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东旺素描作品「关于艺术类的小随笔」

互联网 2023-06-21 09:21:21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忻东旺素描作品「关于艺术类的小随笔」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关于素描:

直观地看,欧洲大师的素描与我国的素描比较有两种非常有趣的现象:一种是学院里以研究欧洲素描为教学体系的素描效果与正宗的欧洲素描大相径庭,人家的素描是那样地真切鲜活而又概括,我们的素描却是如此地繁琐,呆木,犹如隔靴搔痒;另一种有趣的现象是本不是素描的国画作品倒和欧洲素描有相近之处,而且绝有过之而无不及,如蒋兆和的水墨人物,如王子武的《齐白石像》《蒋兆和像》等等,其中奥妙何在?朱乃正先生曾说过一句话:素描应该是事半功倍的事儿,而我们却恰恰相反。呜呼!

依 180x80cm 2011

关于造型:

造型是油画艺术特别是写实油画艺术最本源的构造和基础,它包括自然结构形态和画面结构形式两个方面。自然结构形态的本质是自然形象的形体结构以及比例等等,这是我们学习油画当中最基本的也是最朴素的造型认识;那么另外一个就是画面结构形式,其实也是油画造型里面很重要的基准,它的特质是对画面的平面占据和抽象意境。由于它的平面性和抽象性,常常被看来以立体和空间为特性的写实油画所忽略。其实作为写实油画来讲,这是一个极大的失误。

融冬/160cm×130cm/布面油画/2006年

纵观所有的好画、没有不讲形式结构的,但这还绝不是什么要命的事儿,只要意识到就能很快解决,当然平面抽象的分割也是要讲意趣的。那么作为造型中的首要因素…自然结构形态,依然需要我们审慎对待。虽然我们熟知人的结构比例和解剖与运动,但我们笔下的人物还远不如古人画得那么真切可信,反有隔世之感,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觉得我们今天缺少的其实是“真切”的情感与心境。

教授/44cm×43cm/水彩/1991年

我想画像,画准一个人的关键恐怕并不取决于你了解和掌握的人体解剖比例结构等知识的多少,恐怕在这一基础上更要注意的是对象的形态特征。形态特征也不仅仅是孤立的眼是什么样的。鼻子是什么形状,大概我们最容易忽略的就是具体形象结构之间的关系,比如眼睛之间的距离宽还是窄,嘴和鼻子之间离得近还是远等等。但我们的学生在长期“三停五眼、立七坐五”的传统训导里,特别容易把人往标准里面,对这些特征因素反应较麻木、迟钝。这是一种普遍典型的情况,这也正是“学院主义”最致命的要症概念。事实上除了以上谈到的特征因素之外,还应该有更为意象化的生命特征,这便是形势与笔触。

白菜 60X50CM

关于色彩:

如果说造型是油画的骨架,形势和笔触塑造是油画的肌体的话,那么色彩无疑是油画的血液。没有血液的躯体是没有生命的,对于油画中色彩的理解决不等于素描加颜色,而要发挥色彩直接参与构架和塑造的功能。我们说没有很好色彩感觉的油画是缺乏魅力的。

色彩关系是包括画面中色块之间的互补因素对比和空间中形体色彩的冷暖感觉对比。这两种对比是色彩在自然中提炼出来的辩证法则。在人们的视觉经验中,红与绿、冷与暖永远是对立的和谐,和谐是由于对立而存在的,没有绿的珍贵就体现不出红色的饱满,没有冷的存在也就没有暖的必要。色彩的对比关系是可以独立表现空间和体积的、油画中的形体转折并不全是靠素描明暗来决定的,很多是由色彩的冷暖关系实现的。无论是鲁本斯笔下女人那白皙的面孔,还是雷诺阿那跳动在少女肌肤上的笔触,都是我们研究和认识色彩的地方。

回声/89cm×71cm/水彩/1989年

每当画完一幅画,我都有些忐忑,如果看不出什么不舒服的地方,我会感到是如此庆幸。对于我来说,画画意味着探险,因为我非常不愿意斟酌草图或是画素描稿什么的,虽然我知道这也许并不是什么好习惯,但我无法在酝酿好了画意之后,再假定一个小稿,只是觉得这样会限制我正式画画时的激情与专注。我宁愿冒险直接在画布上进行创造。如果说有创造,那是源于我对现实的强烈感受,这种感受又必须挣脱客观自然表象对我想要的精神本质的束缚。然而困难在于写实绘画又必须符合人们的视觉,突破自然形态的从容与稳定,感觉自然的潜在。塑造人们心理中的真实和精神上的亲和是我画画的至诚依据,追求造型中的险峻之势,实现绘画了的张力,其分寸和度是极其难以把握的。无论怎样,我认为艺术是发掘自然中的“天机”,同时也更是我们心中的“天机”,使现实成为永恒,使生命成为永恒。

庄严 260X190CM

油 画 体 会:

写生是我最过瘾的作画状态,因为可以逼视心灵。以前曾依靠照片画画,但总觉得造作的成分比较多,凭经验画画必然会形成模式,便缺少了面对自然、面对生活的那份坦然。我喜欢写生的率真,我喜欢面对模特的创作,我不赞成把写生当为习作,我不习惯画大画前先做小稿,我激情于情感与画布的直接“交锋”,我兴奋于画笔和颜料对形象瞬间感受的表达。说“瞬间感受”似乎有些玄虚,但这确是一个艺术家长期艺术生活积累的思维素质表现。

如果说这是一种艺术理念的话,那么实现这一理念的方式就是技艺。在今天这个无视技艺的价值和唯技艺价值并存的中国时代,如何认识欧洲传统和把握现实生活,技艺本身是否还有继续拓展的可能,我觉得有赖于艺术家对自然和生活的精神感悟。

卖桃人/160cm×65cm/布面油画/2003年

在中央美院油画高研班学习,得到先生们的悉心指导,可以说是受益匪浅,或许我们听到的只是重复的教诲,道理虽不难理解,但真正要领悟它是需要实践和时间的。我是一个具有逆反心理的人,好的一面是不盲从、不跟风,坚持自我;不好的一面是不能及时改正问题,最令我沮丧的是曾自以为是的作品忽然某一天看来很荒谬,因而我常常为逝去的时光而懊悔,如临大祸。然而我又深信“因祸得福”的道理,显然我已进步。仰望欧洲大师们的作品,颇感望而生畏,无疑那是几百年来欧洲油画艺术的标准,我们在叹服于大师作品技艺美的同时,更应该领悟大师们在精神情感上对他们所处时代的倾注,他们是如何用心灵去体验自然的。据说至今西藏的唐卡画都不允许女性来参与,这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文化意志。

捆绑的牛仔服/86cm×60cm/水彩/1991年

我们学习大师的作品时,往往把自己置身于陌生的异族情境之中,这样学习是比较被动的。事实上我们常常感到欧洲油画中似乎有某种和中国艺术相似的地方使我们在心理上有一种亲近感。例如波提切利,例如荷尔拜因等等,那种亲近感令人怦然心动,这无疑是文化心理上的沟通。也许我们要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立场上来理解油画艺术,或许会降低心理上的障碍,例如西方艺术的写实,我们传统中叫写真,“真”比“实”更心理些,更人文些。再例如用中国绘画中的笔墨意境来理解油画的笔触表现就会感到容易理解些。

消夏/280cm×210cm/布面油画/2009年

我们没有理由怀疑自己的智慧。缺少的恐怕只是精神和信念。然而油画艺术毕竟是外来形式,我们学习油画必须要懂得油画的妙处。正如靳尚谊先生所讲:“来美术学院学习就是要你们知道欧洲油画的最高标准是什么。”油画的最高标准就是“整体、概括而又精妙”,这一标准不仅仅是油画的标准,也是所有艺术的标准;衡量它的并不是技法,而是修养。

阿依古丽 50x60cm 2006

或许由于我们崇尚这一标准而陷入语言的无奈困境,但决不是因为追求标准的错,而错于亦步亦趋的思维方式。没有文化意志和精神倾注的任何技巧都会使油画堕落,堕落的绘画是逃避时代的。做任何事都需要精神和意志的控制,在艺术学习中有人视技巧与规律为圣经,认为只要循规蹈矩就可以一路坦途,事实上是极大的盲目。我们知道打仗之首要是激发战士的斗志,如果只是凭手中的刀枪厉害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艺术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能自然而然地产生,艺术是人精神和意志的产物,画是“鬼使神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