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和的创作风格「对话艺术家」

互联网 2023-06-11 17:59:24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张志和的创作风格「对话艺术家」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本文转自∶202·07·05 广州艺术博览会

荀⼦云:“青,取之于蓝⽽青于蓝;冰,⽔为之⽽寒于⽔。”艺术也是如此,它来源于⽣活,却⾼于⽣活。真正好的艺术在揭示人类复杂而微妙的情感的同时,还为世界呈现出鲜活图样,以引导观者去追求精神的实质与内涵。

在艺术创作道路上,艺术家张志友老师始终在追寻艺术的纯粹与永恒,用心灵去发现与创作,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又极具时代感。其摄影及书画系列作品,总能体现出对艺术的深思妙悟、独特理解,观之,让人感动、深思,回味无穷。

张志友《冷景禅意》系列(摄影作品)

张志友《冷景禅意》系列(摄影作品)

近日,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与张志友老师进行了一场深度的艺术对话,希望能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讲述其丰富的艺术故事与其独到的艺术见解,让观者在此,得以发现一个观察世界的全新角度。

以下是对话详录

广州艺博会:老师您从何时开始学习摄影与书画艺术?纵观中外艺术史,有无您比较欣赏的前辈?他对您的艺术创作有什么影响?

张志友:我是60后,从1983年开始学习摄影,至今已近40年。而学习书画,还要更早一些,安徽青阳九华山是我老家,在我们这里对书画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宣纸砚台都产自我们老家附近。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若你书写美观,你的学习也不会差。小时候住在徽氏老宅里,一到晚上,老父亲就让我写字,中途他在身后抽你的毛笔看你是否认真写,那时没人将写字称为书法。画画是从十六十七岁开始的,经常一个人对着大山画,还对着大众电影封面画。大自然的滋养与时代文化的发展引导着我对艺术进行更多维度的思考。

与著名批评家鲍昆老师

马克吕布、萨尔加多、布列松、冦德卡等,都是我一直在关注的国际摄影大师,以了解他们的摄影理念。我对欧洲文艺复兴也有所了解,曾撰写一篇7000多字的文章阐述文艺复兴各时期的代表画家,这让我对艺术发展有更清晰的认知与更深刻的见解。

与法国《世界报》总编米歇尔·菲利博

2000年与著名演员马德华(饰八戒)

艺术创作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自身,解决自己的问题。因为我们与前人生活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文化修养等有所差异,所以,我们终究成为不了他人。但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一些风格,在创作过程中,少走一些弯路。

在国内,也得到了一些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如批判家鲍昆老师,他对我的艺术创作给予了一些很好的建议。有时我创作的作品,与广东摄协主席李洁军先生交流,让他给我点评一下,这对我启发很大。在此感谢两位老师。

广州艺博会:在摄影领域,您已取得不小的成就,参加了一系列摄影展并荣获相关奖项。有关摄影您偏向于捕捉哪一方面的场景?能否与我们分享下摄影采风的有趣故事?

张志友:前十几年,一直在专注于社会纪实题材的创作,比如我的《城中村》系列,已经拍摄了十几年。主要是讲述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从农耕社会再到城市化进程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当时娄烨导演找到我,以此题材改编故事片,于是有了电影《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如今,我从纪实摄影转变到观念摄影,也会钟情于大自然的风景,尤其是西北风景,还有老家徽州风景,我觉得特别美丽。

张志友《佛在人间》系列(摄影作品)

摄影创作就如同文学创作一般,它可抒情,也可批判。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就非常抒情;再如鲁迅先生的文章,对于社会的问题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些都是可以学习借鉴的。

有关摄影采风的故事有很多,现在我与大家分享一二。前些年为拍摄《佛教》系列作品,我走了遍半个中国。其中有一次出行长达26天,我从广州开车出发,在路上恰逢国庆假期最后一天免收过路费, 便从河南一路驱车到山西大同,一口气行驶了800公里,只为节省三四百元的过路费。

张志友《佛在人间》系列(摄影作品)

因在外面的衣食住行、燃油费,都需要资金,所以必须精打细算。而摄影是在大地上行走的艺术,你必须在现场。

再一个是,去年冬天我去阿坝州,在成都租了一辆车。当时冬天路面结冰导致车身下坡打滑,滑了将近50米到100米,车刹失灵,我灵机一动将方盘打向山一边才停下来。

左边就是万丈深渊,若一直滑下去车会加速,后果不堪设想,当时吓得我一身冷汗。这警醒我今后要做好出行前的工作,也希望大家以此为戒。

张志友《佛在人间》系列(摄影作品)

张志友《佛在人间》系列(摄影作品)

广州艺博会:艺术有相通,摄影在一定程度上是否有利于您的书画创作?有关书画创作,您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

张志友:艺术是相通的,此前大量的摄影创作实践,为我今后的书画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比方说到西安碑林博物院,看到这些古人的墨宝,然后到了大同,看到米芾、颜正卿的这些真迹,那些古牌匾,都给我很大的启发。

张志友《冷景禅意》系列(摄影作品)

张志友《冷景禅意》系列(摄影作品)

哲学是解放人性,丰富生活的选择。佛教讲从善理念,讲因果关系。我认为艺术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表达创作者自身的思想观念,艺术不仅仅是件装饰品,其内里的人文情趣更是让人难以忘怀。

广州艺博会:看您的书画系列作品,极具当代性。您的作品中有传统佛教文化,亦有反映时代生活的内容,您的灵感源自于哪里?您怎么看待感性与理性的关系?

张志友:因为我的家乡就在九华山这个佛教圣地,我们从小都会受到佛教文化的熏陶浸润,我虽然不是一个佛教徒,但是我很敬仰那些有信仰的人。

有关感性和理性的关系,我认为创作首先要有感性,然后才是理性。比如某个社会事件问题或某个场景,触动了你,打动了你,你才有驱动力去创作。那么是理性?如何去创作,如何深入地了解,如何才能创作得更好,这个过程则需要理性。

张志友-临《兰亭序》(书画作品)

艺术创作的过程,需不断有感性与理性的融合。感性和理性的关系,就如男女恋爱一般,某个男生的气质,或是某个女生的漂亮美丽打动了你,这个过程是感性,有了感性,才会有下文。从恋爱到结婚的过程则相当于艺术创作的过程,这需要理性。

张志友《长风破浪会有时》(书画作品)

广州艺博会:您平时在创作之余都做些什么呢?最后老师是否有其他想和粉丝一起分享的故事?

张志友:旅游、撰写文章发布至公众号、头条号等是我的兴趣爱好。我觉得艺术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有一次买了两条鲑鱼,回来过后我就在它嘴里面放了两个弯曲的含羞草,然后进行一次小的创作。

张志友《上海“符号”》系列-01(书画作品)

还有近期我买了一条形状好看的鱼,然后让宣纸在他的身上拓印下来,这些都是创作情绪所带来的乐趣。

张志友《上海“符号”》系列-02(书画作品)

雅昌邀请我为他们的体验官,与他们交流画册怎样做,这两天拿到雅昌出品的画册,其艺术设计、纸张质感、印刷品质都做得很好。这次与广州艺博会对话,也都是我的生活的一部分。

张志友 《上海“符号”》系列-03(书画作品)

最后想与年轻的朋友分享一下:艺术创作最忌急功近利。艺术如同一场修行,如果你的内心特别喜欢,或者你的家境比较殷实,如果你愿当一个“苦行僧”,在这条路上一直修行下去,我觉得很有必要。

张志友 《上海“符号”》系列-04(书画作品)

艺术创作的过程,确实可以带来无穷无尽的享受与快乐。

《中国摄影报》报刊登载:张志友荣获“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奖的作品

北京世纪坛颁奖现场(前排左五)

全球华摄大奖颁奖现场(左三)

艺术家简介

Artist profile

张志友,独立艺术家 ,英皇摄协会会士,热衷书画 。安徽青阳人,现居广州。

【艺术荣誉】

·2021 欧洲国家邮票专集发行。 ·2021参展丽水国际摄影节。

·2020参展宁波国际摄影周。 ·2018 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大赛典藏奖。

·2018平遥国际大展优秀摄影师。 ·2018 中国第17届国际艺术展入展。

·2017平遥国际大展柴油机厂个展。 ·2016 参加德国、纽约摄影作品交流展。

·2015《人民摄影报》年度纪实类金奖。·2014新浪网年度中国最佳纪实摄影师。

·第二、三届全球华人摄影大赛观念奖。 ·第十二、十三届上海摄影艺术节入展。

·第八届联合国科教文民俗摄影年赛“人类贡献”奖。

·2018年底,在腾讯新闻联合中国摄影报、中国扶贫基金会共同推出的“萤火计划”中演讲,

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

·《中国摄影》报刊登载:张志友荣获“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奖的作品。

专题作品在《中国艺术报》、《中国摄影家》杂志、《中国摄影报》、《中国摄影》杂志、

《人民摄影报》、《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