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枝禅意美「意境禅意」

互联网 2023-06-09 18:36:19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枯枝禅意美「意境禅意」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道德经》所言“大成若缺,大巧若拙“,让中国传统艺术视“枯槁“”荒寒“为至高追求。

笔有枯笔,墨有枯墨。“枯木临西峰,怪石当中流”的苍古,高古,是艺术家们对时间和物质的双重消解。以枯为美,追求枯拙之感,让那些看出去欠雕琢,欠华美的事物和作品,呈现出独特的美感。

枯山瘦水、枯淡萧疏,贯穿着古代文人从文学、到艺术、再到精神等多个层面的追求。

“枯”这种表现形式,一定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荣”相互参照,相互映衬的。如同夏天和冬天,夜间和白昼,雨天和晴天,年轻和年老,开心和生气,爱和憎,雨和雾。总有一些愉悦和感伤,在世间的无常中常存着。

生命有始终,万物有枯荣。

世人多喜圆满盈足,生机盎然,当生命褪去光华,残败支离,暴露出枯荣的极大反差时,对枯的些许畏忌,为大多数人所不喜。不论是睹物思人,抑或人物同哀,人们总是会在事物的观感与欣赏中,由物及人,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寄托于其中。

枯了的花朵。落光叶子的树。书中夹着的没了颜色的书柬。院子里枯墙上的光影斑驳。一直老去年龄。春夏秋冬。浮生寄情,万物有意,震撼人心的生命力量从来是内在的,是不随外体的枯荣而变化的。

枯槁,所呈现出的苍老之境,看似丑陋、颓废而无生气,但是“外枯而中膏”,在衰朽中透露出活力,在平定中饱含着智慧。“枯”并不一定就是额上的皱纹、鬓边的白发,而更意味着一种天成之妙,历经沧桑之后的沉淀,在成熟和淳朴中,透着天真与烂漫。

"枯槁"禅语称"无位",可以理解为古老,遒劲、苍拙。

一株幼松生机勃勃故然很美。但是,一棵千年古松经历了岁月积淀,风雨洗礼,及风霜雷电的的磨炼,舍弃了一切可舍弃的,最后形成傲立苍穹,遒劲顽强,震撼人心的美,这是小松树所不具备的,这就是枯槁之美。

枯木怪石,残荷听雨,枯藤老树昏鸦……当枯槁、寂静、摒弃生机之后,时间便会停止,个人的情绪也会消退,“老树白云,一鸟不鸣”。 这是“时间的凝固”“自然的无心”,由此便可以进行禅思了。

空白中的澄明,枯老中的孤高,历经岁月沧桑的变迁,不论怎样的苍老,其中都有着无觉的静默之美。

外表不再强大,内在却雄气的阳刚厚重,不论怎样的萧索,其中都沉淀着力量之美。

否极泰来,枯极新生。枯的意蕴绝不仅仅只停留在表面的“枯”之上,枯会使人忆及往昔的繁茂,曾经的绚烂,因枯而凋零,又因枯而生,因枯而荣,周而复始,岁月轮回,进入无限的循环。

生的喜悦,死得淡然。“枯”,世间万物都无法逃避,我们无需畏惧,也不应为了追求心境而刻意地去找寻、发现,你要知道,它无处不在,“枯”带给我们的是震撼心灵的感动,是一种突破压抑的宣泄,让我们学会接受、学会珍惜!

朱熹说:“枯槁之物亦有性”,在艺术鉴赏中,枯槁之美就是一种自然显现,其以稚拙的状态,唤起美学生命的活力。我们试着在枯槁中思索生命的奥秘,在枯萎中追求鲜活,在衰朽中发现灿烂,在萧索枯寂的底色里,少些喧嚣与浮躁,多些稳重与淡定,透过看似虚无的外表,一步步深入,抵达岁月和生命的底层,从中获得一种更为深刻的、纯粹的、永恒的生的体验。

枯之下,万物生。唯有在最枯寂的冬天,才拥有最顽强的生命力。

“枯”的意义,从不是让人在无欲中,抛却我相。而是在那“枯木”里,闻得“龙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