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绘画米勒「米勒是什么主义」

互联网 2023-06-09 21:41:44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现实主义绘画米勒「米勒是什么主义」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奇妙知识季#

今天我们要抓紧时间讲一节承上启下的课。如果问当今世界最受人欢迎的画家是谁?毋庸置疑——梵高!这么多年过去了,梵高已经成为无数艺术家和普通人的偶像,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位画家,竟然是梵高的偶像!

今天我们崇拜梵高,当年梵高崇拜这位偶像,临摹他的作品超过百幅!这位画家就是 ~ 米勒!

同学:艾老师,好像前面也有一位什么什么勒的,不是这个人吗?

艾老师:那是把自己画成耶稣的丢勒!

米勒在东方文明里几乎没有什么印象,但在西方艺术里却不必任何一位大师逊色!虽然米勒这个名字,我们一如既往的“不知道”,但是他的作品《拾穗者》却还是能有一点印象的吧。

拾穗者

米勒的作品是世界上流通最广的画,甚至超过了《蒙娜丽莎》和《星空》,大文豪罗曼罗兰专门为米勒写过传记,诺贝尔文学奖的大文豪为画家写传记,这是很罕见的之一。

米勒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同学们不断重复学习:从作者入手的艺术赏析方法)今天我们称他为:农民画家!

米勒的作品并不多,而且是与贵族和高层完全相反的选材方向,他画农民!

十九世纪的二十到六十年代,法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到处都是工厂里的机器轰鸣,生产效率提高了好多倍,土豪们到处圈地建工厂,工业的风头盖过了整个时代!

这样的背景下,米勒却去关注被时代抛下了的农民,在农业手工耕种的年代,人们每天需要的食物都来自于农民一点一点的收割,这个一个传统古老又默默无闻的群体,他们如此悠久,如此重要,却又如此低下,很少有那个时代是农民当主角的,可是在米勒的画里,他认认真真的描绘了平凡的人和平凡的生活,米勒为什么选择画农民呢?又是怎样在资本主义世界里画农民取得无比崇高的艺术地位的呢?

老规矩,我们来看看米勒的人生!

1814年,米勒出生在法国诺曼底的一个小村里,他的父母就是纯朴的农民,20岁之前,米勒过的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生活,春耕秋收颗粒归仓年复一年,简单的生活很快乐。

17岁米勒就画了《牧羊人和羊群》的村庄风景画,23岁米勒来到了巴黎,从农村来到大都市,米勒很不适应,生活习惯认知习惯完全都不一样,一个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孩子,进城了,同学们自然都叫他“土包子”!

老师自然也瞧不起他,这个农村的耿直青年却坚持的想要融入城里人的生活,于是米勒放弃了乡村题材,他也开始给有钱人画像,接单,想着成为一个城里的画家,当然,所有放弃自身特色的选择都是不科学的,当他把自己淹没在所有同学一样的肖像海洋里的时候,也就失去了前途!甚至连米勒自己都看不出自己的作品和别人的作品有什么不同。

慢慢米勒就没有什么人欣赏了,糊里糊涂过了好几年,米勒在巴黎结婚了,两个人的生活比单身汉更加拮据,最后连食物衣服都靠给人画像来换,一切绘画的目的都变成了迎合有钱人感官刺激的需要,换钱生活,裸女招牌都画…

有一天,米勒在街上听到背后有人指指点点:这就是那个专门画下流裸女的米勒,他什么也不会画!

米勒听到了,他很伤心,却没有办法反驳,因为这是他自己做出的选择,放弃了自我,活成了“城里人”

艺术没有人认可,生活困境非常,屋漏偏逢连夜雨,他的妻子在贫困疾病之中,去世了…人生的打击让米勒开始对这座城市心灰意冷,他忽然感觉到,强迫自己去接受一个本来不属于自己的世界,是多么的痛苦和无知!我不是一个城里人,再怎么假装和强迫,都难以变成“城里人”。

“艺术家的不幸,成就了艺术的大幸!”这句话很悲凉,但又是不可阻挡的现实。于是米勒在悲痛和绝望中,他做出了新的决定,他要抛弃那些浮华的梦,抛弃为了吃饭不得不屈从的现实,决定要回来做自己!

1894年秋天,米勒逃离了巴黎,他去了哪里呢?他来到了一个郊区的小镇——巴比松!如果有同学知道“巴比松画派”,那大概就是这里了,这里聚集了一批从城市逃离的艺术人,形成了独特的自我风格,开创了新的画派——巴比松

巴比松在法国枫丹白露森林的路口,风景无比美丽,背后是大片的森林,前面是一望无际的田野!森林里有潺潺流水,田埂上有青草的味道,鸟鸣虫飞阡陌交通桃花世外!米勒一来到巴比松,就深深的爱上了这里!艾老师想:如果我去巴比松,也注定把自己埋在其中…

米勒找到了自己的童年,也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在巴比松,米勒一辈子再也没有离开过…

米勒依然很贫困,一边画画一边在农田里耕耘,但从巴比松开始,米勒才真正开始做回了自己,画自己心中的画!

米勒画什么呢?自己的童年乡村农民和收获!

农民割谷子捆干草,妇女缝纫洗衣服背孩子,男人锄地背柴播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都是米勒的题材。

米勒喜欢用仰视的角度来作画,光从画里射向画外,人物总是背光在干活,画中的主角在天地的自然光里,在劳动中…

就这样米勒在巴比松画了八年农村和农民,然后他画了《拾穗者》

拾穗(原文):  省略  这就是19世纪法国画家米勒的作品《拾穗》描绘的主要内容。米勒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童年就跟随大人到田里劳动,可能也曾和妈妈去捡拾过麦穗。由于他对劳动的辛苦有切身的感受,因此《拾穗》这幅画画得十分逼真,充满对农民的理解和同情。  这幅画有远景,有近景,远景和近景相配合。画面本身是静的,而表现的内容是动的,它使人好像也置身于收获后的田野中,来到拾穗者身旁。认真的欣赏画面,会产我们产生丰富的感受和联想。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初衷是有美育的,只不过被一些体制禁锢和压抑了,课本上是有的,但是我们不知道…

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人一直把油画作为上层社会的专利。油画中虽然也有一些表现农民生活的作品,但都是以讽刺的形式出现的,不过是贵族们茶余饭后拿来取乐的谈资。直到现实主义画家米勒以农民画家的身份出现,这种情况才得以悄悄地改变。

法国一些艺术家以描写生活真实为创作的最高原则,艺术家们正视赤裸裸的现实,大胆而不加粉饰地描写现实生活,肯定普通人在艺术中的意义,揭露资本主义的负面。

米勒描写的“拾麦”这种行为在以前的法国是经常可以见到的。

麦田的主人,在收割的季节允许一些儿童和妇女到田野里拾取麦穗,相传这种习惯,是古代希伯来人传来的。

米勒用这样个寻常的拾穗动作表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困苦和农民生活的艰辛。

虽然从某方面来讲,允许贫苦人民在田间捡拾麦穗体现了粒粒皆辛苦和对贫苦人民的同情,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拾穗这种行为又恰当地体现了农民生活的疾苦。

米勒没有用上层人民作为画面的主人公,而是选用三个普通的农民,并且是三个妇女,动作上表现出与现实生活中一样真实的农民在田地里干活的场面,因为在米勒看来,脚踏实地劳动着的农民形象本身就是美的,米勒只是把平凡生活中最能反映人物内心本质的一瞬间定格下来,拾穗虽然是很常见的动作,却在作者的画笔下得到了升华。

画面中她们没有愤怒,没有埋怨,只有虔诚地捡麦穗,这种虔诚好似无声的呐喊,震撼着统治阶级!

在画面右上方有一个骑在马背上仿佛地主管家的人物,他用手指着那些干活的农民,似乎嘴里还在斥他们,这个细节点明了农民是在给地主干活,他们劳累了一年,也没有带来富裕,还要靠拾麦穗来补充口粮,多么让人心酸的场面。

三个农妇在烈日下拾捡麦穗辛勤劳作的画面,使富饶的农村丰收景象与农民的辛酸劳动形成了对比,真实地表现了人民生活的艰辛,深刻揭示了背后的阶级矛盾。

晚祷

全世界流通最广的一幅画,既不是《蒙娜丽莎》也不是《星空》,而是《晚祷》!

夫妇二人在土地里收获了半袋土豆,忽然教堂的钟声响起,他们放下工作,双手放在胸前,对生活对土地怀有敬意!开始祷告!

农民对土地有敬意,有感恩!农民从土地即使获得一点麦穗一点土豆一点粮食,都身怀敬仰!任何文明都认为人源于土地,在大地面前,人都应该是谦卑的。

《晚祷》就是最平凡最真实的农民,人对自然对大地的情感,我们或许已经忘记,当我们被唤起对土地的情怀,我们就充满了柔情。

梵高临摹的《播种者》

米勒晚年说:我没有做到伟大的艺术,但我做到了对祖母的承诺:为了永远而画!

什么是永远?就是最平凡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