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游记作文「甘肃旅游游记文章」

互联网 2023-06-19 13:03:24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甘肃游记作文「甘肃旅游游记文章」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作者:王甫亚

在大众的印象中,甘肃漫天风沙,土地干旱,偏远又荒凉。没到甘肃前,我从没想到她是一个如此神奇的地方,历史、文化、古今、地貌,都在此交汇冲突,最终和而不同。

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我在新疆当兵时,每次出差或是探亲休假,都路过甘肃,但也只是匆匆而过。最多的是在兰州火车站停一下,拍张照片留作纪念。2004年,我与单位的同事一起到兰州考察学习黄河两岸规划建设,才有幸在甘肃游览了几天,这也是我多年来的愿望所至。

图为:本文作者70年代在部队服役期间,于兰州火车站前留影。

我们到达的第一站是世界文化遗产之地——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坐落在一条毫不起眼的土黄色山脉的腰间,稀疏的树林掩映着一个个洞窟,一条早已干涸的河床在它脚下横亘着,荒凉至极,萧瑟至极,却又神秘至极。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这是对敦煌莫高窟极为准确地描述。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市。始建于十六国时期,公元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00余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莫高窟的正中央的建筑就是闻名中外的九层楼,因其共有九层而得名。原为四层,晚唐(874~879)年间建成五层,宋初(966年)重修,第九层楼是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建造,主体为木结构建筑,它依山而建,俯临窟体,视野开阔,与岩体巧妙地融为一体。它攒尖高耸,檐牙错落,白壁丹盈,红色的飞檐衬托出九层楼的壮观雄伟,已成为莫高窟的标志之一。1961年,莫高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图为:敦煌莫高窟九层楼。

我们来到楼前,被九层楼的气势所震撼。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迈进了大殿,一时间,惊呼赞叹!一尊身高35.5米的弥勒佛坐像映入眼帘,几乎要抬头到90度才能看到佛头,这是世界上第三大的室内佛像!坐佛神态安详,仪态端庄,光艳柔美,耳朵垂肩,身上袈裟的褶皱雕塑的非常自然,塑像身后的还绘有光圈,宛如一幅精致的工笔画。只见弥勒佛双手指尖略微上翘,右手抬起,意为好运连连;左手抚膝,意为一生平安。两道洞口掌控天光,将光准确散射到佛像最重要的部位。宝石镶嵌的眼珠闪闪发光,据说仿佛能洞察一切,看清人间百态。令人肃然起敬!

莫高窟洞窟真多,据说有上千座。导游说至今只有700多个已经编号的窟。洞窟内的佛像造型精美、栩栩如生,佛像为泥质彩塑,神态各异。最高的佛像高达35.5米,最小的高不过尺。记忆深刻的是第158号窟,里面侧卧着一尊长16米的巨大睡佛。听导游介绍这是释迦牟尼80岁去世时的塑像,称涅盘像。睡佛枕着右手,面对着游客侧卧着,微闭着眼睛、神态安详、嘴上挂着微笑。在他周围有60多个神仙围绕着他,脸上挂着喜悦的表情。整体塑像生动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很难想象在沙砾岩上,无数工匠是如何一下一下凿出莫高窟上千座洞窟,因为沙砾岩不适宜雕刻,工匠们用泥糊于表面,再去描绘壁画。令人震撼!

还有第17号洞窟,也叫藏经洞。在这个不大的洞窟内,曾经封藏过多达5万件的珍贵文物。现在大部分都在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在我们国家只有4千本,被列强盗走了8万多本,很是遗憾。

石窟壁画富丽多彩,有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 建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人民进行生产的各种场面等,是十六国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雄伟瑰丽!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还可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汲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是中华民族发达文明的象征。

记忆特别深刻的是,大多数洞窟的壁画中几乎都有舞蹈形象。有反映人间社会生活、风俗习尚的舞乐场面,如西域乐舞、民间宴饮和嫁娶舞乐;有反映的宫廷和贵族燕乐歌舞场景;有天宫仙界的舞蹈形象,如飞天的舞蹈形象,供养伎乐等。舞蹈艺术是无法保留的时空艺术,古代的舞蹈形象,现代人已知之甚少,就敦煌石窟舞蹈形象的珍藏而言,堪称舞蹈艺术的博物馆,保存了无数高超的舞蹈技巧和完美的舞蹈艺术形象,令人称奇!

图为:本文作者在敦煌莫高窟大门前留影。

当天下午,我们游览向往已久的鸣沙山和月牙泉。此次旅行,最令我难望的要属鸣沙山了。何为鸣沙?就是沙漠或者沙丘中,由于气候和地理因素的影响,形成以石英为主的细沙粒,因风吹着众多沙粒在气流中旋转,表面空洞形成“空竹”效应,发生“嗡嗡……”的响声,称为鸣沙。

鸣沙山,位于敦煌市西南的沙漠,细沙堆积成山丘,绵延40公里。狂风起时,沙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因而得名为“鸣沙山”。出敦煌城向南,一眼就能看到连绵起伏的鸣沙山。在晴空烈日下,天空蔚蓝,沙峰起伏,金光灿灿,宛如一座座金山,像绸缎一样柔软,又像少女一样娴静。

那天下午,我们一行人赶到了鸣沙山脚下。我们先骑着“沙漠之舟”骆驼,踏上了登山之行,体验一下古道驼铃的感受。在向导的引领下,我们这支骆驼队缓缓地朝着沙漠深处进发。骆驼是一种温顺而又听话的动物。它们走在路上,步伐很缓。而人坐在驼背上,身体会不由自主地跟着驼背上下起伏,虽然感觉仍有些颠簸,可我们坐在两个驼峰之间,欣赏着独特的沙漠风光,听着那幽幽的驼铃声,倒也是别有一番情趣。

沙漠茫茫,驼铃阵阵,我仿佛看到了几千年前,在漫漫的沙漠中,一队队骆驼经过无垠的戈壁,满载着中国的文明去接纳和交流西方的文明——这就是“丝绸之路”,这是中国历史史书上一页美丽的篇章。当我们到站时,骆驼如一座巨山一样轰然卧地,如果我不拉紧驼绳,肯定是会摔下去的。

图为:本文作者在鸣沙山下,准备下骆驼登山。

来到鸣沙山下,我们按照导游的指导,顺着陡峭的人工木梯向上攀爬,爬起来还是有登台阶之感。快到山顶的30米,就没有这样的硬质木棍做铺垫了,一脚踩下去一个大坑,行走很是困难,30米要休息三次,要不然,太累了。不过我们还是爬到了最顶峰。我来到了沙山顶上,望着一望无际的沙海,在大自然面前,我显得无比渺小。

来到山顶,看着这很陡的山坡,我正纳闷:这么陡的山坡滑下去时万一摔跤了可怎么办。但看着其他游客,一个个坐在特制的竹木滑板上,很顺溜的向下滑去,那种很惬意的样子,也很是羡慕。我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也有样学样的一个接着一个的向下滑。“预备,放!”随着工作人员的一声令下,我们坐在木滑板上如一支支离弦的箭一般往沙山下飞驰。微风呼啸着在我耳边划过,我将两只手轻轻地划入沙子里,控制着速度,简直是爽极了!进入了缓坡,我不得不靠手划来推动木板,不过把手与沙子的接触也蛮有感觉。

图为:本文作者在鸣沙山山顶上。

紧接着,我们一起去游览了月牙泉。月牙泉是沙漠里的一个小泉眼常年冒出泉水形成的,她的一周被沙漠包围。这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小泉水,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弯弯的月牙泉如一轮新月,含着那一汪碧绿的清水,静静地沉睡在沙漠之中。据说自汉朝起,月牙泉就已经是著名景点了,四周被流沙环抱,虽遇强风而泉不为沙所掩盖,文人骚客门很喜欢在这里吟诗划船。据导游说,到了清朝,这里还能通行大船。不过如今的月牙泉面积越来越小,正在面临消失的危机。

图为:本文作者在前往鸣沙山途中,身后远处树木处即是月牙泉景区。

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因“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为奇观。月牙泉是敦煌诸多自然景观中的佼佼者,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月牙泉的水很清,能一眼望到底,而且里面还有小鱼。泉水边,围绕着一圈圈水草和芦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给她平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在她的东侧泉旁还建了一些亭台楼阁,傍着泉水相映成趣。四周生长着沙柳、胡杨等植物,也是茂盛不衰。我们在月牙泉边玩耍,在泉边的亭台楼阁处小憩。看着这月牙泉奇观,就像一轮弯月呈现在我们面前,如果你在泉边挖一个小洞,泉水就会冒上来,让你玩得过瘾,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图为:月牙泉景区全景。

在返回的车里,同行的一位长者开玩笑地说道:“在鸣沙山上向下滑沙真是很过瘾。但是,如果不用自己向上爬,而是用大炮把我们打上去,然后再滑下来,那就更爽了!”引得一阵哈哈大笑!一位同行的“文艺青年”在车里唱起了田震的歌《月牙泉》,“想那,念那,月牙泉……”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听说《月牙泉》这首歌,一年四季都会在月牙泉景区循环播放,迎来又送走了一波又一波的游客,唱歌的人不知疲倦,听歌的人也不会觉得累吧。

第二天,我们游览了天下雄关——嘉峪关。嘉峪关矗立在茫茫的戈壁上,宛如一头沉睡的雄狮,静静地伫立于此,拒敌于外,护佑万世;又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守望着大漠的孤独,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两侧分别为黑山和祁连山,两山相距最近之处仅为15公里,嘉峪关就坐落于此。作为通向西域的必经之路,这里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而,嘉峪关又有“中外巨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在新疆有个说法,他们将内地人统称为“口里人”,这个“口”指的就是嘉峪关,“口里人”即嘉峪关关内的人。

嘉峪关关城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长城众多关城中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为壮观的古代军事城堡。两侧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的关口,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美誉。它由外城、内城、罗城三道防线组成,有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嘉峪关长城地势险要,建筑雄伟,历史上曾经被称为河西咽喉,也是我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秦皇岛市山海关、中有榆林市镇北台、西有嘉峪关)。1961年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为:雄伟壮丽的嘉峪关关城。

进入嘉峪关关城,目之所及,皆为土黄色,充满着黄土高原的味道。城墙与城楼就像是用黄土堆起来的一样,而就是这样用黄土夯筑的建筑,今日却成为长城众多关城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让我领略到了另一番豪迈的风情。

我们从大门穿过外城墙,顺着外城墙往里走没多远,高大雄伟的关城城楼首先映入眼帘,在烈日的照射下显得愈加挺拔神秘,“天下第一雄关”六个硕大金字遥遥可望,走到近处仰望之,更是灼灼生辉。进入内城,爬上城墙,登高望远,万里戈壁黄沙,残留的古长城伸向远方;祁连山上的皑皑白雪清晰可见,与古老的城楼交相辉映。正是:“黄沙万里远,白雪映关城。连霍新丝路,今朝是名城。”

古城墙内是一个四四方方的“瓮城”。纵览四周都是高高的城墙,脚下一片开阔的平地,只有西边和南边有两扇黑漆漆大铁门。导游告诉我们,这样设计有着很科学的道理。原来西边的铁门是通往关外的,当侵略者进入铁门后,会看到东面是一片开阔的平地,而南面又有一扇大铁门敞开着通往关内,定会一窝蜂的往里奔跑,想占领整个城关。可是他们万万没想到,等刚跑到南门时,南门会迅速关闭;紧接着,他们进来时的西门,也会马上紧闭。这样入侵者就会被死死地关在这个四方的“瓮城”里面,任由城墙上守城的士兵放箭,滚木雷石等等随之便招呼下来,估计无人可以生还!原来,此“瓮城”取“瓮中捉鳖”之意呀!呵呵,想到这里,不禁为古人的伟大和智慧而感到骄傲!

看着眼前的古城墙,不禁想起唐朝王昌龄的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体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让人民早日过上幸福安宁生活的美好愿望。

由古及今,我想到今天我们有这样幸福安宁的生活,得益于我们的英雄战士守卫边疆、保卫国防,得益于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我们要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踔厉奋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2022年9月10日修改于临沂

注:未经作者本人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特向原作者致谢!

编辑:方迎欣《白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