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艺术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古琴艺术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非遗器乐|古琴— —音乐中的文学和美学
古琴
琴.棋.书.画,曾是中国古代文人引以为傲的四项技能,也是四种艺术。其中,琴乐是中国历史上渊源最为久远而又持续不断的一种器乐形式,其可考证的历史有三千年之久。“高山流水”、“焚琴煮鹤”、“对牛弹琴”等妇孺皆知的成语都出自和琴有关的典故。由于琴自古都是文人自我陶冶的一种雅好,很少在公众场合演奏,故而现代人对它的了解已经十分有限。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琴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古琴琴长约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琴头宽六寸,象征六合。琴尾四寸,象征四时。
古琴艺术体现为一种平置弹弦乐器的独奏艺术形式,另外也包括唱、弹兼顾的琴歌与琴、箫合奏,在古代它也参与仪式性的祭祀“雅乐”的演奏
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琴艺术是继昆曲之后被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第二个中国文化门类。
古琴起源
关于古琴,最大争议还是关乎起源,相传古琴创始于史前传说时代的伏羲氏和神农氏时期。但著名学者罗振玉认为,商代的甲骨文中“乐”字是“从丝附木上,琴瑟之象也”,可谓商代已有琴之一说。尤其,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中叶的《诗经》,载有自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305首古代乐歌。
其中琴的记载反复出现于字里行间,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等,说明当时的琴乐已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孔子也曾将《诗经》305篇 “皆弦歌之”,表明《诗经》实为最早的琴歌总集。可见,琴在三四千年前就已广泛流传。
技法音律
古琴技法甚多,古时有超过一千种,今常用指法仅几十种,例如右手的抹、挑、勾、剔、打、摘、擘、托、轮、拨、剌、撮、锁、如一、滚、拂、双弹等,左手的上、下、进复、退复、吟、猱、罨、跪指、掏起、带起、爪起、撞、牵、全扶、半扶、龊、间勾、转指、索铃等。
中国古琴的声音是非常独特的,一般人听琴乐能感到古琴的安静悠远。“静”可以说是琴音的最大特点,琴音也被称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这里的“静”还有两层意义,一是抚琴需要安静的环境,二是抚琴更需安静的心境。
古琴的三种音,散音、泛音、按音,都非常安静。散音松沉而旷远,让人起远古之思;其泛音则如天籁,有一种清冷入仙之感;按音则非常丰富,手指下的吟猱余韵、细微悠长,时如人语,可以对话,时如人心之绪,缥缈多变。泛音象天,按音如人,散音则同大地,称为天地人三籁。
音乐宝库
因此古琴一器具三籁,可以状人情之思,也可以达天地宇宙之理。琴曲题材也十分广泛,内容丰富,表现离别、痛苦、爱情、喜乐、悲伤、愤慨,以及历史故事、诗情画意、自然风光等等。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大有小,有操、引、调意等等名称。它们经过历代琴人的加工创造,不断完善,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座宝库。
中国古琴音乐是一门具有深刻历史文化背景的艺术,它以多重美的高雅品质,引人无限向往和追求。在人心容易流于浮躁的今时今日,亟需古琴这般恬淡、平和的音乐,让人心得以安住沉静,回归内心自性里丰富的精神世界。
完
编辑:肖晓 排版:张小糖 审核:邹深
视频来源:匠仓TV
信息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