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力量主要内容「广义和狭义」

互联网 2023-06-21 22:55:03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艺术的力量主要内容「广义和狭义」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马正平《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2版)“所谓的赋形思维,本质上讲是文章章法、结构生成的思维操作原理;从另一角度来看,赋形思维的‘重复’与‘对比’的思维操作模型也是一个文章材料生成、选择的基本原理问题。”(110页)“但是,在写作行文措辞的时候,对于这些文章内容、主题、思想、情感的重复或对比的行文过程,还必须让写作叙述技巧有所变化,从而产生文章的文采、空间张力的审美感受——这是写作行文的语言艺术技巧的最高追求。显然这些产生文采的写作技巧是有思维规律、原理存在的,这其实仍然是写作赋形思维中的‘对比’的思维操作模型。因此,我们可以说,文章写作的张力思维、技巧思维,本质上就是一种文采思维、空间思维,而‘对比’这种赋形思维就是这种文采、张力、技巧产生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110页)

对于上述文字,愚以为有如下意义可以注意:①‘对比’既是文章章法原理,又是文章生材、选材原理,也是写作技巧原理;②“对比”产生变化、从而产生文采、空间张力,因而,“对比”是文采、张力产生之因(原理),可用关系图表示为:对比——变化——文采、张力;③张力感是空间美感。

“张力思维,是产生文章内容和文章形式的空间性感染力、美感的思维,也可以叫做写作艺术思维、技法思维或技巧思维。这样一来,张力思维可以分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111页)这里,可以注意,张力思维可以有几个名称:写作艺术思维、技法思维或技巧思维。前面我们知道张力思维的原理(原因)是“对比”,这里,我们又知道张力思维的功能、意义上产生文章内容与形式的空间感、美感。对于张力有前因后果,我们到此基本上可以明确了。不过,要对张力了解得较多,还需进一步理解。

“狭义的‘张力思维’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表达对象载体、表达的思维方式、表达的量和表达的速度进行形式上的对比性、反衬性的赋形思维操作行为;而广义的‘张力思维’则包括对文章内容主题的重复对比的强化性与鲜明化的赋形思维操作行为。对比与反衬产生张力,张力即空间感。所以,广义的张力思维产生的是关于文章的内容的感受力、说服力的内容主体的空间性审美感染力、动人力,而狭义的张力思维产生的是文章表达艺术、语言艺术的直接的审美感染力。而通常的‘张力思维’是指狭义上的。”(111页)可以归结为,广义的张力思维,是内容主题方面对比、反衬;而狭义的张力思维是艺术形式上的变化、对比。张力即空间感(张力=空间感)——再次强调张力与空间美感的直接相等关系。

“狭义的张力思维产生的是文章的艺术形式美,而广义的张力思维产生了我们对文章内容、主题、(思想、情感)的感染力、说服力。正因为我们获得了这种内容的感染力,我们才容易在文章表达的真和善的思想、情感中折射出主体性的思维时空、生命时空之美,这就是‘内容’美本身。而文章的艺术形式之美,必须通过狭义的张力思维才能够直接产生。”(111-112页)这一段文字的含金量应该是比较高的。其难点①在于广义张力思维之意义理解。广义的张力产生的是文章内容的感染力、说服力;此感染力有益于折射(其实也是表现)出作者(主体)的思维时空、生命时空之美。难点②在于,真、善、美是何种意义上的真善美。下面着重分析之。

愚以为,马氏这里说的真、善,是作者、主体的真善;因为,我们常常说文章是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表达。同样,美,也是主体、作者的心灵时空、生命时空之美。还要注意,这美是“内容”本身,那么,显然,真与善也是内容本身。那么,由此推断,马氏所说的文本、文章的“内容”审美,实际上是审作者心灵时空之美。作者的心灵时空之美,就是文章、文本的内容之美。原来如此!

两年前,我就听到马氏说文章“内容”审美的问题,但是,由于自己的愚昧与懒惰,并没有对此问题理解对头。原来,愚以为,文章、文本内容的审美,就文中人物、事件的美,但是,在文章分析的实践中,这种做法就行不通,因为,不少文章,根本就不呈现美(或全美),当然,也不呈现全真与全善,而是真真假假、善善恶恶。也难怪,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人呢——如果文本是世界的反映的话。不信么,仅从真与善的角度考察,蔺相如、廉颇都是亦善亦恶,亦真亦假,当然,也可以说他们既美又丑(当真善时,是美的;当假恶时,是丑的)。唯有文本的作者永远是真的、善的、美的——这是必须的。说这是人类的期望或预设也许讲得通。

实际上,对于一个有神论者应该知道,人不可能是永远的完全的真、善、美;永远的真、善、美只能是那位造物主——神、上帝。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本、文章作者,在这里被我们推上了神、上帝、造物主的至高宝座。我们阅读文本、文章,是主体间的对话,也即是与神对话,与真、善、美对话。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者是在做神、上帝、造物主的工作;而阅读者等于是在做祭司、信徒的干活。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阅读是可以教化人的活动了(最少鉴赏式阅读是这样)。当然,一个既读又写、读写互通的人——或者说,一个既欣赏又解构的阅读者,既在做信徒,又在做神;因为解构即重写。不读不写之人,只能是野蛮人了,他既不欣赏,也不创造,疏离着人类文明。[欣赏、鉴赏性阅读是敬神的信徒式阅读;解构、批判性阅读,是渎神的魔鬼式阅读。解构的最终目的是证明读者比作者厉害,是把作者从神位上拉下来;而欣赏的结果是说明读者要向写作者学习,甚至对写作者大唱赞歌。两种阅读,对于人类本身都应存在,因为,人既是学习者、信仰者、敬畏者,又当是创造者、怀疑者、判断者。]

关于内容审美,也或许还可以这样说,所有的文本、文章,都必须表现写作主体认知(思想)的“真”(真实、真理),情感的美(不管是喜悦还是悲伤,总会因此展现主体的心灵时空、生命时空),意志(欲求)的“善”。这应该是合理的说法。

现在的问题是,既然广义的张力思维产生的文本感染力、说服力,已经容易让我们体会到主体的真、善,进而欣赏到美了,那为何还要形式上的张力呢?回答这个问题,也许不难。因为对于审美来说,仅是内容的张力是不够的。美是要越美越好,当然也不难推出,张力,也是越强越好。一个文本,只是在内容上显出张力还不够吧,还应当在形式上给予张力。

“文章写作的行文过程为何要追求、运用张力思维呢?这是因为文章内容的赋形思维追求的主体的重复性、强化性、鲜明性,这些都是追求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重复性产生的审美经验是一种节奏感、时间感,一种‘天行健’的生命力。为了使这种生命的审美经验更加新鲜、鲜明,为了克服审美疲劳,在写作行文的语言行式上面,就必须追求一种表达的异质性、离散感。而张力思维追求的这种异质性、差异性、离散感,产生的是一种文章空间感,也是一种生命自由的象征。这种异质性、差异性、离散感越强、越鲜明,产生的空间美感就越强。于是,文章行文的内容之美的节奏感、时间美就和文章行文的形式之美、文采技巧之美产生的空间美实现了时空交融,理想的完美的文章美感就产生出来了,这是写作艺术的极致的境界。”(112页)不出所料,美是多多益善。只是,无论时间之美还是空间之美,是为文章之美,本质上仍然是主体(作者)的心灵时空、生命时空之美。

“事实上,无论是‘对比’性或是‘虚实’性写作张力思维技术,其目的都是通过文本中种种因素相互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生成对立冲突与紧张关系,从而促成文本强烈的运动感、推动感、节奏感、新鲜性,进而拓展文本的审美空间。张力思维旨在将不和谐、繁杂相异的因素组合在一起,由两极的强化扩张形成差异性、对立性,这种矛盾性是张力思维展开的首要突出特征。”(112页)这里有两点要注意①张力的首要特征在于差异性、对立性、矛盾性;②其效果是促成文本的运动感、推动感、节奏感、新鲜性,进而拓展文本的审美空间(时空感)。

(但是)“必须强调说明的是,张力思维的展开不仅仅是构建差异、矛盾与冲突,更是在相反的张力中寻求和谐,文本内部各要素之间与此同时也是彼此依存的,是互渗、互溶、互补的。它们各以对方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整合于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中,产生出比单一元素更强烈的艺术效果。因此,张力思维的作用更是在一篇文作作品中将其所包含得极其丰富多彩的各种元素之间建立起一种特殊的平衡。作品的艺术魅力就是从不和谐中走出和谐之音,是差异、矛盾或冲突力理的包容、平衡和有机统一。在鉴于此,统一性、融合性或有机一体性,是文学张力的另一突出性质。反之,如果缺乏包容、失去平衡,差异即便再大,矛盾即便再强,冲突即便激烈,也是无法产生张力的。”(113页)这一段可视为张力思维的另一特性:统一性、融合性或有机一体性。这也不难理解,一个有张力的文本,也必定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机整体——或者说,她必须是有序的;有序才有生命力。或者说,我们可以把张力意象化为一张“弓”,我们在说“张力”的时候,就意味着是针对一个艺术整体“弓”来说的。没有整体的“弓”,张力其实也是不存在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力就意味着有机的艺术体的张力。

马氏对张力思维的类型分析,其实用价值对于中学语文教育意义重大。“我们可以认为狭义的张力思维是通过对象载体、表达方式、表达数量和表达速度四个方面进行的,实际上,这也是对张力思维类型的分类。”(114页)这里的四个方面提出,非常有意思。可以设想为狭义的张力思维类型,是一辆车装运货物的过程——载体是火箭(古今)还是拖车(中外),方式是人装货物还是自动化装备,数量是多还是少,行驶速度是快还是慢等等。具体的地说,①表达对象是古今时间变化、中外空间地域变化(中与外、天与地、本地与外地)。②表达/思维方式是描写的虚实、远近、高低、静动、抑扬等;抒情的情景(也是虚实)交融、情理交融、情事交融、写实与虚构(形散)、情感变化(神散)(“文章行文的技法思维,进行散文练笔是最好的实践方法”);叙述的倒叙与顺叙、顺叙与插叙、顺叙与补叙、叙述梦想、叙述与展望、叙述与感受、叙述与体验等等(注:这里面应当有叙述与议论,如叙述与展望、叙述与感受;另外,本质上这里所举的思维方式本质都是一个虚实问题,或多是虚实的变体)。③表达的量是详略、工易、浓淡、深浅、大小、抑扬、远近等。④表达速度(的虚实)是张驰、宽紧、长短——均是叙述节奏的慢与快(注:由此,我们知道了长短句何以形成张力,原来是节奏快慢的张力,长则慢,短则快也;整散句与此同,整句快,散句慢)。(长沙的抒情句在上下片末,情景交融可以上景中寓情或情景结合)

最后可以发现,张力的四个类型,马氏不是随意罗列的,是四个不是五个,而且是这四个,这都有其理由。现在,我想到的理由就是,这四个类型都是以时空感为核心、线索建构而成的,也就是说,每一类型的张力,都实际上是一种美——时空之美。为了说明这个意思,可以用下面的结构图:

张力类型:

1.表达对象上:

(1)古与今[时间感]

(2)中与外(中与外、天与地、本地与外地)。[空间感]

2.表达/思维方式:

(1)描写:写实与虚构、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空间感]

(2)抒情:情景交融、情理交融、情事交融、写实与虚构、思想情感变化[空间感]

(3)叙述:倒叙与顺叙、顺叙与插叙、顺叙与补叙、叙述与梦想、叙述与展望、叙述与感受、叙述与体验[空间感]

3.表达的量:详略、工易、浓淡、深浅、大小、抑扬、远近[空间感]

4.表达速度:张驰、宽紧、长短[时间感]

实际上,张力方面时间性,最终都要体现为空间性、境界性。因为,如前面所说,张力的美学本质,就是空间性的。(201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