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艺术中力量的化身「秦汉时期的文化艺术」

互联网 2023-06-10 09:58:19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秦汉艺术中力量的化身「秦汉时期的文化艺术」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威武雄壮兵马俑,深沉雄大汉石刻。

西汉壁画烧沟墓,东汉内蒙林各尔。

西汉马王堆旌幡,东汉画像石砖盛。

武梁祠刻多故事,两汉陶俑富情趣。

马踏匈奴霍去病,马踏飞燕变奇葩。

秦汉的社会制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春秋至战国500多年的战乱,统一了中国。

自战国末期由于铁器和牛耕使用,旧有的土地制度井田制已无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自耕农和地主阶级开始萌芽。这股新生力量同掌权者“奴隶主贵族”阶级冲突愈演愈烈。这种状况下法家的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首先在秦国变法“废井田,行郡县”加强中央集权。

在商鞅之后的李斯主张下秦始皇设立三公九卿制度,形成了完整的君主专制政体。经济上也推行着穷民富国的法家思想,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过重的徭役赋税也让农业生产举步维艰。文化上实行了大一统,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焚书坑儒”让文化凋敝,自孔子开展的民学教育又回归到了官学。

商鞅变法

由于强横的立法,过重的徭役,人民生活民不聊生,注定了秦朝的短命,农民起义葬送了秦朝,迎来了汉朝。

汉朝分为两段,前汉也称西汉,汉太祖刘邦所建立,制度上沿袭秦制。刘邦在西方史学界与凯撒大帝齐名。后有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由于政治清明,社会经济迅速恢复。

西汉的农业发展得益于牛耕和铁器的使用,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商业十分繁荣,对外贸易广泛,汉武帝时有了“丝绸之路”的贯通,因此纺织与陶瓷等手工业发展迅猛。最初西汉休养生息,推崇黄老之学,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末年佛教进入中国。

西汉末期社会危机频繁,国家和地主豪强冲突加剧,外戚干政,公元8年,王莽夺取了政权,进行了许多改革,但都未能推行,最后被刘玄的绿林军推翻。

王莽画像

在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了后汉也称东汉。息兵养民,重视农业生产,同时手工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也抑制了贸易的发展。

东汉儒学地位开始下降,道教和佛教开始兴起。东汉在文化、科技、军事方面有着显著的成就,包括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张衡发明的地动仪。

秦汉时期的美术创作,大都是统治者个人为了宣传政治教化,宣传封建道德。展示了地主阶级地位上升的社会力量的变动。尤其在汉朝推崇孝道,盛行厚葬,有着较为丰富的墓葬文化遗存。

秦汉建筑

秦汉时期的建筑遗存,最伟大的当属万里长城。最早是战国时期,各国抵御匈奴修建的,秦始皇最早派蒙恬重新修筑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在汉朝国力有兴衰更替,因此长城的作用也会有强弱的变化。

鄂尔多斯的秦长城遗址

秦始皇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被项羽付之一炬。我们现在只能从史学著述,诗歌文学中去了解了。

汉代的石阙是汉代的纪念性建筑,简称汉阙,在山东、河南、四川都有遗存。最早用来是用来防御的岗楼,后逐渐演变成体现威严的建筑。有石阙和砖阙之分。在汉朝建筑构件也相当具有代表性,青龙白虎的瓦当是突出的代表,标记方位的同时也体现了天圆地方的文化观念。

渠县沈府君阙上世纪四十年代旧影

秦汉文字

大一统的另一个表现是文字上的,李斯改进古文大篆为秦小篆,被秦始皇规定为标准字体,书写诏令与度量衡铭文。为了将自己的权威遍及全国,秦始皇在在很多地方留下了刻石铭文。

现存的有《泰山刻石》《琅玡台刻石》这些书体深刻影响着中华大地的文明性格。秦篆笔法、结构、章法都十分规整,不适合日常书写。秦隶和汉隶在秦灭亡之后取代小篆。

泰山刻石局部 皇帝临 立作制

书法用笔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前后平行运笔,如小篆;一种是左右绞转用笔,如隶书;一种是笔锋上下提按,如楷书用笔。汉代书法经过多次演变,愈发活泼与流畅。秦隶作为秦朝日常的书写字体,上承小篆,下转汉隶,为后来的真、行、草、提供了发展基础。公元150年,汉朝的的碑刻进入鼎盛时期。有《乙瑛碑》《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等等。

《张迁碑》局部

汉代的印篆刻艺术对于隶书的发展的有很大助力,有铸印和刻印两类,体现了浓厚的金石趣味,是后世篆刻的典范。

秦汉雕塑

在秦汉时代的雕塑艺术中,首屈一指的是1974年发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规模巨大,动用了70万劳力,是陶塑艺术的顶峰。创造兵马俑与后母戊方鼎类似,都是把成千上万人的集体力量凝聚在一起,升华后推动历史的前进。不同的是兵马俑并未诉诸鬼神,强调了统帅者的雄才韬略,这样写实的造型是在中国第一出现,写实细腻,性格鲜明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显示出陶塑艺术的顶峰,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文化增光添彩。

兵马俑

外形高大,手法严谨,类型众多。总体布局上,利用众多直立静直体的重复,造成强烈的压迫感,使人敬畏。

兵马俑的写实风格可追溯到战国后期的青铜犀牛尊,而·雕塑的体量大小则与三星堆青铜神人立像相差无两。但是制作兵马俑的工匠全部被坑杀,使得这种写实风格昙花一现。

汉代的雕塑品种比秦代多,形体缩小,以动态的刻画见长,艺术手法趋向简洁概括。更多的从楚文化的象征性着手,有着纪念碑效果的霍去病墓石雕像,制作于公元前117年。厚重古朴,大气磅礴。雕像造型简洁,在关节处施以线刻,使动物雕像,精神倍增,洋溢出勃发的生机。这些装饰,象形的表现手法,利用大块面的关系,对对象的特征进行概括,创造出了宏伟的历史成就。

汉武帝对于西域充满好奇,派张骞初始西域,带回大量中亚物产。其中一汗血宝马最受宠爱,这一形象也诉诸于艺术表达。最为著名的是马超龙雀像,制作与东汉后期,公元185年.。千里马三足腾空,蹬地一足落在龙雀背上,达到一种精妙的平衡。用一种浪漫主义的手法,体现了凌越时空的美感,象征永恒。

马超铜雀

汉代陪葬的“明器”以木俑、陶俑、铜兵马俑为主,手法多象征、夸张。最早的木俑身体扁平,拱手直立。陶俑与之类似,但面部表情夸张生动,汉后期的雕塑尤其多见。在四川出土的击鼓说唱俑在表达人物的精神上,惟妙惟肖,滑稽的面容与变形的身体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表现人物表演时忘我的神情。贵州出土的弹瑟俑也是传神的杰作。

击鼓说唱俑

东汉后期,雕塑中的狮子形象引人注目,在河南孟津出土的辟邪,是其中的经典制作,都是扬手、张口、吐舌的姿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加上本土的创造,大方异彩。辟邪流行于汉至六朝时期,是传统文化中喜闻乐见的题材。

东汉石辟邪

秦汉绘画

秦朝的绘画可见于现存的壁画的残片、画像砖、漆绘作品。壁画中以车马图为主,结构严谨,气势强劲。在画像砖和瓦当上,有动植物纹样,以墨笔线描造型为主。

汉代绘画开始向图像再现方向发展,有一个从庙向墓的过渡。厚葬之风,将现实生活和神话相结合,构成了汉画的主题。汉画的质地有帛画、壁画、漆绘、画像石和画像砖。无一不显示出汉代雄风。

现存最早的卷轴画见于战国时期的《龙凤仕女图》《人物御龙图》,表现着神秘浪漫的楚地巫术文化。西汉的绘画继承了楚地先民的巫术文化,以长沙马王堆轪侯利仓妻辛追墓中的帛画与漆画为代表。墓中出土了T形帛画,也称飞衣,画的用途是送葬的魂幡,画面分三层,分别描绘天界人世和冥府。中间人物真实,富有生活气息。色彩运用的也较为精到。

《人物龙凤帛画》

T形帛画

漆画在汉时称为“油画”,在马王堆文物中十分亮眼。汉朝的漆绘也是继承于楚国的工艺,漆绘的色彩对比强烈,乌黑的底色上有着白云和朱笔勾成的云线,有着很强的律动感。

墓室壁画最早见于西汉昭帝、宣帝时期的卜千秋墓室壁画,内容以四象和生肖动物为主。东汉时“少府“下设有专门绘画的机构,墓室壁画盛极一时。在多地均有出土,汉代的墓室壁画题材与画像砖石基本一致,大体可以分为日常生活、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天象图四个方面。

卜千秋墓顶脊壁画升仙图(线稿)

画像石画像砖有刻凿方法和模压法两种,在汉代之后基本中止,体现了汉代社会经济实力与厚葬之风的盛行。

画像石以山东的“郭巨祠和武侯祠最具代表性,用立体的建筑和绘画展现汉代的精神和物质世界。技法以单线为主,阴刻法直接凿出形象;浅浮雕法、平面减底法等等组合起来多种多样。

汉代画像砖(四川省博物馆)

画像砖流行在川渝两地,大都是模压而成的浅浮雕,可以批量生产。

汉画有强烈的运动感,画中的人物互相呼应,有着强烈的表现力。

秦汉的工艺品

汉朝的工艺品还有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错金银鸟篆纹壶、鎏金银蟠龙壶,铜羊灯等一众杰作。这些其实都要归功于汉朝艺术市场的发达,激励了美术家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

长信宫灯

后记

汉朝的雄浑气象还体现在对于外的交流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增进了与周边国家的了解。,在这一时期匈奴文化、西南的滇族文化,东北的高句丽文化都有着很大的发展,在我新疆等地出土了很多关于丝绸织物,,其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希腊化风格的佛像和中国的龙纹形象与几何方块纹。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实证。

他们与汉朝文化互相交流借鉴,解释了中华民族文化多元性的内涵,这种多元正好与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了深刻的反差,体现了文化艺术发展的内在张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