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精神的现实意义「李白的意义」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李白精神的现实意义「李白的意义」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李白的人文精神是“李白文史文化形象”的灵魂,正好承载了人民大众的广泛需求和文人士子的个性需要,满足了后世具有积极人生态度者的多种心理渴求——独立求真、积极用世的士人精神,踔厉风发、意气飞扬的纵横家风范,“长揖万乘”、戏虐王侯的英雄气概,“安能捶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离别》)的人格高标,“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崇高理想——李白慷慨激昂地为他们代言树碑,引来一片澎湃不息的历史回响——他们的人格尊严与自由理想在李白身上找到了恰切的寄托,他们悲辛遭逢的不安灵魂在李白的人文精神中找到了适意的安顿。
李白的青春精神、崇文精神、创新精神和爱国精神是李白之于当代的最为宝贵的人文贡献,体现出明确的核心价值。
一是有崇高执着的理想信念。李白的人生理想是高远宏大的,自觉将儒家的用世思想内化为生命价值追求的主动期许与积极要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与任何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封建文人士子的选择、追求并无二致。所不同的是,李白的追求(功名欲)更为强烈,更为执着,更为彻底。既非幼稚,也非好高骛远。关键还在于,他的理想追求同时又是无私的,“功成身退”,绝不居功自傲。与其他文人决然不同的是,他还为之拼尽了一生。即使遭遇了现实的强大阻力,不仅没有放弃,反倒愈战愈勇。李白实现精彩人生的根基与动力源头正在于此。
这是李白的政治人格,是唐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显著标志,以儒为核心,为根基,兼容了其他诸家思想神髓,凸显出他的“另类”拔俗:高调高蹈的济世理想——自我设计出了理想化的治世图景,是感性的,诗化的。李白通过诗歌对其治世图景作了多种表述,或勾勒,或描摹,或颂扬,无论现实如何,他都自信满满,情真意切,由此呈现出自己所期许的“心灵图景”,这是李白式的“盛世蓝图”。换言之,这是李白对现实世界的“理想规划”,处处闪烁着李白不懈追求济世理想的精神光芒,是李白的治世企划。尽管他所规划的“治世图景”美妙又近乎虚幻,这恰好是其人格境界的真实反映,对现实世界的切实关照与美好祈愿。完完全全是李白式的“我的世界”“我的梦”,是无私的崇高的大美,是昂扬的时代精神呈现,盛大的时代景象展示,是士子情怀的集中体现。后人可以怀疑这个存在于李白理想世界的“盛世蓝图”是否有机会实现,但是不能怀疑李白之于这个世界的无限期予、用世激情、治世信心与不舍追求,不能视之为动机不纯,更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官迷”“官瘾”之类而横加指责。
李白的人生需求与现实世界发生剧烈冲突,是其情感巨变的发动机,导致其诗歌情感的突兀飙升、巨大落差、强烈震荡,增强了诗歌的自然性、真实性和感染力,进而大大提升了其人其诗的人文价值。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 清赵翼《题遗山诗》),是文化的大幸,是其治世利世人文精神的极致彰显。
二是有建功当代的社会担当。李白的人生观符合封建文人士子的普遍追求,顺应盛唐时代精神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他关心社会,大到国家、朝代的命运,小到平头百姓的生死疾苦。盛世高扬理想大旗,渴望图志建功;衰世振危,欲挽国运于倾覆;乱世平叛,期天下太平、百姓安宁。敢于正视现实、批判现实又勇于投身现实,并欲穷其心志改变现实。他“天开青云器,日为苍生忧”(《赠清漳明府侄聿》),行为壮烈,勇气可嘉。既有对平头百姓的关注同情,也有对社会黑暗腐败的大胆批揭,更有对帝王权贵的讽刺、揭露与挑战。所言所行均表现出自觉担当与勇于变革的决心和勇气。
三是有不惧时艰、激流勇进的高昂斗志。纵观李白的一生,他始终保持高昂的用世激情,且愈挫愈勇,一往无前。他既风流洒脱,更表现为勇猛激进。既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又同时焕发出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神采。视“入世”为人生的必然选择,视“用世”为人生价值的终极体现,更是其一贯坚持的人生常态。他为之付出一生的实践彰显了他人性与人格深刻、丰富而华美的内涵。
四是有保持自我独立、坚守尊严的高尚人格。李白一贯自尊自信,天真烂漫,胸怀坦荡,渴望自由,追求平等,由此生发、涵养出个人的高华气质、人生的宽博格局和为人的坦荡胸怀,并在其诗歌中表现出特有的“气质”与“气场”:奇绝飘逸,壮浪恣肆,豪迈奔腾,成为不可逾越的精神高峰与文化极顶,有着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同时锤炼出李白的诗性人格、诗化人生与诗意的人生图景。在其诗中,他总是以大鹏、天马言其非凡的人格理想,以鸾凤喻其高远的志向,以松桂喻其高洁的品质,形成了“李白式”的人格意象,凸显出高贵的人格魅力。在李白身上,最可贵的是其对高远理想的坚守与追求,最感人的是其对人生价值的自我肯定,最崇高的是其“功成身退”的用世情怀,最人文的是其对现实的关注、对平民百姓的同情,最高傲的是其平交王侯、傲视权贵的品格和气节。
李白对人生理想积极践行,对人格尊严自我坚守,其精神核心则以用世为圭臬而独善其身,形成了以儒为核心为底色为根基、以道为神采为气象为格调的精神风采。李白在诗歌创作上表现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自觉要求与自觉实践,投身自然、融于自然、领悟自然、赞美自然,物我合一,创造出雄奇俊逸、清新明丽又不可复制的“诗歌图景”,成为自然之于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厚给养,和人类灵魂之于自然世界的心灵感应、“诗化”回应与人文提炼;成为社会之于个人精神、意志、品格的矛盾砥砺和反复锤炼,和个人内心之于社会的积极关照、主动作为和“诗化”承载。在此过程中,诗意的勃发、诗意的实践、诗意的升华又造就了李白绚烂多彩的诗性人生,形成了具有恒久魅力的李白精神。
结合李白精神及其核心价值,对应当今时代特色,李白的精神贡献有着巨大当代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是就个人特别是青年一代的教育而言,正好利用李白的青春精神教育他们立志笃行、求真尚美,让他们始终保持激昂的用世热情,始终保持锐意的进取之心。新的时代对青年一代提出了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要求。这需要激发每一个青年像李白一样,自觉勇挑时代责任,积极锤炼品格,永葆青春激情,永存火热斗志,勇显豪迈闯劲,自立自强,自警自励,用知识改变命运,用奋斗成就未来,用奉献回报社会。
二是就新时代文化建设而言,要光大李白的崇文精神,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融汇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努力构筑新时代的民族文化自信,创造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文化精品。李白崇文精神具有理想主义的精神指向,俯察宇宙的宏阔视野,超然物外的气质神采,张扬个性的主体意识,渴求解放的生命索求,追求平等的内心需要,以及强烈的文化自信。这些特质,集中反映了李白情系时运、志用当世、泽惠苍生、亲和自然、愤嫉世俗、恪守率真的人格精神,于今天的文化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时代价值。
三是就时代风尚建设而言,传承李白的创新精神,全力培育昂扬激进的时代精神,构建文明友善的和谐社会。像李白那样情系时运,志用当世,挖掘李白精神中的重情厚义、珍视友谊、平等待人的特质,有效形成和谐稳定、文明尚美的时代风气。要积极吸收李白的开放兼容、自觉创新的精神,贵民强基,惠及苍生,尽快形成不惧困难干实事、昂扬进取拓新路、务求实效出新招的时代氛围。要像李白一样,自我坚守用世理想,自觉取向济世于民,福泽后世,功遗千秋。
四是就富民强国而言,要全力弘扬李白的爱国精神,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用世理想,努力培育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要以开放的姿态学习新知识,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不同声音,以兼容的态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创新的要求对待工作、开创未来。像李白那样不畏挫折,不惧失败,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的用世信念,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的信心和耐心,有“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豪情和勇气,有“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江上吟》)的气魄与胆识。要像李白那样心怀家国,责担天下,切实塑造奋力进取的拼搏精神,努力实现繁荣昌盛的强国梦想。
这就是李白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是其精神贡献的当代价值。
行进在新的时代,李白情系社稷的人文关切、心关天下的人文精神是当代责任担当、爱国主义、中国梦教育的最好素材;李白朴素的贵民固本思想是今天夯实社会根基、执政为民、勤政惠民、金瓯永固、强国富民的根本保证;李白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的高尚追求正好适用于今天的环境教育:爱护自然、保护自然、融入自然、讴歌自然、诗化(美化)自然,实现以自然为友,与自然和谐相处;李白恪守真诚的品质正好用于今天的诚信教育,坦诚待人,珍视友谊,重情厚义,更待弘扬光大,努力构建和谐、友善、文明、进步的新时代新风貌。
李白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符号,一个绚烂而独特的人文精神表率。他是中国士人追求自由精神的典型代表,保持昂扬进取精神的文化载体,是傲然豪迈、蔑视权贵、不拘礼法、浪漫潇洒的精神高标,更是追求用世理想、初心不改、永不言弃、奋斗不息的无畏志士。盛唐已成过往,已成久远的记忆。李白肉身随了盛唐的绚烂光影追月而去,但他的诗歌、他的人格魅力、他的人文精神日月一般垂辉千秋、光耀万世。
如果没有盛唐,盛唐没有李白,会怎样?
这个假设本身就不成立,却启人深思:因为有盛唐,因为有李白,身为他的后人,我们今天应该实实在在地做些什么,才对得起盛唐,才对得起李白这个千秋不二的伟大灵魂,对得起他伟大而不朽的文化遗存?
初心永不改,践行从未息。是伟大的梦想成就了伟大的李白。
(节选自拙作《李白的意义》;待续;版权所有)
图/谭昌永:四川江油,李白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