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画装裱的主要形式有「裱画形式」

互联网 2023-06-08 19:50:28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字画装裱的主要形式有「裱画形式」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书画的保存较其他古董来说难度是最大的,这是由于书画使用的材质主要以宣纸为主,未经装裱之时,单薄、脆弱,又不平展,难以悬挂和保存。但一经高手装裱,神采境界,跃然生动,易于悬挂,更便于收藏。

字画装裱的主要形式挂 式

立轴由古代的屏风演变而来。隋代以前,绘画主要是以屏风为主。而根据现今传世的立轴作品观察,像唐、北宋的许多立轴画,最初并非是此种装裱形式,而是原为屏风画,后来才被藏家出于保存方便的考虑改装为轴的。

对联出现得较晚,从书法史流传下来的实物看,约在明末清初。对联的形式偶见于近代绘画,但非绘画的主要装裱形式。由于对联使用材质多各种砑花笺、描花笺及各种金笺、色笺,所以其装裱多为单色裱工。

镜心是近代以来立轴的衍生物,原本见于立轴或四条屏,其保存过程中上、下裱工受到虫蛀、霉烂的情形,藏家为了保存作品的墨气、设色精神不因揭裱受损,而切去天、地头装入镜框保存的做法。现代书画家则大量创作镜心,主要是配合现代住房的空间条件,无法张挂大幅中堂、条屏的现状而采取的折中方式。

屏是立轴的延伸。屏条出现较早,但通景屏,即由数幅画作连成一幅整体画作的形式,最早出现在明末,盛行于清代康熙年以后。绘画的屏既有四幅各自独立又组合一体的条屏,如常见的春夏秋冬四景山水屏等。数条挂轴成组为屏、几联通景屏的形式,不仅见于绘画,在书法中也常看到。

手 卷

手卷是在各种装裱形制中出现最早的,六朝时已有。它的形式决定它并非如立轴、凭条那样用以屋宇厅堂张挂,而是握在手中徐徐展卷欣赏的藏品,是古代文人研习经典、吟咏酬唱的最佳载体。

手卷的装裱以北宋徽宗“宣和装”和清乾隆“内府装”最为精致美观,其中“宣和装”之书画,对于用料、签条的宽度、内府印鉴的钤盖位置和印文使用等都有严格、考究的规制,这为辨别早期书画提供重要的依据。

宣和装简单图示

册 页

册页,形制包括单页和册,主要有经折式、推蓬式和蝴蝶式。经折式是由手卷演变来的,页页相连属,如同经折;推蓬式适用于横向尺寸较宽的页,在翻看每页时向上推放。盛于明代,后代亦延续之;

蝴蝶式始于宋,适用于横宽较小的竖看画页,裱时页分两侧,势如蝶翅。册中页数大多以双数计,少则8 开、10 开、12 开,多则16 开、20 开或24 开,也有套册。

扇有扇页和成扇,扇页分折扇页和纨扇(又称团扇)页,成扇亦然。纨扇出现较早,在唐代称“圆光”。宋、元两代盛行在纨扇上作书画,以后各时期除了清咸丰以后金石书画家崛起,时兴在纨扇上作画古代纨扇常被后代藏家裱成单页,以利保藏。纨扇基本上限于早期的书画且主要存世的多为单页。

京裱和苏裱、手裱和机裱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装裱风格,比方说“京裱”和“苏裱”,一个趋向于高贵华丽,一个追求于素静淡雅。总之,两个装裱派别各有所长。手裱字画和机裱字画,谁更好?小编认为还是手裱的好,原因有四:

手工装裱,纸与纸之间贴的很密实,画面很光滑,把画悬起来抖一下或用手指弹一下会有“蹚蹚”龙吟一样响亮的声音。负责任的装裱师,裱件背面则有上蜡的痕迹,其作用是为了保护画心。

手工装裱能更好地展现出作品的墨晕,使画面不呆板。用于收藏的字画,不是一买回来就要急于装裱,而是应该先托画心,这样更有利收藏。托画心,则必须手工装裱,这是不二选择。如果要经常拿出来观看的书画作品,则最好还是要装裱成为成品,以方便拿放、欣赏。

手工装裱用的是小粉轻浆,只在多刷不全持糊力。裱件平整挺括,当然要装裱一件好作品那肯定是费时费力地,短则数日、长则数月。优质的裱件可以反复数次揭裱而不伤画心,我国古人流传下来的书画作品就是佐证。

机器装裱画面显得虚澎,不光滑,手摸有潮感,用手弹一下会有“扑扑”的闷响。裱件背面反而很光滑,那不是上的蜡,而是机裱专用的机裱纸,非宣纸,俗称洋纸。

现在的机裱用的是热溶胶和化纤面料,用热合机一压立等可取看似漂亮也和传统手工装裱差不多,玩字画的人用脚趾头也应该想到:热溶胶是不溶于水的,用它来装裱的字画一旦损坏将不能再次装裱。而保存较好的机裱字画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胶体老化变质而脆裂。这种装裱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一命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