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女性是什么样的「独立的女人和不独立的女人」

互联网 2023-06-19 13:40:21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独立女性是什么样的「独立的女人和不独立的女人」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20岁的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

“一个女人想要写小说,她就必须有钱,还要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即使你不了解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大概率也听说过这句话。作为20世纪女性主义先锋与最重要的意识流作家之一,伍尔夫与艺术有何联结与影响?今天,时尚芭莎艺术带你了解。

「 自己的房间 」

1928年,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剑桥大学的两所女子学院发表演讲,题目为“女性与小说”。一开头,她以一个虚拟人物讲述了两件小事:女主角走在剑桥大学草坪上却遭到驱逐,因为只有男性才能走草坪,女性只能走石子路;虽觉得石子路尚可,但对此无可奈何的她来到图书馆,却被告知女性不得入内,除非有介绍信或由学院研究员(均为男性)带领。

在2002年电影《时时刻刻》(Hours)中,妮可·基德曼饰演弗吉尼亚·伍尔夫,并凭借这一角色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从这两件细微却荒诞的事情出发,伍尔夫阐述了女性在教育、文学创作、职业和生育等方面遭遇的困境,尤其是维多利亚时代以来社会对女性不具备文学与艺术创作能力的歧视,并在演讲后第二年汇集出版了一本书——《一间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此时,离波伏娃的《第二性》问世正好早了20年。

爱德华·霍珀《Morning Sun》,布面油画,101.98×71.5cm,1952年

书籍《一间自己的房间》封面

半个世纪后的1979年,一件震惊世人的艺术品在布鲁克林博物馆展出,占据整整一个展厅。在边长约15米的等边三角形桌上,摆放着39份刀叉、餐具。历史上具有卓越贡献的女性名字被刺绣在桌布上,弗吉尼亚·伍尔夫赫然在列。这件名为《晚宴》(Dinner Party)的庞然大物成为女性主义艺术的里程碑之作,截至目前已吸引150万观众。

朱迪·芝加哥《晚宴》,瓷器、织物,1463×1463×1463cm,1974-1979年,由400名志愿者完成刺绣、准备餐具等一系列被称为“家务劳动”的工作。

其创作者朱迪·芝加哥(Judy Chicago)亦名声大噪。不过,伴随而来的更多是批评与嘲讽,这件作品在巡展之后很快被拆卸、闲置,直到2002年由布鲁克林博物馆永久收藏并陈列。而在《晚宴》之前,朱迪在加州艺术学院等多地创办了女性主义艺术项目(Feminist Art Program),投身女性教育的同时不断获得创作灵感。

1972年,基于女性主义艺术项目,朱迪·芝加哥与艺术家米丽安·夏皮洛(Miriam Schapiro)创立了女性创作与展览空间“Womanhouse”。

两代女性创作者虽相隔半个世纪,但都不约而同地为女性教育与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发声,同时也为后来的女性艺术家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养料,让人们看到女性创作的无限可能。

「 当文字与视觉艺术相遇 」

“夕阳西下,清晰的轮廓消失了,寂静像雾霭一般袅袅上升、弥漫扩散,风停树静,整个世界松弛地摇晃着躺下来安睡了……”

——伍尔夫《到灯塔去》

克劳德·莫奈《Le Grand Canal》,布面油画,92.4×73.7cm,1908年

克劳德·莫奈《Impression, Sunrise》,布面油画,48×63cm,1872年

伍尔夫一生笔耕不辍,接连创作了《到灯塔去》《达洛维夫人》《奥兰多》等众多代表作,她与同时期的詹姆斯·乔伊斯、马赛尔·普鲁斯特一同将意识流文学推向世界。小说家E.M.福斯特称她将英语“朝着光明的方向推进了一小步”,而其对瞬间的捕捉、景物色彩的细腻描摹也为她赢得了“印象派文学家”的称号。

罗杰·弗莱为伍尔夫创作的肖像

这一写作风格的形成与三位艺术家紧密相关。彼时,后印象派风靡欧洲,正是艺术家兼艺评家罗杰·弗莱(Roger Fry)将其引入英国。伍尔夫从他那里了解到塞尚等最前卫的艺术家,并意识到:叙事写景不是对于外部世界“照相式”的再现,而要表现出自我眼中具有强烈个性的世界,追求独特的意境和艺术效果。后来,她还亲笔为弗莱作传,称其为“现代英国绘画之父”,而弗莱也为伍尔夫创作肖像,两人可谓相交甚笃。

罗杰·弗莱《A London Garden》,1924年

伍尔夫《罗杰·弗莱传》

另外两位则是姐姐凡妮莎与姐夫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其中,曾师从肖像画大师萨金特(Sargent)的凡妮莎对其小说创作影响深重:一是伍尔夫作品中的许多女性形象都以姐姐为原型;二是她试图以“光华灿烂的词汇”模仿“凡妮莎的绘画之美”,文中涉及视觉艺术的内容也常请后者评判;三是姐姐画中育儿、读书、交谈等主题刺激着其文字感受。

凡妮莎·贝尔(Vanessa Bell)《The Other Room》,161×174cm,上世纪30年代

凡妮莎·贝尔《Interior with a Table》,布面油画,54×64.1cm,1921年

同时,凡妮莎承包了伍尔夫几乎所有书籍的封面、插画和装帧设计。当然,前者举办个展时,伍尔夫也鼎力支持,为其撰写序言。姐妹两人相互提供灵感的亲密关系在文学与艺术史上均十分罕见,展现了女性之间相互合作的强大力量。

凡妮莎·贝尔《Virginia Woolf》,板上油画,40×34cm,约1912年

英国版《时尚芭莎》2017年3月刊,致敬凡妮莎·贝尔,封面是其作品《Interior with the Artist"s Daughter》。

伍尔夫曾写道:“妮莎拥有我渴望的一切。”她对姐姐的依赖与两人的成长经历有关。出生文艺世家,伍尔夫原名为弗吉尼亚·史蒂芬(Virginia Stephen),母亲是拉斐尔前派艺术家的模特,父亲则是一名作家。因此,姐妹两人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艺术家Jacques-Emile Blanche笔下的伍尔夫母亲Julia Stephen

少女时期的伍尔夫与凡妮莎

不过,在13岁和22岁时,母亲与父亲接连离世,这让伍尔夫遭遇了两次精神崩溃。在其近40岁,她还曾揭露自己从小受到同母异父哥哥的性侵。而根据其传记作者、侄子Quentin Bell及后世学者的研究,困扰其一生的精神疾病,并最终导致其自杀的原因都与这些经历密不可分……

电影《时时刻刻》中的伍尔夫与凡妮莎

尽管如此,其文字中所体现出直面创伤与死亡的勇气仍回响不息。正如其作品《海浪》中写道:“波浪昂起头、拱着背,在我胸中翻滚。我又感到心中升起了新的欲望,它就像一匹骄傲的骏马,骑手用马刺一催,随后又勒住了马头……死亡啊,我要朝着你猛扑过去,决不屈服,决不投降!”

Laura Knight《The Dark Pool》,1908-1918年

「 “伟大的头脑雌雄同体” 」

“每个人的灵魂中都有两股力量,一方为男性,一方为女性;在男人的心智中,男性力量压制了女性力量,而在女人的心智中,女性力量战胜了男性力量。这两种力量和谐相处、精神契合时,人就会处在正常又舒服的状态……任何人,写作时总想着自己的性别,都会犯下毁灭性的错误。”

——伍尔夫

电影《奥兰多》,改编自伍尔夫同名小说,由英国演员Tilda Swinton主演。主人公从16世纪的贵族男性穿越到20世纪初变成了女性,体验了两种不同的性别意识,表达了作者对父权制下性别二元对立思维的反叛。

“伟大的头脑是雌雄同体的。”这一思想虽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首先提出,却由伍尔夫发扬光大,即使在今天仍具有进步意义。这种超越性别的自由精神离不开布卢姆斯伯里团体(Bloomsbury Group)的影响。

布卢姆斯伯里团体成员、艺术家Duncan Grant创作的伍尔夫肖像,1911年

从1906年起,弗吉尼亚的兄弟在剑桥大学结识的朋友们不断来家中聚会,逐渐形成了一个松散的文艺和学术中心。团体成员除了包括伍尔夫及上文提到的艺术家,还有“宏观经济学之父”约翰·凯恩斯、作家E.M.福斯特等文化界名人。

同时,哲学家罗素、诗人T.S.艾略特、作家赫胥黎等人都与这一团体过从甚密,可谓集结了彼时英国知识精英的“最强大脑”。与不同性别团体成员的来往交谈不仅带给伍尔夫友谊、智慧,更让性别平等的精神深入其心灵,影响其创作。

电影《奥兰多》

其小说《奥兰多》中的性别流动与雌雄同体思想正成为视觉艺术尤其是时装设计领域的一大趋势。实际上,设计师圣·罗兰在上世纪60年代就曾打造出“吸烟装”,实现了女装的无性别化,让燕尾服西装不再是男性专属。

圣·罗兰打造的吸烟装

去年,时装设计师金·琼斯(Kim Jones)入主品牌Fendi的首秀就以《奥兰多》为灵感,身着裙装的红唇男模颠覆了人们对男性气质的认知。今年,在男装周与高定周上,Dior、Valentino、Loewe等品牌亦纷纷将女装元素与特点融入男装设计,再度对性别边界发起挑战。男装女性化无疑将进一步解放人们的身体与思想,也与伍尔夫极力推崇的“两性同体”理论同频共振。

Fendi 2021春夏高级定制系列

Valentino 2022春夏高定系列

纵观伍尔夫的一生,她不仅是英国文坛的前卫开拓者,其超越时代的性别观念亦影响了后世绘画、设计、电影等诸多视觉领域。时至今日,其精神气质亦感染着无数人,正如《达洛维夫人》中写道:“人不应该是插在花瓶里供人观赏的静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随风起舞的韵律。生命不是安排,而是追求,人生的意义也许永远没有答案,但也要尽情感受这种没有答案的人生。”

编辑、文张剑蕾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