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肖像画 描绘了什么画面「肖像画的整体感知」

互联网 2023-06-10 14:54:20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数字时代的肖像画 描绘了什么画面「肖像画的整体感知」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人工智能(AI)是近几年艺术界的热词之一,AI 艺术创作成为许多青年艺术家探索的新领域。

2022年3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博士、青年艺术家张镭赋个展《AI肖像数据》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圣马可艺术空间拉开帷幕,展览至今完成了1100多幅人机协同完成的艺术作品,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各界人群都参与其中。

2022年3月3日“AI肖像数据”展览开幕式现场

信息技术对当代艺术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张镭赋认为,“新技术下产生的艺术形式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人际沟通与表达的重要方式。”因此,该作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绘画艺术品展览,而是邀请观者与机械臂共同绘制肖像画,通过不同角度的摄像头随机采集被绘制者的肖像数据,生成演化出一个具有过往素描经验风格的肖像。

策展人罗珊娜·奥索拉(Rosanna)在展览开幕式后的学术研讨会中表示:“在如今的数字时代,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通过科技手段结合绘画创作以寻找新的灵感。今天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来自中国的青年艺术家张镭赋向我们展示了人机绘画的可能性,人工智能不仅仅是创作的工具,也不再是只和单一的个体发生关联,而是汇聚了社会各界人士一起参与到艺术创作中来,并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策展人 Curator ——Rosanna

清华大学绘画系教授姜祖青对张镭赋的“AI绘画”也表示赞赏:“作为信息时代技术下产生的AI艺术,让我们看到在高度关联的世界中,艺术家如何面对与思考各种复杂议题中内在的创作范式,实际上与史前洞穴壁画以来的‘艺术与技术’的发展以及审美意识的变化有着重要关联。”

AI给艺术创作带来了什么新的启示或挑战?《中国青年》记者与青年艺术家张镭赋展开了对谈。

《中国青年》:《AI肖像数据》综合了艺术与AI算法,可以介绍一下策划这次展览的缘起吗?

张镭赋:本科和硕士阶段,我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油画专业,主要研究传统架上绘画的材料语言与西方写实绘画研究,硕士研究方向为当代油画语言研究,无论从技术材料还是创作方式都是非常传统的。

经过了本硕期间学院派的写实训练,我逐渐发现个人兴趣无法用单一的材料语言得到满足。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读博期间,我将研究方向转为当代公共艺术研究,开始尝试用跨学科的方式来思考与介入问题。

公共艺术方向涵盖是非常广的,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专业,而其所探讨的艺术实践也是完全有别于以往的认识,比如地铁里的壁画,或是公共建筑空间的艺术作品,抑或是与街头人群互动的肖像画艺术家,在当下已经完全不局限于这种形式了。或者换句话讲,需求的多样性急需更多的形式来满足,而人机协同的绘画,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

《中国青年》:该作品邀请观者与机械臂共同绘制肖像绘画,这是如何做到的?展览至今,给你带来了什么新的思考?

张镭赋:在这个过程中,我本人并不需要直接参与到与观众的互动中来,而是观众与模特(被绘制者)、“机械艺术家”之间的纯粹互动。机械能否代替人进行创作,这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但如何在现有科技水平下让机械认知到视觉艺术,我想这是非常有趣的课题,一直以来我都试图在实践中找寻出蛛丝马迹。

这次展览,邀请观众成为模特,同时邀请另外的观众与机器一同绘制创作,其中有些人经受过绘画训练,也有完全没有绘画经验的人,都可以参与其中来表达对模特的形象观感。感受的描述本来就是模糊的,绘画的语言不一定训练有素就行之有效,而机械臂则是研究人类肖像的“机械艺术家”。

所谓“机械艺术家”其实是软件与硬件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让AI认知到图像,离不开摄像头的影像捕捉,同时通过深度学习系统,来学习一种由我筛选建立的数据集,并完成对素描风格语言的学习,最终将运算结果依托于机械臂在物理空间进行输出。

由此可见,让人工智能认识到什么是素描艺术的前提,是建立一个庞大的、优质的数据集,这就好比我在培养一个“艺术家”,我用过往的艺术经验和自已建立的审美能力帮它筛选出要学习的对象,同时还要保证数据集足够庞大。

而此次与观者合作,得出的不仅仅是一幅即兴共创的作品,同时也是一个提供进一步认知依据的素描风格的数据。

《AI Portrait Data》 35cm.35cm Radium Chang Human-machine convergence 2022.03.03

《中国青年》:本次展览是动态的,绘画与社会现场发生关联,通过数据画像,你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张镭赋:本次展览的这组公共艺术作品,从材料与方式上摆脱了观众司空见惯的绘画表达,绘画的可能性在被规训的经验中展现出小小的新意与突破。在实际的展出中,每一幅创作都是意料之外的,是鲜活的。每一个人在与机械协同创作时,都会展现出个人独特的具有个体过往经验的审美判断,在共同面对同一模特时,机械给出它的创作线条轨迹,如实地反映它的“观察与表达”。而绘画者根据自己感受到的模特特征和机械给出的线条特征,做出自己的判断,并绘制到作品上,最终完成人机协同的创作。

建立在既定算法的基础之上运行的机械是相对稳定的,而人则是相对随机的,也正是这种随机性,才使得艺术成为艺术,艺术并不具有标准答案。这种随机性成为新的数据再“喂养”AI学习,只要数据量足够大,AI可以慢慢进步。

《AI Portrait Data》 35cm.35cm Radium Chang Human-machine convergence 2022.03.03

《中国青年》:作为青年艺术家,你如何看到AI渗入艺术创作?

张镭赋:艺术家的工作不是创造一种新的技术或者新的艺术形式,而是借用新的技术催生出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过去人没有表达过的艺术思想。

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要表达的思想,都有不同时代的说话方法。这种表述方式,在不同时代都是依托于该时代人对于已有认知的材料所呈现出来的。在智能时代下,许多以往的表达失效了,并逐渐与当代社会发生断裂。

就绘画艺术领域而言,在艺术学院中,很多人依旧从事传统古典架上绘画的研究,然而那种语言属于哪一个时代呢?直接把文艺复兴时期或巴洛克时期的艺术语言拿来用,是否能够有效表达这个智能时代下要表达的问题呢?在16世纪的古堡里或是在烛光中绘制暗调子的写实绘画作品,诚然是一个时代的表达,无法超越,同时也无需超越。而现代人被智能技术、手机以及各种机械所包围,它们正是这个时代的灵感和艺术实践的来源。

文:本刊记者 朱玉芳

审校:陈敏 刘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