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有故事的名画「绘画背后的故事」

互联网 2023-06-21 15:31:00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背后有故事的名画「绘画背后的故事」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绘画的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具备相当多的绘画知识、绘画技巧、逻辑思维及空间感。一幅好的绘画作品可以当作是创作者技巧、经验、思想等方面的一次大集合和检阅。

对于普通人来说,名画是一种艺术品,它高高在上,是与我们生活相距很远的阳春白雪。

其实,欣赏名画不必正襟危坐,也不八卦吐槽,只需要换一个角度,就能欣赏这些人类文明中的瑰宝。

01.扬·凡·艾克代表作《阿诺菲尼夫妇》背后的秘密

扬·凡·艾克是北欧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画家,在他之前,北欧没有人从事世俗人物肖像创作,《阿诺菲尼夫妇》是他于1434年创作的名画,开创了世俗人物肖像的先河,也笼罩着一层厚厚的迷雾。

长久以来,这幅画中的情景都被认为描绘的是一场婚礼,并有推测认为画中主人公可能是意大利商人乔万尼·阿尼乔·阿诺菲尼夫妇。

《阿诺菲尼夫妇》

1997年,英国艺术理论家玛尔卡涅特·科斯捷尔指出,阿诺菲尼夫妇是1447年结的婚,而这幅画是画家在他们婚前13年完成的,时间对不上,因此科斯捷尔认为,画家画的有可能是阿诺菲尼的堂兄乔万尼·尼科朗和他的妻子。

但是也有评论家认为,这并不是婚礼的场景。按照当时的风俗,新郎应该右手按着新娘的左手,可是画面中却正相反。并且,画中的男人戴着帽子,套着披肩,这都不是结婚时的打扮。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这是一名皇族男子与非皇族女子的结合,当事人一定存在着某些婚后财产问题,新郎的目光投到地板上,最大的可能是,他在说服自己。

自《阿诺菲尼夫妇》问世以来,经历了欧洲社会近6个世纪的动荡不安,而这幅油画却奇迹般地完好无损,保存至今。

15世纪的时候,这幅画为一个西班牙贵族盖瓦尔所拥有,当时西班牙占领了芬兰,他将画赠送给西班牙的一个女修道院副院长玛尔卡尼特·阿弗斯特妮伊斯卡。阿弗斯特妮伊斯卡去世后,人们根据她的遗嘱,将画转交给玛尼亚·维盖尔斯卡,这幅作品又跟随新主人来到了马德里。

拿破仑战争结前,《阿诺菲尼夫妇》一直被装饰在西班牙的皇宫里,1815年,英国将军哲姆斯·赫依在布鲁塞尔看到了它,以非常低的价格购买下来运到了伦敦,直到1842年,伦敦国家展览馆才对外展示出来。

画中各种物品都有着象征意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面镜子,象征着上帝洞察一切的慧眼。它反映出室内全部的场景,并给画面带来某种神秘的氛围。在镜子之中还映出两个人像,其中一个是画家凡·艾克自己。在镜子上方的中间位置有个拉丁文的签注:“扬·凡·艾克曾在此”证明了这一点。

镜子外圈的十个圆形环饰中,细致地画有十个圣经故事,其中八幅是耶酥受难图,另两幅描绘了耶酥复活后的故事,象征着人生短暂易逝。

【▼扬•凡•艾克作品欣赏:圣母子与首相罗林▼】

扬•凡•艾克 圣母子与首相罗林 1437年

1437 年 木板油画 66cm×62cm 巴黎卢浮宫

扬•凡•艾克,尼德兰文艺复兴的奠基人。这幅画造型严谨,人物刻画生动,在肖像画领域开创了一个难以超越的先河。画家对空间、光线、细节、质感的高超把握,让画达到了最大的真实感 , 在这样精雕细琢的环境当中又不失其庄严华贵的风采。

02.达利代表作《记忆的永恒》中的孤独悲伤

《记忆的永恒》创作于1931年,是达利最有代表意义的作品之一。在这幅画中,达利创造了具有标志性的时间形态:软化的钟表,这也是达利对于时间的另外一种理解。

很多人表示,这幅画的内容令人费解。

斜阳夕照的天空下是寂静荒凉的海滩,一棵被砍光的橄榄树剩下了唯一的细枝,上面挂着一只软塌塌的钟表。

《记忆的永恒》

除此之外,还有两块变形软化的钟表无力地垂落,只有台阶上的一块红色的怀表看起来比较正常,但上面却爬满了蚂蚁,看上去像一块腐烂的肉,象征着能引起人们强烈兴趣的事物,鲜艳却肮脏,可以霸占人们强烈的记忆,不会随着时间流走。

有评论家认为,这是画家的一种暗示:光鲜的外表之下往往都是肮脏的内核,人们总是喜欢对光彩夺目但其实污秽不堪的事物进行追求。

诚然,人们总是热烈地追求欲望,最终得到的是扭曲和腐烂。在现实生活中,这往往体现为对物质的过分追求和向往,并由此产生了种种的恶行。

在达利创作这幅画的时期,正处于经济危机,社会当中充斥着各种欲望,那些美好而平静的真实反而往往被人们忽略。

美好和平静的事物在整个画面当中要么已经远去,要么已经呈现出一种软化的即将流逝的状态,这对当时社会来说,无疑是一种悲哀。

▼达利作品欣赏▼

名称:有烤培根的轻松自画像

【创作材质及尺寸:画布、油彩 61厘米×50.8厘米,收藏地点:私人收藏】

达利《有烤培根的轻松自画像》61厘米×50.8厘米

03.波提切利代表作《春》表达的美感

《春》是波提切利的代表作品,取材于当时著名的诗人波利齐亚诺的长诗《比武篇》。

几百年来,它的优美收获了不计其数的赞叹。

画面上是一群神话人物。最左边是众神的使者墨丘利,他手持法杖驱散冬天的乌云;画面中心是维纳斯,她的三个侍女“美”、“纯洁”和“欢悦”正在翩翩起舞;蒙着眼睛的小爱神丘比特在维纳斯的头顶上方飞翔;最右边是风神塞弗洛斯、山林女神克洛利斯和花神弗洛拉,塞弗洛斯强掳克洛利斯为妻,克洛利斯惊叫着想逃走,可是张开的嘴里却冒出鲜花,随后她变成花神弗洛拉,身着盛装为大地洒下美丽的鲜花。

波提切利《春》

这幅画中女神的原型是当时佛罗伦萨著名的美女西莫内塔·卡塔西亚,22岁那年,她在美第奇家族举行的选美会上当选为女王,随即成为波提切利的模特儿,波提切利以她为原型创作了大量的绘画作品,为此得到了美第奇家族的赏识,成为他们的御用画家。

然而不幸的是,这位美人在成为模特的当年就死于肺病。据说出殡时不用棺材,而是仰卧车上,全城人都前往瞻仰,观后无不悲哀痛惜。波提切利非常喜欢这个模特儿,甚至在她死后多年,她的样子依然在画家的作品中不断重现。

《春》的背景是一片橘子树林,地面上布满了鲜花,据说包括风信子、蔷薇、康乃馨在内共有四十多种花,这些花都是在春天开放的,甚至花神弗洛拉的衣服也绣上了各种花饰。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绘画是不太重视风景描绘的,如此大费周章地描绘鲜花,在当时实属罕见,也正因如此,这幅画才成为备受追捧的名画。

【▼桑德罗•波提切利作品欣赏 《持石榴的圣母》▼】

波提切利 持石榴的圣母 1487 年 木板蛋彩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

1487 年 木板蛋彩 直径143.5cm 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

画中人物众多,但是看起来却不像是圣婴诞生的喜庆场面,反而弥漫着异样的气氛,令人遐想 。圣母肃穆的表情中带着忧郁,她怀中的圣婴庄严神圣,环绕在四周的天使们一筹莫展。这种人物神态形成了波提切利独特的艺术风格。

04.蒙克代表作《呐喊》里压抑的绝望

1892年,蒙克在柏林举办个人画展。当时一些群众无法接受蒙克作品中那些怪异丑陋形象,愤怒地捣毁了几件作品,这就是美术史上所谓的“柏林丑闻”,又称“蒙克事件”。

从那以后,蒙克的支持者与反对者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与对峙,并出现了柏林分离派运动。这使得蒙克在德国成为广受民众关注的对象。于是,蒙克在柏林长期居住下来,创作出一大批有关疾病、死亡、性、孤独、压抑、恐惧的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呐喊》。

蒙克《呐喊》

据文献资料记载,《呐喊》描绘的地方是挪威的奥斯陆,那里有一所专门收留女性精神病患者的奥斯陆医院,站在画中的位置便可以听到来自精神病患者的尖叫。医院附近还有一个屠宰场,不时传来动物的哀嚎声。当这两种声音交杂在一起,任何人听了都会产生一种负面情绪。

蒙克曾经在日记中这样描述这幅画的创作背景:

“我和两名友人在落日余晖中散步,心中感到一股淡淡的哀愁,突然天空变得一片血红,我停下脚,疲惫地靠在栏杆上,凝视着像剑尖鲜血般悬挂在阴暗峡湾和城市上空的云彩,我的朋友已经走了,我全身颤抖地站在原处,仿佛听到一声尖锐的呐喊,划破寂静。”

于是,蒙克画了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形象:他的躯干极度扭曲变形,脸像个骷髅,没有头发,身材消瘦,双眼和张着的嘴都大如空洞,一眼看上去就让人感觉鬼气阴森、焦虑不安。他捂着耳朵,似乎看不到两个远去的路人的背影,也看不见身后的两只小船和路边的树木。他与现实世界完全隔离了,完全沉浸在极度的恐惧中。他像一个尖叫的灵魂,因惊惧于黑暗的侵噬而呐喊。

蒙克没有把使他害怕的物体表现出来,但是画面中传递出了一种强烈的恐怖气氛。空中仿佛有一个巨大的旋涡要将整个世界吞没,鲜血般的红色天空和黑色的水面让人联想到流血和死亡,这是一个失去再生能力的冰冷的世界。

【▼蒙克作品欣赏 《桥上的少女》▼】

创作材质及尺寸:画布、油彩 136厘米×126厘米

收藏地点:奥斯陆,挪威国家美术馆

蒙克《桥上的少女》,收藏地点:奥斯陆,挪威国家美术馆

推荐阅读

-《不一样的视角看名画》这本书,从浩如烟海的绘画作品中精挑细选出的一百幅名画,从生活的角度,发现名画之美,揭开名画中的小秘密。除了刚才文中讲到的趣闻轶事,书中还写有更多与名画有关的东西。画家们如何运用光线来营造诡异气氛?如何使用色彩表现温度与感受?如何用线条来产生旋律和声音?如何引领时尚和品味?

-作者用通俗的语言,讲解艺术作品中的知识点,可谓雅俗共赏,老少咸宜,打破了传统美术读物因过于专业化而曲高和寡的弊端。

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能带给人心灵的感动;欣赏名画,正是这样的美妙时刻。

文/喵发财咪

点击“了解更多”,阅读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