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传记渴望生活「社会主义者梵高——《渴望生活梵高传》书评」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梵高传记渴望生活「社会主义者梵高——《渴望生活梵高传》书评」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现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来挥去他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它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
的确的,谁也没有发见过苍蝇们的缺点和创伤。
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战士和苍蝇》鲁迅
悲剧英雄的象征和理想主义在文学创作之中,悲剧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题材;尤其是悲剧英雄,其自身还代表了一种理想主义在现实面前的溃败,这赋予了悲剧一种崇高的意义,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们是无法通过自己去改变事情赋予自己的结果。反而被事情推着走,所以理想主义就代表了对于现实世界的反抗,比如我们通常对理想主义者带有极大的同情心;例如项羽,切.格瓦拉,托马斯.桑卡拉,而且人们还会赋予英雄某些特质,来凸显英雄的光辉和与众不同,好比史书中常见的皇帝出生时的各种异象。
托马斯·桑卡拉(Thomas Sankara)(1949年12月21日,亚科,--1987年10月15日,瓦加杜古。)布基纳法索军事和政治领袖、政治家、马克思主义革命家、泛非主义理论家、国务活动家、军事家。1983年8月4日--1987年10月15日任布基纳法索总统。他被称为"非洲的切·格瓦拉"。
理想主义的悲剧英雄,往往同时也会有宿命论的影子,命运的终点一定是毁灭。
国人常说“莫以成败论英雄”,就是说我们面对英雄时,尤其是悲剧英雄,不应以成败去评论。更多的情况下,我们是崇拜他,这是我们潜意识里对现实的反抗。
此书所呈现的梵高是个理想主义的,现实中不断碰壁且走向毁灭的英雄形象,代表着对现实人生的一种不甘,多数人的天赋和能力根本达不到自己的理想。面对自己无法达到的理想,人会产生一种无力感,需要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去寄托他的理想。梵高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独特的人生轨迹及社会遭遇。更是折射了我们对自己人生目标以及可能会面对的社会现实的一种思考;作者就是以梵高为切入点,进而以此去探讨他的理想与现实的冲撞之间的撕裂感。
我对传记文学的看法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中文又称"凡高",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出生于新教牧师家庭,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
多数人对于梵高的理解来自于本书,其实我们应该了解我们喜欢梵高的到底是什么?是喜欢梵高的画?还是喜欢梵高追求理想的行为?对于传记文学我们也应该有明确的区别意识,传记文学首先它是以文学性为定义的?还是以传记的真实性为目的?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侧重点,甚至一些名人自传之中有些地方,也会进行刻意地掩盖事实,并不是说传记文学上的所有东西都是真实的,比如我们常说的梵高为了情人割耳朵以及梵高自杀的事情其实在事实中并没有那么怪异.首先他的耳朵并不是全被割下来了,根据档案记录他留了一部分耳垂,另外一种据说更接近真实的说法则是说有几个青少年不幸枪支走火;当时的梵高正好在马厩,后背被一枪打中,梵高并不打算追究这几个年轻人的过错。于是便因为伤口感染以及大出血而死,首先我们得把梵高从神坛上弄下来,我们才能了解梵高这个人真实的生活状态去了解他的一生
这本梵高传是欧文·斯通的第1部作品,他通过文学性地描写了梵高作为一个在艺术史上是一个无法绕开的画家,他的作品为以后的印象派画家具有引导性的作用。同时他又启蒙了后面的抽象派和野兽派画家的绘画风格,可以说梵高具有先驱性。但是我们也要知道任何具有先驱性意义的人,用咱们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在当时那个学院派掌握绘画话语权的时代,所有作品几乎都是为了反映达官显贵或来满足自己的日常生活所需,画家与商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没有任何一个人会脱离经济规律,凡事都有例外,梵高就是这个例外。
梵高其人阅读的时候最大的问题就是你无法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因为书中反复出现了社会主义的思想及行为,包括梵高是否是欧文·斯通自己政治诉求的一种表现,还是真实的历史情况反映。在这个方面我无法做出定论,但是我可以确定至少欧文斯通他本人对社会主义是包容的。
可以说《渴望生活》之中的梵高是一个充满了理想主义与平等思想的一个纯粹而善良的人,且带有一定的神经质和敏感性。作者在书本的一开始是就用了很长的一个段落去书写梵高在画廊工作,那些漫画的人来选画的时候,他们所挑选的那些绘画。在梵高眼中都是非常粗俗的绘画,而且又用非常幽默的口气说这些人总是可以从精品中挑出来品味非常低的作品。
作者从一个侧面的角度去衬托出梵高对于绘画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敏感性,在这里我再一次重复我所说的。这个梵高是作者在书中所写的梵高,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梵高没有必然性联系。
虽然这本书叫做《渴望生活》,但按真正的英翻译过来的话应该是“渴望着生活”。也就是说梵高一直渴望着一种生活。这种生活对于他而言是一种人人平等,没有痛苦的乌托邦的理想社会。
书中的人与事人生的路有很多,但是关键的只是在那么几个节点的选择。所以我只摘抄书中几个我认为对梵高拥有重要意义的节点去进行简单的论述,否则一味地将书中的内容介绍。反而失去了阅读时的乐趣,也是为了避免剧透。
梵高在瓦姆村当福音传教士的工作对他日后的思想是有很大的触动的。当地的矿工在极端贫穷与危险中生活,即使信仰上帝会给他们带来对未来的希望。但是他们的淳朴与乐观,并没有帮助他们远离苦难,上帝对于现实生活根本完全无能为力。矿工被资本家剥削而无法逃离;为了贴近工人的生活,也为了工人能够接纳他,梵高从豪华的乡间小别墅搬到贫寒的窑洞。他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去帮助当地贫苦的工人,包括将自己所有的衣服平分给那些穷苦的人,他对于社会阶级之间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只是觉得不应该有人干这么累的活,受这么苦的罪,收入还这么微薄,但是当他向资本主义家也就是向煤矿老板反应时,却被他们以各种理由搪塞,避重就轻。资本家根本没有任何想要改变这个社会的想法,于是梵高只能依靠自己尽可能地去改变当地的生活,但是上层的宗教贵族和精英们对梵高的行为却嗤之以鼻,他们认为梵高这种跟工人同吃同住一起生活的行为,反而给宗教抹了黑。从原具有神性的宗教神职人员变为了普通的“刁民”。
梵高在博里纳日,比利时煤矿区(瓦姆村)创作的早期纸上作品
梵高为什么要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书中明确指出文森特家族在荷兰是一个大家族.梵高的确出生于上游社会,同时书中也提到了提奥每个月会给梵高一百法郎的生活补助,相当于当时大学教授一个月的工资。也许他的生活并没有书中写得这么痛苦,在这一个阶段内,梵高突破了宗教的禁锢,宗教对现实生活没有任何改变。再多的说词也无法改变现实生活的苦难,要想改变生活的苦难。只有另寻他法,而不依靠宗教。
在梵高因为自己的行为而失去传教士的身份之后,他有很长一段的时间处于消极状态;因为他认为自己的到来并没有改变这个村庄的苦难,于是他甚至不愿意跟村庄里的人对视,随着时间的发展,梵高需要一个需要发泄自己的情绪情感和寻找理解的通道;于是梵高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式,是通过绘画去发泄自己的情绪。而在他绘画的早期就已经明确了为劳动者作画的信念,作者在这里塑造了一个类似先知的角色定位。在这里他很简单地描述了梵高的作画特点是一种类似原始人的质朴,这种质朴的感觉就是毕加索所说的“我很早就能画的像大师拉斐尔一样好,但是我却花了一辈子学习像儿童一样去画画。”这就是为什么抽象画家以及后现代主义者总是去绘画很笨拙的原因。
《最初的圣餐》——毕加索14岁的作品
人们长大之后总是会越来越习惯性地接受社会的意识,比如说我们现在大多数人对美术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最简单地像不像这个层面上。而不去讨论美不美,这是一种非常浅薄的对艺术的理解。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它是以生活为素材进行创作的,但是如果美术只是单纯的写实,那么就是对艺术的一种较为粗浅的看法。
梵高总是希望在自己的生活中可以表现出对他人的帮助,从而实现自己对理想社会的信念,他在巴黎甚至跟一个妓女结婚。但是他却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改变这些人的想法,他与克里斯汀之间的爱情更类似于一种怜悯,这种感情不是基于正常的男女感情,而是基于怜悯。这是一种恩赐,而不是一种相互之间的吸引。同时梵高的这种普世价值,或者说是一种拯救他人的理想主义,再一次碰到了冰冷的现实墙壁。而这件事在真实的历史中是否发生过不得而知,这种感情更像是在冰冷的现实社会中抱团取暖,与真正的爱情毫不相关。
当然这段意图拯救他人的感情,最后却被梵高发现现实社会的丑恶,贫穷与苦难会将一个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完全扭曲;从而使这个人不思进取,这也是他后来为什么要离婚的原因。
在这个巴黎的生活中,他完全成为一个社会主义者的先驱形象。他在巴黎结识了很多的艺术家,他们也都非常鄙夷学院派那种古典画法。他也认识了很多著名的画家,比如罗耶,高更.
在书籍的第5卷第11章之中,标题直接写为了“为工人的艺术”.作者在书中首先将梵高塑造为一个脱离的阶级属性的人,很多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都会受控于自己的阶级;而不同阶级会将他们塑造成这个阶级的一员,梵高下沉到社会底层,他对社会底层的民众疾苦是非常感同身受的.这也是当时大多数画家为什么会大量地表现劳动者的原因之一.梵高甚至打算在巴黎成立一个类似与社会主义合作社的画廊,但是作者显然在这里的时候有一点发觉自己写错了.所以他写到梵高为了这个合作社不断地工作,但却在最后非常突兀地说了一句”我是一个画家,还是一个社会活动家,”这个转折在我看来是本书中一个非常不自然的转折,或许是作者也觉得自己写得跑偏了,他是在写传记而不是表达个人的政治诉求.于是作者让梵高从复杂的组织运作之中直接跳出来,进入到下一个他所要面对的社会环境.
随着故事的发展梵高终于来到了他一生之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就在于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成就他艺术理想的地方.奥维小镇是一个被麦田包围着的风景优美的村庄,位于瓦兹河畔。这座小镇令梵高惊喜不已,热情迸发,在他呆在这里的短时期内创作了将近70幅画作。作者很巧妙地将梵高画作上的一些人物也带入了他在小镇之中的经历.也许为了突出梵高的与众不同,在小说之中将梵高视为小镇中的怪人.也许这是大多数人对艺术家的感受,很多人都认为艺术家就是一种怪人,当然我不否认一些伟大的艺术家的确在行为表现上像一种怪人.但是,这很显然的是以偏概全了.这也可能是作者的一种艺术表达手法.
小镇内的梵高雕像——奥维是温辛谷地一座非常典型的美丽小镇,是画家眼中的灵感之地,塞尚、文森特·梵高、卡米耶·毕沙罗、克鲁德·莫奈或夏尔-弗朗索瓦·多比尼等知名画家都曾在这里留下了天才的笔触,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文森特·梵高。
书中还特别描绘了梵高跟小镇上一个妓女之间的感情,这种感情更像是寻找一个倾诉的对象.而没有任何所谓的爱情,梵高实在太孤独了,他的艺术不被他人理解,他在社会中所碰到的所有人要么是对他的艺术不理解,要么就是对他行为方式的不理解.总的来说他就是一个艺术社会中的边缘人,他已经被边缘化了.在这里开始小说进入了一种宿命论的理论模式,很显然我们可以在书中梵高癫狂的一些话语中明显的感觉到梵高的精神已经处于一种高度紧张即将崩溃的情况.
然后在这里作者又说到梵高切耳朵的事,在梵高的一生中正式标志着他精神彻底进入崩溃状态,正常人是不会闲着没事去割自己的耳朵的.
据说梵高割了耳朵之后,给介绍医生的就是毕沙罗。
很古典英雄悲剧一样,小说已经进入了”英雄的死亡”这一个宏大命题之中,英雄在死亡之前必然会受到一种类似回光返照的伟大形象,在他伟大的塑像之上再加一层光辉.于是在梵高被他的弟弟送进疗养院之后,当然这种疗养院是一种类似精神病患者逐渐修复自己的场所.在这里梵高绘画了很多知名的作品,这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创造时期.1889年5月8日,梵高来到圣保罗疗养院,在哥哥提奥(Theodorus van Gogh)的经济支持下,开始接受泰奥菲尔·贝隆(Théophile Peyron)医生的治疗。这时候梵高通过在疗养院的治疗,仿佛已经归入了正常的生活;他已经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或者说他更加是学会了如何忍受生活并且与生活妥协,他在疗养院里见证了各种各样的稀奇古怪的人,在里头有一些精神病人的行为甚至有一些暗对社会黑暗的隐喻.
梵高,《永恒之门》(油画),1890年5月创作于圣雷米普罗旺斯的圣保罗疗养院重新创作的灵感源自一位濒死的病友
书中曾经说到过,有一个病人总是在梦里不断地说到秘密警察,“秘密警察”在西方的话语体系中代表的是极权社会对个人生活的无孔不入.使得人们害怕自己的自由思想被他人所控制,而且重点是这个病人还是一个学法律的.
有一个情节特别有隐喻的感觉,“精神病在不说话的情况下是非常正常的,一旦他们开始说话就会互相争论,从而导致痛风病发作,于是为了生存下去要保持绝对的安静.”这种说法更像是在反映社会中咱们常说的沉默的大多数人,这些人大多数都属于中产阶级,他们对于社会的批判仅限于对于现实社会的批判.但是他们批判的只是对自己有害的,一旦触及自身的利益,他们便会沉默.但是书中的这种隐喻更像是说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那些小布尔乔亚们不断叫嚣各自的利益,但是对社会实际却没有任何作用.
接下来故事进入了最终的结束篇章,梵高害怕自己的疯病再次发作.他不断地询问医生自己的疯病发作以及最后的结果.虽然他想当自己命运的主人,但是他很明显地知道,在下一次发作中.他随时可能会被控制,于是他分秒必争地活着,要抓住每一个时间去绘画.但是接下来对梵高自杀的描写却有些含糊不清,他只是在文章中说出了有一个农民看见他时,他正坐在一棵树上,而且说到梵高嘴里在不断地重复“这不可能”.然后就是一大段对这个社会以及自己人生中经历的一切人的告别,然后他就把左轮枪靠近自己的腹部,扣住扳机,倒在了田野里.
最终梵高回到旅馆之后,在提奥的怀里,离开了世界.
然后怎么样呢其实梵高死后,他的画作一直被保存在他弟弟家里,弟弟的妻子乔安娜负责保管,保留了梵高几乎所有的通信记录以及画作在,梵高死过10年开了多次画展,但是反响平平无奇.直到第7次画展,梵高才被世人所知了.但是乔安娜不断地对梵高生平进行渲染,使得人们对梵高进行了神化;也是这本书的特点之一,人们需要的悲剧英雄更被赋予了一种超越凡人的神性.这也有一定的可信度,因为梵高的画作其实到十几年后才被当时的潮流所接受,而且也可以说梵高的画作超越了同时代人十几年的绘画思想.
1890年,乔安娜抱着与提奥的儿子文森特。
另外一个对梵高走向世界奠定其美术史上独一无二地位的便是画商沃达尔,大家也是要吃饭的,没有人会超出艺术而存在.梵高也不例外,而且沃达尔这个人他有很敏锐的艺术发展趋势的嗅觉.他代理过很多新兴画家的绘画作品,然而一些绘画作品在十几年后为他赢得了巨额的资金回报.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曾经说过,一个人想要一夜暴富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烧冷灶.什么是烧冷灶呢?就是你知道他很有潜力,于是你在他最落寞的时候去帮助他.最后你得到的结果会是他如日中天时能给予你最大的帮助.他第1次见到梵高的画时,就明确地说出这幅画肯定卖30万法郎,梵高的个人能力,其实在很早以前就已经被当时一些对艺术趋势走向有敏锐把握者的发现了.
画商沃拉尔 19世纪末的传奇画商
梵高的画作被一直保存在文森特家族他侄子小文森特的手中,这些画一直被家族所持有,直到后来被荷兰政府低价全部买下.他的绘画作品被世界上各个博物馆借展,甚至有了梵高基金会以及梵高博物馆.但是对于一个死人来说,这些已经跟他没有任何关系了.活着的时候得不到的荣誉,在死后得到了又有什么用呢?
我对梵高的理解人们总是在希望通过艺术来看待生活中平凡的事物,从而得到美的享受.从远古时期的人类艺术开始,人类就通过艺术来表现自己对理想生活的想法,来表达自己的诉求.所以人们会在绘画中表现美的事物,我们可以在早期的人类绘画中以及后来甚至于黑暗中世纪的宗教绘画中,都可以感到人们对希望,理想,完美的一系列追求.但是很少有人会在自己的画面中去诉说苦难.
因为苦难永远是苦难,无论人们如何逃避他,无法改变苦难的实质.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苦难,更何况做一个超越同时代的人而言;他所要面对的苦难是更加多,因为别人无法理解他.所以人们会在绘画中,将现实世界中所碰到的苦难刻意抹除掉,但是梵高却从来没有回避苦难;他歌颂苦难,那个时代的画家总是歌颂那些平凡的劳动者,他们不再描绘那些帝王将相的作品,他们开始贴近于现实生活;而梵高则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画面中有很多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底层群众.
梵高最伟大的除了他的绘画,更伟大的是他面对苦难时的坦然.
对本书的评价欧文·斯通(Irving Stone,1903-1989),美国传记作家,生于加利福尼亚。
这篇书评的初稿我写了将近1万多字,后来删减掉了4000字,因为这本书里头有很多隐喻,而且我这写的仅仅是冰山一角.作者在梵高身上倾注了自己很多想法,他是将梵高作为一种自己理想信念的抒发,与真实的梵高有较大的出入.包括他的自杀,他的绘画,以及他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经历.但是这并没有影响这本书的艺术成就,他将梵高从历史上一个著名画家的形象中跳脱出来,以他为工具描写了一个理想主义英雄的一生.而这个理想主义英雄则代表了一种社会主义思潮,也是那个时代像人们对理想社会的渴望,但是书中因为是传记文学,所以他往往是在主人公死后发表的.所以有一部分历史资料会语焉不详,有一部分进行了捏造和艺术创作.
但是这本书却达成了作者标题中所写的渴望生活,这种渴望生活是渴望一种理想社会的生活.也是希望生活中那些阴暗的,污秽的,邪恶的 不存在.总之这本书可以不断阅读,而且常读常新,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他与梵高真实的生活有一定的出入,但是并不影响这本书在思想层面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