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最美的雕像「云冈石窟两期造像」

互联网 2023-06-19 08:44:18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云冈石窟最美的雕像「云冈石窟两期造像」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云冈石窟全集》:超越日本研究的争气力作

□ 冯桢

云冈石窟是历史的伟大创造

从昙曜五窟到佛国圣殿

从全国首批国保单位

到世界文化遗产

从城市文化名片

到5A级旅游景区

云冈在不断创造着历史

散发着油墨香味的皇皇20卷《云冈石窟全集》,是新时代的又一伟大文化创造,是云冈学研究的一座里程碑,是超越日本研究的争气力作,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

多少年来,“云冈在中国,研究在日本”一直是压在“云冈人”心头的一块巨石,是横亘在“云冈人”面前的一座大山。早在上世纪之初及三四十年代,先有伊东忠太,后有水野清一、长广敏雄等,发现并较全面地考察了云冈石窟,让世界通过日本人的眼球知道了这处东方佛教圣迹。其时我们的祖国正在日军的铁蹄下呻吟,神州荡板,学术凋零,于是落下个“云冈石窟在中国,云冈研究在日本”的历史话柄。

1947年,宿白先生在整理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书籍时发现《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文,并于1956年发表了《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校注》。此后,陆续发表了《云冈石窟分期试论》《平城实力的集聚和“云冈模式”的形成与发展》等文章,揭开了云冈研究的新篇章。

进入新世纪,张焯的《云冈石窟编年史》、王恒的《云冈石窟佛教造像》、赵昆雨的《云冈石窟佛教故事雕刻艺术》等学术著作相继问世,廓清了历史上的诸多疑问。特别是从1938年至2012年的五次云冈石窟考古发掘,标志着云冈学走向成熟,为编写出版一部全面、系统、科学的《云冈石窟全集》,奠定了人才、学术、技术等方面的雄厚基石。

2013年,《云冈石窟全集》编辑工作启动。这是云冈石窟研究院与青岛出版集团的一次强强合作。七年时间,云冈学人筚路蓝缕,宵衣旰食,寒毡坐破,铁砚磨穿,憋足气,卯足劲,把这次创作当做一次长长的修行。张焯院长殚精竭虑,每天早上5点至8点爬格写稿或为全集把关定调;副主编王恒老当益壮,将自己二三十年来对云冈研究的思索与智慧都凝结在全集之中,许多线图都是他忍着眼痛亲自上手绘制的。副主编赵昆雨匆匆奔走在大同、北京、青岛间,日夜忙碌于文字、图片中。摄影师张海雁寒来暑往投身于洞窟中,经常可以看到他在夜深时走出窟区的身影。云冈石窟研究院一支老中青三代人结合的学术研究团队,无不付出超常的辛苦、超常的智慧,他们把这非同寻常的创造当成神圣的人生使命与文化慧命。

功夫不负有心人,七年辛苦正果成。2019年,《云冈石窟全集》出版面世,“云冈人”终于圆了一个大梦,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上一份文化厚礼。

《云冈石窟全集》收录彩色与黑白照片7000余幅,线描图、拓片图400多幅,文章23篇。前19卷全景式展现了石窟群的所有雕刻内容,第20卷总结概述了历次考古发掘成果,谓之“全集”,名副其实。从20多万张彩色照片中遴选精华,于一个世纪研究后升腾思想,可以说,本书凝聚了几代“云冈人”的追求与梦想。系统性、全面性自不必说;学术性、创新性硬货不少,张焯院长自豪地对记者说道:“《云冈石窟全集》将云冈石窟首次定位为大乘佛教进入中华大地后的最大建筑与艺术再造工程,探索其不同凡响的新模式。就云冈石窟的开凿与方法、规划与设计、造像与艺术、佛龛与组合、佛柱与佛塔、音乐与服装,引进与吸收,分期与特征、规律与变化、官办与民助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产生了大量新颖的学术观点。

编纂本书的难点在于超越,目的在于改写云冈在中国,研究在日本的学术历史。”张焯在《云冈石窟全集》中写道,2007年初他去拜望宿白先生,宿先生的一句话令他如芒在背:“你当了云冈的院长,如果再不搞研究,那你也是历史罪人。”现在,张焯终于可以长出一口气了,云冈人可以扬眉吐气了。

活力迸发的云冈石窟大景区

□ 赵永宏

如今

云冈石窟已经成为一个活力迸发

韵味十足的大景区

学术研究、文旅动态领先全国。创设《云冈石窟研究院院刊》,为云冈研究专家学者搭建交流平台,推动云冈学的形成;“走出去,请进来”,举办历史、宗教、考古、建筑、美术、服饰、音乐舞蹈和文物保护等方面的培训班、研讨会、公开课,提升云冈石窟文化品位;设立北魏研究中心,促进大同历史特别是北朝文化的研究;开展院校合作,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天津美院、北京建筑大学、北京画院、天津师大、敦煌研究院、内蒙古师大、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等科研、实习基地,纷纷在云冈石窟研究院挂牌;院长张焯的《东方佛教第一圣地》《云冈景区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实践》等专题讲座,唱响大江南北。

景区的多元文化吸引各地游客,拉长游客逗留时间。云冈博物馆,讲述鲜卑民族、北魏王朝以及武州山石窟寺背后的故事;孝义皮影木偶表演院演绎“马识善人”的昙曜故事;云冈美术馆,面向全国常年举办各种艺术展览;石兵美术馆展出大同籍画家石兵先生的一生佳作;陈云岗雕塑艺术馆陈列著名雕塑家数十年的心血作品;云冈影像厅循环播放云冈石窟影片,同时兼为老电影机博物馆;云冈院史馆用大量珍贵的旧照片和实物资料,展现云冈石窟一个世纪的沧桑巨变;云冈文创店开发出众多地方特色文化产品;小南堂茶食吧恢复北魏风格的甜食系列;云冈书屋形成景区内最为亮丽的阅读空间。麻村、校尉屯废墟转变为东山菩提艺术区,工人村垃圾沟变成了果树沟。太空舱式铁罐公寓、废水泥管胶囊公寓、蒸汽机车公寓、禅修四合院,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大美术院校的师生,开创了世界文化遗产地文物保护与环境保护的中国典范。今年,云冈石窟研究院主创的“西天梵音”舞蹈尽显胡风胡韵的云冈艺术特点。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升云冈石窟的知名度、美誉度,游客的参观逗留时间,由过去的一个小时增加到足足半天。

近年来,云冈石窟大景区荣获国家级文明单位、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全国旅游服务质量标杆培育试点单位、2017年美团点评最具影响力景区、2018中国品牌旅游景区TOP20强、2018全国5A级旅游景区综合影响力排行山西第一、山西省唯一的全国先进旅游单位等荣誉。这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源于“云冈人”的奉献精神,也源于“云冈人”对养育他们的这片厚土的深沉之爱。

石窟保护步步高

□ 赵永宏

云冈石窟开凿至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千余年来,石窟雕刻经历了风霜雨雪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侵蚀,使得这座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坍塌及风化破坏得十分严重。科学地保护这一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将它真实地、完整地传给后人,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职责。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云冈石窟保护工作,组建了专门的保护机构,面对当时洞窟裂缝纵横、坍塌严重、石雕风化剥落的情况,多次组织专家进行勘察、发掘、研究和维修保护。特别是1973年秋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参观云冈石窟时,指示国家文物局“要在三年内修好”。“三年工程”“云冈石窟抢险维修工程”基本上解决了洞窟的稳定性问题,对部分洞窟石雕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恢复、修补工作,使云冈石窟焕然改观。上世纪90年代至今,云冈周边环境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窟前地面硬化、109国道云冈段改线工程、云冈石窟“八五”保护维修工程、云冈石窟防水保护工程、山门前拆迁与广场建设、云冈峪绿化、十里河蓄水等大型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石窟区的煤尘、粉尘污染问题,彻底改善了云冈石窟的环境条件,为今后云冈石窟的可持续保护利用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8月,云冈石窟研究院挂牌成立。摆在云冈石窟研究院面前的任务艰巨,文物保护再度上升为工作焦点、热点和难点。2011年启动云冈石窟保护性窟檐建设工程,该工程首先从被誉为“五华洞”的第9窟至第13窟开始,上述5窟的窟檐建筑风格采用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设计并推荐的方案,确定云冈五华洞保护性窟檐建筑风格采用“北魏版”。以“云冈石窟防水保护工程”为标志的“水战”解决了中国乃至世界诸多石窟保护的技术难题。2018年8月1日,重新修订的《云冈石窟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掀开云冈保护崭新篇章。2019年,云冈石窟研究院文物保护中心启用,石质文物保护中心、可移动文物修复中心、数字化中心和山西彩塑壁画研究保护中心进一步提升云冈石窟科研能力,实现科技创新与文物工作的深度融合,成为全省开展文物保护学术交流的重要阵地。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多少年来,一代代“云冈人”为云冈石窟的保护重任忙碌着、操劳着,他们像工匠一样,精细布防,做到保护工程全覆盖;他们像医生一样,对症“看病”,全力攻克洞窟内外保护技术新难题;他们像卫士一样,巡防驻守,探寻保护新路径。现在,云冈石窟像穿越时光的文明使者一样,历经1600年风雨洗礼依然挺立,生机勃勃,闪耀出耀眼的光芒。

“拾遗补缺”看云冈

□ 梁有福

云冈石窟研究院利用废弃材料扮靓大景区的做法,“云冈人”称之为“拾遗补缺”,这项工作始于2009年3月。当时,云冈石窟大景区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启动。研究院主动向市政府请缨,承担了景区围墙的建设任务。他们否定了设计方提出的青砖墙方案,提出“石墙与云冈最为和谐”的设计观点,大胆利用339道路改线工程的开山废石作为材料。这种砂岩废石与云冈山体一致,经过切割、拼配,按传统方法成功修筑了云冈石窟后山的砂岩围墙。

随后,“云冈人”又在研究院周边建起“云冈文化墙”。从远处看,文化墙粗粝古拙、沉稳厚重,石材似经过精心的挑选。近前细看,原来都是用过的石块、水泥板等。石块上破拆时凿錾的斑点依然清晰可见,仿佛墙体装饰时人工雕凿的。墙体上每隔一段还规整地嵌着半柱体,是工厂废弃的烟囱。排列有序的石块之间有多处随机镶嵌的石板,这些石板像名山胜境的摩崖碑板,上面刻下了魏碑、隶书体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月下云冈记》等碑记。

接下来的十年,“云冈人” 利用开山废石、道路废水泥块、石材厂废料、铁道旧枕木、建筑剩余的边角木料、工矿淘汰机具、碑头、碾盘、碌碡等旧石雕创新设计制作了各式景观。增设了5个停车场、7个环保公厕、11个电瓶车停靠站、13个园林小广场、30多条景区园路、8公里长的景观墙,以及数条残疾人通道,还有蜗牛公寓、创意小木屋、休闲桌凳、售货亭、铁罐屋等。原红旗广场上的赵武灵王雕像、高速公路口的三只凤凰雕塑迁至云冈石窟大景区后,也被赋予了新的寓意。近年来,云冈石窟消化固体垃圾废料3万多立方米,为国家节省资金约1亿元,院长张焯获评“2016-201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奖。

漫步今天的云冈石窟大景区,面对一处处园林小景、休闲服务设置,你很难想像它们都是用废弃物建造的。环保节能、旧物利用、变废为宝的做法,既解决了固体废料对生活环境的污染,又极大地丰富了景区的文化内涵。这种做法既是创新,也是传承。北魏开凿云冈石窟,采用减法凿挖,斩掉了半座山。“云冈人”在云冈古河坝、山顶寺院遗址、北魏墓葬等处发现了大量凿窟废料,由此看到古人循环利用自然资源的环保意识,并启发了他们对大景区建设的思索。

云冈是5A级景区、中国三大石窟之一、世界文化遗产,借助这样的高端平台向全市、全省、全国甚至全世界推广“云冈人”变废为宝的经验,应该说是极为有利的,而互联网时代又为这种推广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真希望有一天“云冈经验”能走出云冈,传遍四方。

监制:刘双英

审核:邓琳

责编:王宇

来源:大同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