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非遗遇上艺术 这个展览给你不一样的体验 「非遗展示」

互联网 2023-06-19 13:39:57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当非遗遇上艺术 这个展览给你不一样的体验 「非遗展示」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上海大韵堂艺术馆与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携手推出的“传统生活中的设计智慧”当代非遗艺术展正在上海大韵堂艺术馆展出。此次展览聚集了上海艺术类高校承办文化部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的成果,更有2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织绣传承人携带精湛的传统织绣出席了开幕式。

我们采访了此次展览的承办方之一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请他们来谈谈关于非遗的传承与创新。

展览现场

请简单介绍一下非遗传承人群研习计划包括了哪些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包括研修班、研习班、培训班三类,主要围绕“强基础,拓视野”为宗旨,为中国非遗传承人群提供系统的艺术设计教育及考察实践拓展活动。

上海主要承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艺术类院校有三所,包括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上海大学主要于2015年承办了两期培训班,分别是7~8月的首期培训班和10~11月的青海果洛培训班。并于2016年继续承办两期研修班和两期研习班,研修班为“竹艺研修班”和“织绣研修班”,研习班为“织绣创新研习项目”和“一竹一世界研习项目”展开,获得媒体的争相报道。

展厅

这一研习计划的目标和宗旨是什么?旨在通过组织非遗人群的研修、研习、培训,帮助非遗传承人群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提高中国传统工艺的设计、制作水平,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促进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促进就业增收。

此次展览参展作品

非遗传承人群研习计划织绣研修班邀请了哪些驻地艺人和设计师、艺术家的参与?2016年4月的“织绣创新研习项目”共邀请8位织绣类非遗传承人(上海绒绣艺人何冬梅、上海绒绣艺人金雯、苏州缂丝艺人郝乃强、苗族织锦艺人甘小芝、苗族织绣艺人百鸟衣支系李小醉、苗族织绣艺人织金歪梳支系杨晓珍、苗族织绣艺人雷公支系李敏、苗族织绣艺人剑河锡绣支系王秀芬)、18位中国跨界设计师和艺术家(时尚品牌设计师秦旭、缂丝品牌时装设计师陈冬梅、海派旗袍设计师苗海燕、中国手艺人宋连生、留法皮包设计师何然、文化原创设计女鞋品牌SHEME首席设计师张金玹、当代青年艺术家丛丛、独立艺术家蒋昀格、AnthonyChao丝绸品牌主案设计师张金璐、文智工坊创始人兼设计师施军燕、玩偶艺术家兼设计师汪妍等)、1位国际纺织品艺术家(澳大利亚创意织物艺术家Lucyna Opala),共同携手进行非遗融合跨界创新道路的探索和尝试。

2016年5月的“一竹一世界研习项目”共邀请4位荷兰当代设计师(Lotte van Laatum、Chris Kabel、Yvonne Laurysen、Erik Mantal)进行竹材料当代生活家居用品的研发;1位阿根廷公共艺术家费德罗进行大型竹公共艺术装置的创作;3位荷兰海牙大学的教授领衔海牙大学工作营教学、2位奥克兰大学的教授领衔奥克兰大学工作营教学,为竹材料的创意设计提供大胆设计探索实践。

此次展览参展作品

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是如何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携手共同发展的?在教育机制方面有何创新?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下属的一个以学科知识服务社会、推进社会进步和探索创新教育机制的项目执行机构,也是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创新设计教育基地。围绕国家“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以机制体制改革为重点, 建立“开放、集聚、适变、持续”协同创新的新机制平台。

PACC围绕整合传统文化资源与当代文化资源,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培养人才,主要服务于现代公共艺术方向、都市手工艺方向和城市会展业方向,致力于推动社会文化艺术传承与创新。

PACC的建筑位于上海宝山区顾村公园内的一片湖面上,毗邻衡山北郊宾馆和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树木掩映,波光粼粼。PACC设有玻璃、陶瓷、首饰、漆艺、刺绣和综合材料六个手工艺工作室,以及驻地艺术家、青年设计师、民间艺人的创作空间。

此次展览参展作品

对于中国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PACC中心怎样来实现当代跨界的传承与创新?通过一段时间的非遗教学实践之后,我们发现在短时间内要改变非遗传承人的思维模式并完全掌握创新方式是有难度的。正所谓术业有专攻,我们要尊重传承人本身的技艺特征和表现方式,保留手工中一种原生态和古老的意味。经过几轮尝试和摸索,我们逐步发现了“跨界融合创新模式”可以有效地推进非遗创新发展,即根据非遗技艺特征来选择和邀请设计师与传承人共同牵手进行跨界创作。

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手艺人和跨界设计师,加入到我们的非遗创新之路中来,希望现代高校中的非遗教育能构建起一个为传承人和青年设计师共同携手创作的平台,促进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共同发展。将中国传统非遗文化融入时代创新思路,重新接轨消费市场,走入国际视野,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此次展览参展作品

PACC中心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及当代文化资源,并展开设计与艺术的跨界合作,产生了哪些社会效应与影响?

案例1:羌绣保护传承

PACC羌绣保护传承计划于2015年启动,将教育孵化与非遗创新同步。第一期驻地创作邀请羌绣青年艺人张居悦,进行驻地教学交流活动、羌绣数据库建设、羌绣学术讲座等保护传承工作,10月张居悦在北京双创会活动周上受到李克强总理的接见。第二期于2015年7月特邀羌绣传承人王春花和杨文芝,进行驻地教学和创作,围绕数据库建设和跨界合作展开,推出羌绣设计师培训项目,邀请中法设计专业研究生30名以及中国当代设计师10名,进行跨界合作。其中时装设计师秦旭推出两套羌绣高级订制礼服,在法国巴黎高级定制圣地盛大展出。

案例2:美丽乡村建设

围绕浙江省玉环县地方重塑的需求,PACC 将公共艺术作为“美丽乡村”活动的启动方式,发挥自身的地缘优势和学术高度,将生态保护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引入文化创意产业推进机制。通过文化品牌塑造,实现整体产业模式的创新升级。如举办龙溪乡山里村“美丽乡村动漫文化节”,进行老城区升级保护,传承和宏扬乡村民俗文化,抢救和保护民间手工艺,实现乡村农业与旅游业的一体化发展。目前PACC 已为浙江省玉环县、天台县、上海崇明建新村、奉贤拾村、松江打铁村进行规划设计。天台县张思村借助该项目的成果,获得了建设部、文化部及财政部授予传统文化村落称号。此外2015年国庆期间与大鹿岛景区合作推出的文化旅游项目,是PACC“青年创客在行动计划”的第一站。

案例3:米兰世博会展演活动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和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共同举办的“地方重塑—中国乡村实践与文化复兴的邂逅”展览,于2015年10月28日至30日在米兰世博会中国国家馆隆重举行。展览开幕式当天,中国驻米兰领事馆副总领事、米兰世博会中国馆馆长、米兰理工大学副院长、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米兰意中文化协会副主席等汇聚一堂,共同开启“地方重塑”之展。展览以加强新乡村的文化建设和复兴、关注地方精神的开拓和挖掘、提升乡村旅游文化的延伸和扩展等内容为主题,通过公共艺术的视角与传统民间艺术相融合的方式,结合新农村的建设,体现公共艺术与地方重塑的关系,用艺术介入城乡的文化生态、生活业态和产业形态的转型。

案例4:国际手造博览会

由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和上海手造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2015国际手造博览会于2015年12月于上海世博展览馆隆重开幕。为期三天的展会主题为“乐趣生活,手工盛典”,展会面积达6000平方米,汇集了木艺、拼布、陶艺、皮艺、雕刻、羊毛毡、毛线编织、书画、珠宝定制80家专业展商众多门类的体验活动,人气爆棚,据官方统计三天总计49100人次,得到了众多手工艺者的拥戴和业界人士的认可,同时还得到了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博览会展出了PACC历届工作营和艺术家驻地创作成果,同时由研究生团队开发的手工艺课程相当火爆,包括玻璃马赛克、玻璃彩绘、手绘团扇、橡皮章雕刻、五谷冰箱贴、羊毛毡杯垫、羊毛毡围巾、陶艺彩绘、银花丝首饰、干花手机壳等10余门课程,内容丰富多样,现场气氛热烈,成为整场博览会中人气最高的部分之一。

案例5:2015拉丁美洲国际工作营

为推动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创新,形成中国手工艺与国际手工艺的对话与交流格局,2015 年4 月,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引入来自7 个国家的13 位拉丁美洲国际手工艺大师,领衔10 个工作营艺术课程,传授异域风情的手工艺绝技,包括厄瓜多尔花丝首饰、乌拉圭木刻、秘鲁漆陶器、秘鲁编织、阿根廷纤维、哥伦比亚木刻、古巴石雕等。中国近20 个地区的100 名学员参与工作营学习,将优秀国际手工艺资源引入中国,并孵化青年手艺人和设计师。同期PACC协同10 余家专业机构,组织拓展了10 场公共活动,媒体发布咨询50 余家,参观体验人数近800 人次,微信发布20 余条,拍摄艺术短片4 部,阅读人数近50 万。

案例6:澳门国际设计展

澳门国际设计展于2014年和2015年的11月在澳门已成功举办两届,主办方为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澳门国际工艺美术协会。这场融合了艺术设计和创意生活的大展,吸引了澳门市民的广泛关注,聚集了国内以及国际的设计力量。2014年PACC展区推出了学术型的手工艺作品及DIY体验课堂;2015年PACC展区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中青年教师的优秀作品构建起一个展示平台;此外为设计师和手艺人之间提供了一个合作平台,将非遗手工艺跨界进入设计领域;同时还展出了约翰莫尔青年艺术绘画奖的优秀回顾作品展;同期推出了系列展演活动及国际学术讲座。

案例7:非洲达喀尔艺术双年展

2016年5月,第十二届达喀尔艺术双年展中国馆主题展,在被誉为“大西洋明珠”-塞内加尔首都城市达喀尔的国家大剧院盛大开幕。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与上海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主办的“重塑:54 1-绿色的未来力量”主题展在中国援建的塞内加尔国家大剧院举办。来自全球的亚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及非洲的48位艺术家,分别用不同的经验、视角和语言方式演绎此次展览主题。作为呼应第十二届达喀尔双年展“蓝天下的城市”主题的中国馆展,54 1既表达了来自非洲大陆"54"个国家与作为"1"的中国之间的对话姿态,也是强调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与经验下,双方在寻求文化的认同与国际交流融合过程中建立可持续对话渠道与学术平台为共同体的诉求。艺术作为文化生态的主体之一,是引领思想建设与精神表达的载体,是可超越政治对话与经济领域合作的绿色生态力量。

展览现场

对于本次在上海大韵堂艺术馆举办的“传统生活中的设计智慧”展览,PACC中心有怎样的期待?期待这次展览能为传统非遗介入当代生活找到突破口,为传统非遗被更多年青人关注和喜爱提供平台。非遗手工艺不一定是我们印象中,放在那里没有功能性只有观看性的工艺作品,而是可以在生活中或使用或佩戴或穿着的日常艺术品,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为生活提供美的文化艺术消费品。希望通过这次展览为非遗介入当代城市生活提供了一个亲切的形象。

展览现场

未来PACC中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方面有哪些规划?PACC将继续大力推动非遗融合跨界创新,将设计师资源、艺术家资源、展览展示资源,为中国非遗手工艺传承发展提供鲜活力量。以活态流变的当代精神来继承非遗,回归生活,重建中国式美学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