,我们现在还有艺术吗?

中国的艺术和西方不一样,西方的艺术可以不传承,甚至经常在颠覆,颠覆是成功的前提。而中国的艺术是要传承的,传承出了问题,艺术就出了问题。就像我们练书法,少了王羲之的楷书,你不可以说用颜真卿的临帖去顶替一下。失传了就是失传了,很遗憾,但是没办法。我们只能珍惜保存下来了的这些,并尽量利用起来,恢复这门艺术,再传下去。所以古人拼命搞可以流传千古的纸,研究不腐的墨和泥,研究怎么用竹筒子封蜡可以不氧化。

中国现在缺少一批人,一批在艺术上只秉持艺术的标准的人,不管他们本身有没有权还是钱。但是没有钱的艺术家活不下去,所以我倡议我们应该有一些扶持的基金,来养活这些艺术家们。但是这帮人不容易辨认出来,中国现在一旦有什么基金拨付,总是有一群骗子环绕,他们的简历非常称职,他们的利益捆绑手段也十分高明。所以这些钱往往落不到需要的那群人手里。所以还是得用民间的资金养民间的艺术家,孵化之后获得回报,走市场化的道路。

其实这样的一批纯粹为了艺术而执着的人,在民间是大量存在的,只是没有简历和身份,从而无论说什么都好像很low,没有人爱搭理他们。他们为什么可以撇开名和利,单纯为了艺术而艺术?因为他知道艺术不能给他带来任何物质回报,他在做这个,纯粹为喜欢。因为喜欢而钻研,因为钻研而深入,因为深入而发现真相。

中国学术界的某些人,给民间的这些勤学苦练的人贯以一些负面的名词,比如“民科”这个词,就形容完全没有学术基础,专业素养很差,每天想着破解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民间疯子。类似的还有“民藏”。大抵就是非专业性 一个疯子般的执念。其实,这类描述正好说明了居于反面的他们,看似饱读诗书,其实缺少谦卑的心态,心理还很负面,不然缘何要在这类"民”字上找存在感?

所以说,我们需要这么样一批执着于艺术标准,且能不为名利而深耕的人;有了这么一批人,还要把对的古代书画作品呈现给世人,让他们明白我们的艺术为何称之为艺术,且为什么能叫西方人自愧不如:古人练的那都是内家功法,日积月累天天在纸上几个时辰,方能臻入化境,不是随便读几年艺术专业,靠着灵感循着西方的艺术创作套路,拿起毛笔在宣纸上随意即兴一下就可以的。先是懂得了中国古代书画作品好在哪里,才能摹写出好的作品,而后才能在传承的基础上去创新自己的作品。

这件事跟官不官民不民的关系不大。现在艺术似乎还要分到底是在国有博物馆手里还是普通老百姓手里,分在某些大师的传承人或者机构手里,还是在一群民间收藏家手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说明一是我们对待文物已经不在乎审美了,而是先在乎权属关系和其背后代表的市场价值。二是审美已经出了大问题,都不敢依靠审美了;而审美能力也五花八门,还有不少是被利益扭曲的。一张鄙陋不堪的东西,无论网上还是拍卖会,都有人能把它捧上天,真迹没人认得出来,几百几千的贱卖。另外就是对人和对艺术品的价值观出了问题,觉得“民”就是愚昧无知的一群幻想家,专家们才是理智而清醒的。艺术品要分去了拍卖会的是真的是好货,流于民间的档次就低就假。这样靠着地位身份来颠倒是非黑白的方式,对艺术行业的发展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跟若干个拍卖行出来的朋友都交流过。拍卖行的鉴定就只是在安利“认家谱”的理念,这种安利一旦成功,再被某些人利用,就可以肆意伪造家谱。而在此基础上,最近拍卖行又出了新玩法,国内外大拍行都在炒作被某些大家族收藏过的古代艺术品。两件大体相仿的瓷器,一件没被大家族收藏过,拍个十几万,另一件被大家族收藏过,几千万甚至过亿。古代艺术品有传承有序的脉络多多少少会升一点点值,比如仇英的一幅画作如果被乾隆收藏乃至御题,比另一幅没有被乾隆收藏过的,价值会略高,这是正常的。但是再怎么说,收藏艺术品还是要从艺术本身入手的。而炒作一些近现代的所谓”大家族收藏史”就是另一码事了,一方面制造“鉴定”上的恐慌气氛,一方面悄悄推出一件“大家族”,何尝不是另一种套路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