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阅读理解怎么做「读诗阅读理解答案」

互联网 2023-06-09 17:22:02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诗歌阅读理解怎么做「读诗阅读理解答案」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诗歌鉴赏 专题01 鉴赏诗歌的内容情感

【方法技巧】

①必看题⽬(题⽬常常是诗眼,或中⼼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典型例题】

例: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野池

(唐)王建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______,植物_______的景象。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满溢(满);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以归纳,“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乔”的意思是:野外的池塘水满的已经连到天的河堤,菱花结了果实草木很茂盛.前一句写出了池水满的特点,因为有丰富的池水的滋养,菱花结了果实蒲叶长得非常茂盛.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满溢(满)、丰盛(茂盛、果实丰硕、生机勃)。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诗句描绘了野池蜻蜓随意飞舞,鱼儿任意游玩的悠闲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景物特点。答题时应注意,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概括要点作答。池水:满溢(满);植物:丰茂(茂盛、果实丰硕)。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

【专项练习】

一、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一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发出长长的啸声。在这幽深的竹林里,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照映。

【作者简介】王维(约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唐代诗人、画家,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被称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

【主题思想】全诗描绘出一幅月夜竹林弹琴吟咏图,表现出一种悠然闲适的心境和自得其乐的情趣。

(1)“独坐幽篁里”的“幽”,“深林人不知”中的“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

(2)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

(3)这首诗借助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秋行》

徐玑

戛戛秋蝉响似筝,

听蝉闲停柳边行。

小溪清水平如镜,

一叶飞来细浪生。

(1)诗人描写了鸣蝉、________ 、________ 、等景物,有动有静,以动衬静,构成了一幅安谧恬静的早秋风景画。

(2)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阅读下面古诗,回答下列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长安被攻陷之时。

(1)这首诗写了__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课外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首句用“________”和两个“________”字组合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诗人的主观感受。渲染出诗人________。

(2)“________”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3)“________”以下全是想象,猜想重阳佳节到来的时候,亲人们也一定同往年一样登高饮酒。这样紧扣了诗题中的“________”字,也点明了第二句中提到的“________”的具体内容了。

(4)有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体会。

五、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这首诗是按照________顺序写的,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这句诗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请按照例句进行仿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_________________,乡愁是_________________。

4.《乡愁》一诗中,诗人抓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四种事物,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5.这是一首饱含深情的诗歌,读后相信你一定有自己的感悟,请你谈谈对“乡愁”的理解。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答案】

(1)“幽”“深”等字的运用,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

(2)独坐、弹琴和长啸。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3)宁静、淡泊的心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关键字词体会诗歌意境的能力。解答时,要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字词体会诗歌意境。通过分析可知,这首诗中的“幽”和“深”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

(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和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把握诗歌内容,根据诗中“弹琴复长啸”可知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独坐、弹琴和长啸这些事,体现了诗人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3)本题考查体会诗人情感的能力。根据诗歌内容可知:前两句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后两句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一轮明月当成知己朋友来写,与自然景致融为一体。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淡泊宁静的心情和高雅的情趣。

故答案为:(1)“幽”“深”等字的运用,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

(2)独坐、弹琴和长啸。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3)宁静、淡泊的心情。

【点评】在做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题目时,一定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还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分析。

二、【答案】

(1)小溪;秋叶

(2)感受到诗人悠闲、宁静、自适的心情。

【解析】(1)分析诗句的内容可知,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蝉鸣叫的景象,第三句描绘的是秋水如镜的景象,第四句描绘的是秋叶轻扬的景象。据此可知横线上应填写小溪、秋叶。

(2)答题时需要通晓诗歌大意,理解相关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诗中描绘了一派秋景:秋蝉鸣叫,秋柳披拂,秋水如镜,秋叶轻扬,构成一幅安谧恬静的早秋风景画。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投身自然、拥抱自然的闲静安逸的心态。

故答案为:⑴ 小溪 ; 秋叶

⑵ 感受到诗人悠闲、宁静、自适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由题目可知,这首诗所写的季节是秋天,在诗中描写了秋蝉的鸣叫,秋柳在风中轻拂,一条小溪清水如镜,有叶子落在水中,荡起圈圈涟漪。据此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三、【答案】

(1)重阳节;“九日”;“登高”

(2)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解析】(1)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故园菊”也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

(2)诗人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登高有望远思人的意义,诗中“故园”,表明诗人的思乡之情,此时写于长安被陷之时,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遥怜”直抒胸臆,运用想象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壁残垣间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的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故答案为:⑴重阳节;“九日”;“登高”

⑵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平时注意对节气的了解和我掌握,注意从诗句中去领悟,辨析,要结合具体的诗句或词语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的情感进行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要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标题信息、诗句中的意象等进行分析,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

四、【答案】

1、独 异 ;独异是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2、倍

3、遥知 忆 佳节

4、这两句诗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直抒胸臆,显得深沉含蓄。

【解析】1、考查了学生对古诗思想内容的理解及赏析,“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大大加深了诗人的主观感受,渲染出诗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2、考查了学生赏析古诗字词的能力,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

“倍”字用的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

3、考查了学生赏析古诗的能力,遥知兄弟登高处,诗人从直抒胸臆转笔写到自己对亲人团聚的联想。遥想兄弟们在重阳佳节登上高山,身上插着茱萸,该是多么的快乐。遥知以下全是想象,猜想重阳佳节到来的时候,亲人们也一定同往年一样登高饮酒,这样紧扣了诗题中的“忆”字,也点名了第二句中提到的佳节的具体内容了。

4、考察了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结合古诗内容及自己对古诗的理解,简要评价即可。如这两句诗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直抒胸臆,显得深沉含蓄。

五、

1.时间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

2.比喻

3.一本写满悲楚的书 一杯涩涩的苦茶

4.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对故乡、大陆的依依不舍和思念

5.作者的“乡愁”中不仅包含着个人的悲喜,也包含对祖国的爱和对民族的思念,给人一种难以言表的哀愁和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