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与中国文化「什么是盆景艺术」

互联网 2023-06-11 13:03:33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盆景与中国文化「什么是盆景艺术」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鬼斧神工赏盆景


花木君

盆景,作为一种独特的生命艺术,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是一种集园林栽培、绘画、文学、美学相互融合的综合造型艺术,是中华民族独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类型。

河姆渡盆栽陶片

盆景起源于中国,从最新的考据实证来看,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初现雏形。1977年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遗址发现的一幅精美夹砂灰陶陶片,上面有盆栽植物的刻划图案,在一方形框上,阴刻以五叶组成的栽培植物,五叶中一叶居中直立向上,另外四叶分于两侧互相对称。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能见到的有关植物盆栽的最早资料。

虽然关于河姆渡时期的植物是以盆栽还是插花形式,是栽培抑或是欣赏,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诞生了欣赏(栽培)植物的兴趣,并且上升到美学形式。

从历史记录来看,远在夏商周时期,君王就建有宫囿,供帝王游乐打猎,比如殷纣王帝辛“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宫囿自然广植林木,只是盆栽形式未见记载。

到了秦朝,建上林苑、阿房宫,汉朝将上林苑扩充到二百余里,广建皇家园林,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罗列了大量的奇珍花草,“于是乎卢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朴,梬枣杨梅,樱桃蒲陶,隐夫薁棣,荅遝离支,罗乎后宫,列乎北园。……”,其中很多是南方特有的花木树种,长安冬季天气严寒,自然只能采取盆栽形式室内栽培。可惜历史久远,现在尚没有发现实物证据。

望都东汉盆景壁画

现在可以证明盆景已经存在的证据是,从河北省望都县出土的东汉(公元25—220年)墓壁画上绘有一盆盆景,盆内土栽有红花六枝,盆下配有方形几架一座,把植物、盆盎和几架三位形成一个整体,这种盆栽可以看成是我国树木盆景的初期形式。同时,也可以看出,在东汉时期我国的盆景艺术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章怀太子墓盆景图片

到了唐朝,盆景进入一个新的高度,1972年在陕西乾县乾陵发掘的章怀太子墓(建于公元706年),是一个陪葬墓。墓内有一幅宫女手捧盆景的壁画《侍女盆景图》,位于该墓前通道之东壁,画面上从北至南,排列三位侍女,侍女均手持一物。其中后两位侍女双手捧一盆景。第一位侍女捧一盆树石盆景;第二位侍女捧一盆观花盆景。这幅画有力地证明了在公元8世纪的唐代,我国就有了盆景这一历史事实。

章怀太子墓壁画

唐朝还有一个变化,那就是盆景已经不再是皇家专利,而是文人士大夫开始栽培盆景,给盆景赋予了文化魅力,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唐人冯贽曾在《记事珠》一书中记述:“王维以黄瓷斗贮兰蕙,养以绮石,累年弥盛”。“诗佛”王维精通诗、书、画、音乐等,参禅悟道,倾心山水,其栽植盆景,蓺养花草,对当世以及后人产生了极大地影响。同时代的诗人白居易咏“假山”、李贺赞“松”,韩愈谈养鱼和荷花等,可以看出,唐代的士大夫,已经把盆景当成一种生活的艺术,进一步升华,赋予文化元素,进行讴歌,使得盆景成为一种文人的精神寄托和休闲娱乐的方式。

阎立本职贡图中的假山

就在唐朝,日本倾慕汉文化,屡屡派遣遣唐使进入中国,学习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随之传播回日本,盆景就是其中之一,只不过在那时候还没有“盆景”一词,只有“盆栽”的说法,因此,日本国内就照葫芦画瓢,一直到如今都用中文“盆栽”来描述这种艺术形式。而且发音也是完全照搬引用,如今的盆景英文“Bonsai”源自日本,而日本的发音和书写都是汉语,猜测应该是古汉语的发音形式。

宋代盆景绘画

到了宋朝,除了以往的树木盆景和兰花等花草盆景,山水盆景逐渐成为主流,以奇石假山装饰庭院成为当时的一种风潮。宋徽宗赵佶虽然政治昏庸,懦弱无能,然而在艺术上却是天才,他的绘画书法堪称一绝,而且喜欢盆景,光在南方搜罗奇花异石运到汴京修建园林宫殿,著名的“花石纲”就是专门的运输花草树木奇石假山的运输团队。先在国内不少园林尚有宋朝的奇石假山遗物和盆景留存。

赵佶听琴图假山盆景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宋朝盆景的发展风生水起,各种形式的盆景得到迅速发展,盆景也由大型化向中小型发展,更讲究制作工艺和栽培修剪艺术,融合了山水画和诗词文化的盆景意境得到进一步升华。元代少数民族统治者崇尚武功,四处征伐,文人志士很难有一席之地,于是,艺术文化开始散落民间,其中盆景作为艺术形式之一,成为一些人消遣寄托情怀的生活方式,“小中见大”,尺寸之间,展现胸怀。

元代广胜寺插花壁画

到了明代,出现了“盆景”字样,盆景艺术广泛扩展到民间,制作开始系统化和规范化,由于各地气候和植物种类的分别,各种流派逐渐形成,人们对盆景的欣赏,已经升华到美学理论鉴赏,比如明朝万历年间屠隆的《考槃余事》、曾勉之的《吴风录》、文震亨的《长物志》、王鸣韶著的《嘉定三艺人传》、陆庭烂在《南村随笔》、王象晋《群芳谱》内载的吴初泰《盆景》、林有麟《素园石谱》等等。

明陈洪绶《玩菊图》

清代盆景艺术更为繁荣,盆景素材逐渐拓宽,艺术形式多式多样,用盆也越来越讲究,理论更为系统化和规范化。比如康熙年间陈淏子的《花镜》讲述“种盆取景法”,嘉庆年间苏灵的《盆景寓录》二卷,更是把盆景植物分成四大家、七贤、十八学士和花草四雅,足见当时盆景发展之隆盛。正如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记叙,扬州盛行园林和盆景,“家家有花园、户户养盆景”。现在不少园林公园里,明清时代制作的盆景尚有不少遗存,可以让人们领略前人的精湛技艺。

清代王图炳《盆梅》

盆景艺术一路走来,历经无数园艺匠人的经验凝结和心血浇灌,最终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一盆盆景的形成,经过漫长的岁月,历经鬼斧神工,辛勤培育,融合了树、石、水、土以及创作者的灵性,构成了一幅生长的立体图画,直观的展现给观者,使人能够通过小天地和大自然进行沟通,从而到到心灵的升华,是一门独特的生命艺术,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当之无愧的国粹。

苏州拙政园

盆景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盆景是大自然的缩影,经过巧妙构思,细心雕琢,精细养护,融合美学、宗教、科学、文学等艺术,尺寸之间,尽显丘壑;方圆之中,展现乾坤。盆景由于她的独特性,没有任何盆景是相同的,每个盆景由于自身的顽强生命力以及外力使然,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或沧桑,或独立,或岸然,或峻峭,或婀娜,或妩媚,或挺拔,或碧翠,千姿百态,变换莫穷,枝态的变化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拙政园

盆景就是作者的一种对人生的感悟和体现。一草一木,若含情趣,一花一石,似有深意。每盆精品盆景,无不经过鬼斧神工,多年心血,才能浇灌出一副充满意境的生动立体图画,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和美的追求,展现了人类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完美和谐。

拙政园盆景

观赏盆景,不但观形,还要品意;制作盆景,既要用心养护,又要持之以恒。盆景能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和身心体验,盆景能够净化心灵,升华精神,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益处多多。

欣赏盆景,禅意十足,一花一世界,一木一菩提;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根一极乐,一石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栽培盆景,哲理其中,一年又一年,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一天又一天,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盆景,永远是国人的文化艺术瑰宝,永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永远是世界人类的自豪。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018-11-7易花得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