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是书法的最高境界「中国书法史上有诸多不朽的佳作足以」

互联网 2023-06-21 15:31:13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草书是书法的最高境界「中国书法史上有诸多不朽的佳作足以」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崔瑗(77—142),字子玉,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著名学者崔骃之子。年四十余始为郡吏,汉安帝初年,官至济北相,终年六十六。他是汉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学者,尤善草书。曾师著名书法家杜度,书史常以杜、崔并称。他的《草书势》不仅是书学史上第一篇论述汉代兴起的草书的文章,而且也是我国书学史上第一篇论述书法艺术的文章。据《全后汉文》卷四十五所载用赋体而写的《草书势》全文如下:

“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爰暨末叶,典籍弥繁,人之多僻,政之多权。官事荒芜,剿其翰墨,惟作佐隶,旧字是删。草书之法,盖先简略;应时谕旨,周于卒迫,兼功并用,爱日省力。纯俭之变,岂必古式?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竦企鸟跱,志在飞移;狡兽暴骇,将奔未驰。或黜点染,状似连珠,绝而不离,蓄怒怫郁,放逸生奇;或凌遽而惴栗,若据槁而临危。傍点邪附,似螳螂而抱枝;绝笔收势:余继虬结,若山蜂施毒;看隙缘峨:腾蛇赴穴,头没尾垂。是故远而望之,灌焉若注岸崩涯;就而察之,即一画不可移。纤微要妙,临事从宜。略举大较,仿佛若斯。”

状似连珠,绝而不离,志在飞移(王羲之十七帖)

文中所叙述的文字的产生,都是历来传统的说法;所叙述的草书的产生,是适应日益繁杂事务的需要,书写简便迅速,也是完全符合实际的。草书的产生,并非人为的、或主观臆想的产物,而是顺应了历史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初,主要着眼于用,即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但在不断使用的过程中,人们也就会逐步地探索怎样的写法,才更符合美的规律和要求,审美意识随之发生和发展。《草书势》的重要的美学意义,并不在于它叙述了草书的发生和发展,而在于它相当精辟地总结和概括了草书艺术的最基本的特点。这些特点概括起来便是:

第一、草书与“古式”书法篆、隶等的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动态美。文中以大量生动、形象的譬喻,反复说明了草书艺术的这一特点:“竦企鸟跨,志在飞移;狡兽暴骇,将奔未驰”;“傍点邪附,似螳螂而抱枝”;“腾蛇赴穴”,“灌焉若注岸崩涯”......而“飞移”奔驰,充满龙腾虎跃的动态美和飞动感,正是草书较之于相对规范化并且凝重的篆书和隶书在美学上的最根本的差异,是它作为书法艺术中高级形式的最根本的特点。这种动态美和飞动感,无疑表现了美的创造的高度的自由,而这是“古式”的篆、隶等书不可比拟的。

肚痛不堪也奔驰(张旭肚痛帖)

第二、是为草书在书法艺术中取得应有的历史地位而作的理论上的阐述。任何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诞生时,都会遇到已有的传统的束缚和阻挠。例如当我国的诗歌由四言而向五言变易时,很多大家就曾出于传统观念不予首肯,每遇到这类情况,新的艺术形式也就会从传统的思想资料中找武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古式”书法之向草书转化,同样会遇到这种阻挠。例如,比崔瑗稍晚的赵壹就有一篇《非草书》,几乎以两倍于崔瑗《草书势》的文字,专门对以杜度、崔瑗为代表的草书,进行驳难。提出了种种理由,其要无非是:“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河、洛所吐,中非圣人所造”,以及“删难省烦,损复为单”,以“示简易之旨”;“且草书之人,盖技艺之细耳,乡邑不以此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讲试,四科不以此求备,征聘不问此意,考绩不课此字。徒善字既不达于政,而拙草亦无损于治。推斯言之,岂不细哉!”总之是非圣无法之雕虫小技,完全可以罢废。

笔走龙蛇当冠军《张芝》

赵壹生当汉末,在后世被奉为“草圣”张芝之后,草书已经相当普及和流行,尚且如此看待新生的、却具有广阔发展前途的草书艺术,那么,崔瑗之前,或其时,当不会没有从正统观念出发贬草之论,虽然史书记载阙如。所以崔瑗的《草书势》特别提出了草书的“法象”,即“观其法象,俯仰有仪”(后来赵壹的《非草书》所说的应贬草书的理由之一,即:“务取易为易知,非常仪也”),“仪”即规范,“法象”即象天法地,说明草书的取法,也是有所本的,和“古式”的篆、隶等书并无原则的不同。但它的规范和传统的“古式”却有形式上的区别,俯仰自如,纵横恣肆:“方不中矩,圆不副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而方中矩,圆副规等,恰恰是“古式”的篆、隶书法的最根本的要求和特点。

不抑不扬方中矩《礼器碑》

如果说“古式”的书法表现的是凝重、静态的世界和“法象”;那么,草书艺术所表现的则是动态的世界和“法象”。动态的草书艺术所表现的不方、不圆、不平、不直等,看来似乎是随心所欲,自由纵横,毫无规范似的,但实际上又遵循着十分严格的规范:“就而察之,即一画不可移。”它所突破于“古式”的,只是印版印泥一类的死格套,而所遵循的只是“临事从宜”的灵活的规范,即后世常说“活法”:无法中有法,自由与必然的统一。这里所提出的正是这一问题。对于美的艺术创造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规律,它对后世的写意画、诗词创作,以至书法艺术、音乐等等,都具有普遍的启示意义。

婉通之即圆副规(王福庵)

第三、草书艺术既然是以动态美为基本特点的,那么,它无疑更能够自由而充分地表现人的感情,按照先秦以来中国传统的关于“性情”的见解,“性情”作为一个合成词是一个意义,但它又是“性”与“情”两个相互联系而又不同含义的概念组成的:“性”是先天生就的,是“静”的;“情”属感于物而动的,是“动”的,即“性”静“情”动。以“志在飞移”的动态美为特点的草书艺术,比起静态的、相对格式化的篆、隶等,无疑更能够充分地表现人的变动不居的情感变化。《草书势》在这一点上也有生动的论述,如“状似连珠,绝而不离;蓄怒怫郁,放逸生奇。或凌遽而惴栗,若据槁而临危”等等。应该说,这确是草书艺术的美学思想特点之一。正是由于以上各方面的特点,加上它的简易迅速的特点,使草书艺术后来居上,具有广泛的前途和强劲的生命力。

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怀素•吼书)

总之,《草书势》所概括的草书艺术的一些基本特点,虽然是以感性、生动的譬喻形式提出的,却是切合实际的精审卓识。它表明了书法理论的第一篇论文,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并非偶然。这和汉代书法艺术的大发展,特别是草书艺术所取得的高度成就,是分不开的,也为后来的草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说说看,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