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绘画欣赏与创新「东方绘画的审美趣味」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民俗绘画欣赏与创新「东方绘画的审美趣味」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当前,在中国各个领域的审美,是普通大众的高级审美,和自认为“高级”的“圈子审美”,这种“圈子审美”仗着掌握着话语权,恶意引导社会审美导向,其心可诛。
1.审美的阶层马未都先生说,中国人的审美有四个层次,并且审美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
初级-艳俗:比如农村的大花布被单,流行歌曲等
中级-含蓄:比如唐诗宋词等
高级-矫情:比如毕加索的画
顶级-病态:比如缠足、金鱼、太湖石、病梅,哈巴狗
我认为不对,大众对于美学的认知应该是:
低级→病态,比如缠足、太湖石、病梅、树瘤等。这是心理扭曲的人的审美。
初级→艳,艳俗的艳,大红大紫,花棉袄,大红布等。这是平凡人的生活。
中级→西方美学,如:维基揭秘、西方绘画等
高级→文化,如中国的唐诗宋词
顶级→心灵,即心灵美,心善,有骨气,是一个人的品德的体现。
2.当前的审美异化许多80后、90后,甚至00后,在中小学的时候我们的书本插画都是真正的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美。
那时候我们的教科书,是这样的:
基本都是以写实为主,造型都是结合了时代,脸型也是普通大众的脸型。即不浮夸,也不庸俗,恰到好处。
再看看人教版的插画:
这是什么鬼东西?眼距宽,眼神呆滞,表情诡异,手指关节变形,还无意的吐舌头,简直就是一个“非人类”。
可怕的是,这样的教材,从2012年就已经开始出现在中国各个课堂里,到如今,已经整整十年了。
这十年里,有多少孩子受到了这样的影响?对于他们心灵产生了什么影响?对于他们未来的审美产生什么影响?
3.人教版插图是谁设计的?这个版本的教材,是个叫“北京吴勇设计工作室”所设计的。
吴勇,清华美院毕业,曾为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视觉传达专业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2021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因为奇葩的眯眯眼模特事件,被网民声讨。
又被曝出,清华美院的毕业生,直接以侮辱人的方式,设计的面向未成年儿童的教材,不由不让人深思。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审美,何以至此?
这种唐氏儿风格的插画,臃肿的手指关节,邪性的阴笑,是如何躺在教材整整十年的?
4.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奇葩的审美?1.书法审美,还是审丑?
近几年,书法领域的审美也越来越奇葩,一些人言之凿凿的说,普通人不懂得审美。尤其是一些书法协会的专家,那能叫书法?称之为“狗爬”还差不多。来看看他们的奇葩作品:
丑则丑矣,他们竟然还自夸,说书法就要突破,有个性。
突破不是突丑,个性不能丑化。
5.绘画审丑
绘画的审丑,也是一绝,各种造型奇葩的设计绘画,仿佛就是要以丑为美。
6.心理变态的美学,是该治理了在心理学上,存在着一种“丑文化”心理,他们猎奇,比如“暗网”上各种变态视频;他们逆反,总是要是“非大众”的美学让大众皆受。
这是一种带着“病菌”的毒文化。
平常生活中,这种心理变态的“丑文化”美学,无处不在。
二人转,要么是床帏之事,要么是心理残疾人,让人很恶心;
网络扮丑,凤姐、芙蓉姐姐,等等,都是以丑出名。
7.中国美学被西方美学误导国外的,即是先进的。
从19世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面对世界“器”的先进,始终处于挨打的局面;面对着世界“物质”的丰富,生活方式的差异化,产生了极度的“自卑感”。因此,学习西方,模仿西方,成为了几代人的执念。
然而,在这种学习中,不知不觉的被西方文化逐渐同化,不加思辨的引进,成为当前社会的一大隐患。
经济领域,某谭姓经济学家,称“美国的通胀是设计好的”,那么请问谭专家,有你这样的专家,你在预防美国这种“设计”的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我们不需要马后炮。
一个民族的崛起,一个国家的强大,物质的极大丰富,只解决了“器”,但是文化的丰富,才是真正的强大民族。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你反思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