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 艺术的本质「海德格尔关于艺术本源的观点」

互联网 2023-06-21 09:21:25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海德格尔 艺术的本质「海德格尔关于艺术本源的观点」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海德格尔的《艺术作品的本源》可以说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他的美学思想。按伽达默尔的说法,这篇文章的发表,引起了一场"哲学轰动"。海德格尔认为,作品制造大地,作品把大地本身挪入一个世界的敞开领域,换言之就是,作品让大地是大地。

探寻艺术作品的本质,我们首先从"思"之方式入手,艺术作品经由艺术家创作而产生,但是艺术家和作品也可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状态进行解读,正如荣格所说"不是歌德造就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造就了歌德。",似乎从艺术作品被创造出来那一刻开始,作家及其作品就分离开了。那是什么让艺术家成其为艺术家,艺术作品成其为艺术作品,是艺术本身。

海德格尔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在的本源这个问题实则是探讨艺术本源的问题,艺术本源就是使"艺术存在的存在"的本质探讨。"世界与大地的原始"的"裂隙"的"构形"所实现的,那我们首先要对"世界"和"大地"进行探析。

1、 "世界"的建立和"大地"的制造

海德格尔在他的早期著作《存在与时间》提到过世界,或许可以用海德格尔曾引用赫拉克利特的一句话解释:清醒的人们有着一个共同的世界,而在睡梦中人有自己的世界。他在《存在与时间里》探讨世界更多是为了凸显"此在",而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他侧重从"世界"的概念出发来探讨存在本身。

而"大地"概念,源于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的诗歌的阐述。是一种"回归"。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世界"和"大地"的对立统一构成了艺术作品。 海德格尔对梵高农鞋那幅画近乎诗意的阐释为例:

"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积着那寒风陡峭中迈动在一望无垠的永远单调的田垅上的坚韧与滞缓。鞋皮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底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

这里透过这幅画,我们看到了农妇的世界,在田野劳作的操劳和艰辛。通过这双鞋,农妇被置于大地无声的召唤之中。一方面,我们看到了农妇自持中的那个世界,她所经历的的艰辛和穿着鞋子走过的路途和风雪;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了鞋子本身的质料和物性。这幅画并没有使得大地消失,而是大地与世界中的对抗的力进入一个不断的争执之中,不断地切近作品的本质。艺术作品让"大地成为大地"。

艺术作品在建立世界的过程中,虽然也同一般的器物一样,是被人所制造的,但是不同于一般器物的是,艺术作品并不会使材料的特性消失在器具的有用性中,反而使得这种物质材料得以显现。诸如画家笔下的画,画中的世界将大地带入敞开领域中,获得光亮,使得色彩更为亮丽。

从作品存在的物因素出发,去寻找艺术作品的"世界"和"大地",是海德格尔思考切入艺术作品本源的一种方式。古希腊巴特农神庙通过高大的石柱建构起了一个独特的空间,在这个敞开着的门厅中,供奉着神,神的形象进入到了这个神圣的领域。岁月中,岩石经历了狂风骤雨,凸显了狂风骤雨的激烈,也在这过程中,让自身成其为岩石,岩石的坚硬和沉重的物性被带到了敞开着的明亮的区域,这一切都吞没在大地宁静的自持中。世界被大地所吞没,大地也成为显现着的世界的庇护者。

大地和世界不是割裂的,大地很像是三岁小孩的画作,就是单纯的一幅画,而艺术家的画更像是一个世界,画被人欣赏,被人加诸多审美性特征,而大地要做的事情就是去庇护世界,让大家看到这是一幅画,而世界更多是把艺术作品带到那个澄明无蔽的状态,每幅画的世界是独特的,是丰富的,大地是朴素的。世界和大地争执中的张力无限接近真理。

2、 "世界"和"大地"的争执

世界与大地的对立是一种争执,但这种争执却不是分歧和争辩。在这种本质性的争执中,双方都会进入到自我确立的本质之中。世界本质上是敞开的,是光亮,不允许被遮蔽,好比是日神精神,太阳神阿波罗带来光亮,照亮世界,它是个体化的样子,好比是农妇那个世界,借助农鞋,农妇对自己的世界有了把握,确立了一种秩序。对世界把控的一种规则感。

而大地是自行的遮蔽者,庇护着涌现中的世界。它总是倾向着吞没世界,好比是酒神精神,解除个体化,扑灭光亮,回归到混沌的存在状态。

一方包含另一方,争执越来越激烈,使得遮蔽状态的事物进入无蔽的澄明状态。这种争执会无限地靠近真理,我们长久受到艺术作品是对自然的模仿的"模仿论"中,或是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的"再现论",但海德格尔却认为:"在作品中起作用的不仅仅是真的东西,更是真理本身。在世界和大地的斗争中会出现一种"裂缝"的东西,这种"裂缝"只是真理在显现过程中所呈现的一种方式。

艺术作品不是为了消解这种争执,而是使争执成为一种争执。大地和世界在这种争执中,成其本身。在梵高的那幅画,世界和大地进入了无蔽状态。真理有是存在者的无蔽状态。我们在艺术作品中发现了真理。作品完成的状态就是"这种世界和大地的斗争通过在作品中的确立状态。"

《艺术作品的本源》试图揭开这个本源,但是依海德格尔所说,他只是认识这个谜,真正的任务不在于解开这个谜。或者说对艺术问题的探讨是他探讨存在问题的一种借径。只能说,以存在主义的立场,现象学的方法,围绕"存在之真理"对"艺术"的本质之源进行思考。海德格尔不是第一个思考和探讨艺术作品本源的人,在他之前,柏拉图、海德格尔等都做过相关阐释。但是海德格尔却给我们提供了思考艺术问题的独特的"思"的切入方式。纵使不能断言海德格尔这种思之方式是否真的是切入进真理的。但是至少说他的思维方式呈现出一种解构和批判的意识,对传统形而上甚至于科技的重新思考和立论。他曾认识到流行的物概念都似乎是基于一种对象化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过的过度地扭曲了物性。从物性出发,而不是从作品存在出发,这已经偏离了艺术作品的本质。

不是事先确立艺术作品是什么,不是简单的事物特征归纳总结。也不应是把艺术作品当做打量的对象。"大地"和"世界"的争执不断切近艺术作品的本源。

现代艺术也越发地受到了科技的挑战,通过现代科技,只需要动用两个手指,就可以构图,甚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把莫名其妙的的东西冠以"艺术"的头衔。然后渐渐地会发现,"艺术"离我们似乎越来越远,我们也对艺术的前途深表疑虑与担忧。我们离那个澄明敞开的大地越来越远,越发地走进一个固步自封的狭小领域。

除此之外,他的这种思考方式,还为我们现代文明带来了其深刻的反思。艺术作品的"世界"和"大地"不会自我消亡,但在现代科技的介入下,大地失去了它作为庇护者的身份,不再存在的庇护者所庇护的世界俨然会是一个无家可归的状态。我们就像是生活在洞穴里的人,我们离真正的"大地"和"世界"很远,可怕的是我们对这种状态浑然不知,以为自己生活的洞穴就是真正的"家"诸如把钢筋混凝土制成的建筑当成家。

另外,这种世界和大地的思考也使得我们重新思考自身的命运 。就像卡列宁,习惯了在自我的世界里"沉沦",然后陷入重复的无限循坏里面。可是时间是线性的,是不断前进的。人在这一日复一日的重复里,拘泥于狭小的世界,如何澄明?如何进入无蔽状态?如何寻求真理?

如何让世界和大地进入无蔽的澄明状态,现代艺术不进入枯竭状态,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2][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

[3] 海德格尔:《依于本源而居》,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