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伦新歌《最伟大的作品》中的艺术家为什么伟大 「周杰伦影响力为什么这么大」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周杰伦新歌《最伟大的作品》中的艺术家为什么伟大 「周杰伦影响力为什么这么大」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周杰伦新歌《最伟大的作品》中穿越回1920年的巴黎,寻找多位艺术家,他给马格利特变苹果、帮达利点烟斗、和常玉一起赏画、给莫纳变莲花以及和徐志摩一起喝下午茶。
那么《最伟大的作品》中的这几位艺术家为什么而伟大呢?
随着周杰伦的钢琴声,他寻找艺术家之旅开始了,第一位艺术家马格利特登场。
MV里的马格利特
马格利特(1898—1967年)是超现实主义的代表画家。超现实主义画派兴盛于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后的欧洲,欧洲各帝国为利益争夺,导致了上千万人的死亡,战争的残酷撕碎了人类对理性的崇拜,觉得战争就是所谓“追逐利益”的所谓理性指导下的结果。战争使人开始反思“理性”与“逻辑”的正确性,艺术家们开始倾向于探讨一种非逻辑、非理性的作品,探索人类原始的冲动和自由的释放,寻找非理性下的自我,寻求一种梦境般的光怪与现实的结合。
马格利特的《人类之子》
在歌曲中出现的这幅画面就是马格利特的《人类之子》,是马格利特的自画像。在简单又肃穆的场景中一个西装革履的人站着,但是他的脸却被苹果所遮盖——诡异。或许这个苹果就是亚当夏娃偷吃的禁果,这种罪恶一直是人类本质的嘴脸,西装革履也挡不住人类的原罪;或许这幅画只是马格利特某次做的怪诞梦境或是想象,但不管怎么样,他都用笔画出了这个世界不一定是理性,是符合逻辑的。超现实主义是就是画家们对号称理性、追求国家利益而不惜发动战争的政客的抨击。
下一位是被周杰伦点烟差点被烧掉胡子的是画家达利(1904—1989年),他也是一位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是一种肃穆的诡异,而达利的画作却是擅长将大家熟悉的东西用卓越的绘画技术变形,他的超现实带有一种丰富的景象,适合用奇特来形容而不是诡异,欣赏性也更高,有种特别的趣味。
mv中的达利
达利《记忆的永恒》,就是歌词里“融化的时钟”
接着出场的是中国画家常玉(1900—1966年),他与大家熟悉的徐悲鸿处于同一个时代,但他似乎不是很出名,大众鲜少知道他的画。他常画裸女与风景,但他的画作不被赏识,默默无闻,一贫如洗,直到死后才有人欣赏他的画作。评论家评论常玉的话是“追求自由与生命”。常玉追求突破创新中国笔法,融合自己的理念。虽然他的画作不被欣赏、穷困潦倒,但他还是一直坚持自己的艺术道路与精神,也许这也是歌词中写到的:“寂寞的枝头才能长出常玉要的花朵 ”。他确实为追求自己的艺术寂寞终生。
mv里的常玉
常玉代表作《曲腿裸女》
下一个出场的白须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莫奈(1840—1926年),莫奈是印象派画家,他绝对是印象派的宗师级人物,他的《日出印象》享誉全球。
mv里的莫纳(莫奈)
印象派画家始于19世纪60—70年代,一群年轻人不满呆板的宫廷画、过于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以及正统学派的打压,他们结合当时光影技术的发展,对绘画艺术做出了自己的思考。他们希望用绘画记录瞬息万变的世界,他们去大自然中,体验色彩在光影下的瞬息变幻,用画笔记录光影,开辟了新的画派,展现了他们的精神追求。
莫奈的《日出印象》
最后一个出场的是徐志摩(1897—1931年),“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的最后几句,多少人能够脱口而出。徐志摩从不需要借着名头去吸引人,光读他的诗你就会被吸引。
mv里的徐志摩
徐志摩是新月诗派的创始人之一,新月诗派主张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与诗的形式格律化,反对诗的散文化。中国1917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在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后,即使唐诗宋词成就再辉煌,诗歌也需要用新的形式去承载情感表达。徐志摩等新月诗人正是对诗歌的新形式进行了探索,带来了新的美学感受。
至此,除了和朗朗斗琴之外,周杰伦的寻找艺术家之旅基本结束了,他也在小本本上依次打勾。
艺术家们为什么伟大呢?他们有些功成名就并流芳百世,有些苦心孤诣却贫穷落魄,但他们之所以是艺术家,是因为他们都随心发出了对社会、对生命的思考与赞歌。
“世界的狂/音乐的王/万物臣服在我的乐章 ”也许是《最伟大的作品》这个最狂的名字下最狂的注解。“路还在闯/我还在创/指尖的旋律在渴望世代的狂/音乐的王/我想我不需要画框”也许是对一直上下求索的艺术家们的注解,也是对周杰伦自己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