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语文作业布置细则「一年级语文加减笔画」

互联网 2023-06-07 17:59:37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双减语文作业布置细则「一年级语文加减笔画」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作业设计领域一:关于课内知识的“20%部分”

依然注重常规,瞄准字、词、句、段、篇的基础知识与关键能力设计作业。建议不要增加教师额外负担,可以直接采用各地区统一采购的练习册、配套练习等,由教师在教研活动时进行协商设计,勾选部分完成,减少重复性练习带来的负担。

周末或校本作业设计,可以因循统编教科书单元统整的编撰的特色,以“单元习作”为核心,牵联“读”与“写”,综合发展能力。例如统编六年级上第三单元习作文《 让生活更美好》。习作前可以阅读冰心的《童年杂忆》节选、丰子恺的幽默短篇《口中剿匪记》节选等,拓展阅读面,培养语感。

设计“习作”时,教师可以采用“百字作文片段写”的方式,根据本篇写作的难点,设计拆分为若干片段。学生在写作课上,先分解练习,再自行组合完成全篇。基于习作的综合性,涉及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样的设计构思,能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同时也减轻习作这一语文学科“最大的作业负担”。

作业设计领域二:关于素养空间的“80%部分”

课外的80%,是更加重要的设计领域。可以按照学段目标和年龄特征,进行三阶段有序推进:

第一学段(低年级):注重阅读与亲近自然

第二学段(中年级):注重阅读与亲近艺术

第三学段(高年级):注重阅读与亲近科学

在低、中、高三个年级的设计中,低年级的“自然”主题作业使人更为纯真、和谐;中年级的“艺术”主题作业使人更为高雅、浪漫、有品味;高年级的“科学”主题作业使人趋于理性、善于实践,具有实证精神。同时,三个学段都加强了“阅读”这一关键的作业,这不是负担,而是必须的“承担”。

各年级阅读书目,可以参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不同年级的选择,也应有适配年龄的差别:

低年级的阅读,以朗朗上口诵读韵文为主,例如《诗经》、《三字经》《千字文》、唐诗宋词等。另外还可以选取与人格发展、品格形成、世界认知相关联的绘本、桥梁书进行亲子阅读;同时尽可能地鼓励学生走近自然,以手触摸世界,以脚丫丈量周围,更多感受自然的风、雪、雨、露,更多在生活中浸润感受。

中年级的阅读,强调默读文言短篇、童话故事、富含百科杂学的故事短篇。同时鼓励学生参观博物馆,观看艺术表演,参与简单的艺术加工与实践。结合活动,进行“百字片段记录”,留下实践痕迹,提升表达能力。借助“双减”后的空余时间,让学生感受艺术之美,完善健全的人格,实现身体的发育与心智的成长。

高年级的阅读,以细读并执笔批注古文经典、小说、散文、科学作品为为,还可推荐阅读一些浅显的“学术小论文”,增强理性思维培养。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动手实验,或者进行周期较长的科学观察。结合进行观察笔记、实验报告等撰写,让语文学习和科学的理性融合得更紧密。

瞄准素养空间的“80%部分”作业设计,阅读就是主旋律。作业设计中关于“阅读”的构想,也呈现阶梯式发展:

低年级:意在多读,习惯与阅读,开通“以阅读学习”的全新路径。

中年级:意在会读,通过阅读学习阅读,借助阅读,关联语文实践能力发展。

高年级:意在读好,经由阅读,形成好的效果,养成好的习惯,拥有好的阅读品位。

“双减”政策落地后,为了更好地发挥作业有效性,让学生在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环境中,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有效,形成了“点亮式”作业设计。

策略一:“爬坡式”点亮,让每一个孩子在作业中找到最好的自己

在完成作业上,没有差生,只有差异。作为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差异,尊重每一个学生,信任每一个学生,设计作业时应注重作业的层次性、灵活性,针对不同的情况设计“爬坡式”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选择作业时能“爱我所爱”、“对号入座”,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一)铺垫型作业,落实文本的语文要素

铺垫型作业设计,是为全班每一个学生设计的练习。这些基本题能有效保障学习一般的学生“吃得了”的问题,能够保证他们的作业质量,使孩子们扎实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良性循环,让他们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既感到轻松愉快,又学有所得。

(二)扩展型作业,触摸成长的最近发展区

扩展型作业,是为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学生设计的。对于学习能力强、态度认真、知识掌握较快的学生在完成铺垫型作业后,可以布置一些扩展型作业:如应用型或探究型的作业等。可以让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孩子,开阔视野,跳一跳去触摸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让孩子们更有成就感和自信心。

(三)超前型作业,成就自行探索的领跑人

超前型是指对智力较好的学生,在完成基本题并尝试了扩展题外,还可以让他们继续去做一些超前型作业,比如课后有关题目自行探究,或找出不懂的地方,为新课质疑问难做准备;也可以是阅读与教材有关的材料,为突破新教材的难点做准备。努力让他们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让他们努力成为学习的领跑人,更好地发展能力。

策略二:“生活化”点亮,让每一个孩子对作业有所期待

一种美味反复使用也会厌烦,同样道理,长期使用单一的作业形式也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因而,我们的作业设计应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   

(一)说一说,走进对话的生活作业

学习最终是要走向生活,运用于生活的。因此,在学习了一定的知识后,我们可以布置一些生活型作业,加深他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激发他强烈的探究意识。

(二)画一画,身临其境的体验作业

小学教材中有许多如诗如画的课文,为了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笔者常常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动手画一画,在课文情境的再现中加深理解,获得新知;有些时候,为了调动学生的语言系统,笔者又会让他们先画出图画,再把这些内容有声有色地表达出来。

(三)演一演,再现生活的情境作业

小学生的行为方式受情绪影响很大,他们对感兴趣的事情干得起劲,反之则消极对待。因此,我们在作业设计时要尽量放进一些“佐料”,使作业形式灵活多样,以增加他们作业的内驱力。笔者有时候,就通过演一演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

策略三:“培植式”点亮,让每一个孩子在作业中“增量”提升

学生完成作业也是一种学习活动,而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更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这样学生对知识、技能和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为此,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提升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的“增值”性作业,以不断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

(一)增设“归纳——对比”型作业,推进作业的有效性 

“归纳——对比”型作业是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自主构建知识网络、知识体系的一种形式。课堂上的知识由于内容的板块关系有时会有一些零散,需要“一根绳”将他们的串联起来,串成一串珍珠。因而归纳、对比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有时会对同一单元或相关类型的课文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异同点的对比,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前后勾连、互相渗透、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二)开设“开放——跨界”型作业,促进团队合作精神 

生活是学习语文的大课堂,生活处处皆语文。如何让学生在这个大课堂学得扎实高效,语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关注作业形式的多样性,要侧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指导性。

在这样一个开放的、跨界的作业实施过程中,孩子们既锻炼了能力,充分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真正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而孩子们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到提升。

(三)支持“自主——素质”型作业,增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

对于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来说,有两样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是懂得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二是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新的创造。因此,我们教师还要有计划地布置一些“长作业”,比如小课题、作纪念册、调查报告等“自主——素质”型相结合的综合性作业,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当然,像这样的“自主——素养”型的作业,学生完成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针对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差异,除了给予一些“小拐棍”“小扶手”外,还要给他们留足空间,并给予充分地信任,让他们自己跳起来摘到桃子,以此达成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满足感,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科综合能力。

一、不超标

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实施教学并评估教学效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

而课程标准的要求又直接反映在教材中。因此,严格按照教材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实施教学并评估教学效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学如此,作业也不例外。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设计作业,杜绝“揠苗助长”,是“减负增效”的基本要求、保底要求。

二、分类别

分类别,即作业设计方式、作业内容和作业形式等,都分类处理。

(一)设计方式,分为“拿来”作业、“改造”作业和“原创”作业

不管怎样设计,都应该以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为基本原材料,对其进行加工、改造、拓展。这样既简便易行,又不至于超标拔高。

1.“拿来”作业

就是将教材中的练习题、《教师教学用书》中的练习题以及正规出版物中的练习题,直接拿来让学生做。例如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便可直接拿来当作业。如,四下第七单元“仿照下面的句子,选一种情况写一组连续的动作”等。此类练习,课堂中练习了,课后还可以补充情境加以巩固。

2.“改造”作业

同样,将上述材料中的练习加以改造,变成适合学生的作业,尤其是课文后面的练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后练习一般以口头表达的形式嵌入其中,部分重点训练的题目,不妨再以书面作业的形式巩固之。如,《父爱之舟》课后练习:“课文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内容说说你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只“说说”自己的理解,在课后作业便可“写写”自己的理解,等等。

3.“原创”作业

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实际独立设计的作业。

(二)作业内容,分为基础性作业、个性化作业

国家“双减”意见明确要求,要“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告诉我们“基础性作业”是“规定动作”,必须设计、布置和完成;而“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是“自选动作”,“教有余力”者去设计,“学有余力”者去选择,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那么,什么是“基础性作业”呢?简而言之,教材中编排的“文后练习”和“单元训练”。一是口头作业。如,朗读、背诵(有些课文或片段)、复述(有些课文要复述),对课后问题的回答(说一说、讲一讲)等等,这些口头作业,主要是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在课内完成。二是笔头作业。如,每课“会写的字”的书写和组词造句等等(总体达到会认、会意、会写、会用)、课后练习中“写一写”“填空”“小练笔”、口语交际中的动笔练习(如,四上第一次口语交际《保护环境小建议十条》,六上第一次口语交际“首先要写好演讲稿”)、写话/习作(含应用文和综合性学习中的写作练习、日记)、各语文园地中的练习(如,“书写提示”中的书写、“字/词句段运用”中的练习),等等。这些笔头作业(包括适当增加的)既可以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在课后完成。三是整本书阅读作业。即“和大人一起读”和“快乐读书吧”中“你读过吗”的书。这些作业必须课课都有,人人须做且做得正确。

什么是“个性化作业”?既然是“个性化作业”,必然带有“分层、弹性”的性质,对于老师——不一定人人都设计(可以由教研组提供);对于学生——不一定人人都做,所谓“鼓励”。教材中的“选做”就属于此类作业。如,四上《西门豹治邺》课后“选做”:“试着根据‘阅读链接’中的剧本开头改编课文,并演一演这个故事。”这显然不是人人都要完成的。

(三)作业形式,分为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和电子作业

如前文所述,口头作业,如朗读、复述、背诵、回答问题、口语交际(特别是讲笑话、说新闻、即兴发言、演讲、好书推荐)等等,一般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是教与学互动的基本内容。当然,也有专门的口头作业,例如,预习作业中的朗读课文,家庭作业中的(向家长)背诵、复述、访谈(搜集资料),等等。书面作业,如生字词抄写、组词造句、阅读练习题、日记/周记、阅读批注(读书笔记)、手抄报等等。如果有条件,可以组建“班级学习微信群”,将朗读、日记等上传到班级学习微信群里展示;还有一些个性化的作业,可以给老师发电子邮件。

三、少而精

“减轻学生作业负担”,首先是从量上减下来,让学生从“作业堆”里解放出来,做做家务、看看风景、锻炼锻炼身体、好好睡觉。留下来的适量作业,必须高品质,即“少而精”,才能确保“减负不减质”。

(一)“少”是量上要求,要“按‘时’设计”“因‘能’而异”

1.按“时”设计

“双减”文件再次明确,“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这个时间是硬指标,布置书面作业要按照这个时间规定倒推着定量定难度。例如,如果当天只有语文和数学两个学科要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就对半分——语数各30分钟。那么,老师就要思考学生30分钟能完成多少作业、完成哪些作业,并就此设计和布置作业。再看三至六年级的学生一分钟大概能写多少个字,以此来确定你设计的作业——阅读的时间、思考的时间和书写的时间,合起来不要超过半小时。另外,书面作业当然不只是“抄抄写写”,还有阅读、思考、查阅资料等等。如此精确计算时间并布置家庭书面作业,才是落实文件精神。

2.因“能”而异

作业布置要根据学生的能力、要适合学生的能力,才能助长学生的能力。老师布置的作业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不要学生“跳三跳”“跳五跳”还摘不到“果子”。

因“能”而异地布置作业,其可行性,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观念更新。即确立所有学生都是“最优秀的”也是“待进步的”的观念。所谓“最优秀的”,是因为完成了力所能及的作业;所谓“待进步的”,是因为学无止境,都得向前进。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放弃”不适合自己的作业;老师才有必要布置个性化作业。二是精心设计。老师精心设计出“基础性 个性化”的作业供学生选择。“基础性”作业天天有、人人做,就像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定营养;“个性化”作业常常有、个别做,就像“啃骨头”。你完成了基础性作业,若有时间、有兴趣、有精力,不妨挑战一下“啃啃硬骨头”;若没时间、没兴趣、没精力,绝不勉强。

(二)“精”是质上要求,要用处更大一些的

从一个人的成长来看,喜欢阅读、乐于动笔、正确而流利地书写,显然是大有用处的——不管是在校学习还是在职工作。这些作业,同时也是思维含量更高一些的、综合性更强一些的。

1.整本书阅读作业

整本书阅读,到三年级就要阅读与动笔结合。例如,三年级边阅读边摘抄(注意“摘抄”不是简单地抄抄写写,而是或分类摘抄,或摘抄并写感受,还要注明出处);四年级及以上边阅读边批注(注意“批注”不是随便圈圈写写,而是分“角度”地批注,或“写得好的地方”,或“有疑问的地方”,或“有启发的地方”,等等);五、六年级还要每学期写一两篇读后感。

2.练笔作业

三年级学习记“日记”、四年级学习记“观察日记”,那么“日记”“观察日记”可以天天有。“记”什么?记所见、记所闻、记所读、记所想、记所疑、记所摘抄、记所笔记。日记内容可长可短、可详可略、可文字可图文结合。记日记,关键是养成勤练笔的好习惯。

3.练字作业

正确而流利地书写,是学生最重要的“功夫”(没有之一),因为所有纸笔考试的成绩都必须通过留存在答题卡上的文字符号来评判。如果学生的字迹潦草、错字率高、书写速度慢,所有“素养”都可能化为泡影。正确流利地书写,一靠规范的执笔、坐姿;二靠正确理解汉字“音义构形”的特点,尤其是难写易错易混字;三靠课课练习,天天坚持。

四、亲力为

学生的作业,老师必须亲力亲为,即亲自设计、亲自做过、亲自批阅。

不管是口头作业还是书面作业,老师必须先做过且做得正确,质量才不会低,效果才不会差。笔者还在师范学校念书的时候,就听宁志芳老师介绍她的备课经验——“对着镜子朗读课文数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后来又听于永正老师介绍他的备课经验——“课后的生字,要读一遍、写一遍、查一遍(字典)”。朗读、生字词都如此,其他自不必说。

(一)前后贯通,达成教学评一致性

“逆向教学设计”以终为始,将评价任务前置,“以最终的输出倒推输入内容和输入方法”,然后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受此启发,将基于教学目标设计的作业前置,就是明确地告诉学生“我们要到哪里去”,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得知他们“到了哪里”,以学生“在哪里”作为我们教学的起点,使教、学、评达成一致,让学习真实发生。作业前置让教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教学设计的合理化、层次化、个性化提供了依据,使作业设计从“课后强化”走向“课堂优化”,生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生态。

(二)统分结合,关注学生差异性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学生的智力发展有其独特性,个体在学习方式与方法上存在差异。教师应该从关注个体差异的维度,明确作业梯度,丰富作业类型,对作业进行层级设计,给予学生在作业量、作业难度、作业方式等方面的选择权。需要注意的是,分层作业摒弃的是尺度和模式的统一,而不是知识的统一。为了确保教育的公平,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基于一定的设计目标,指向统一的具体知识内容,为学生提供同样的课程知识与教学资源,使不同水平、不同能力、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

(三)师生共建,凸显学生自主性

在传统教学中,布置作业的主体通常是教师,而作业的主体——学生始终是被动接受的“他者”。让教师为每位学生量身设计作业是不现实的,还是学生自己最清楚自身的弱项和兴趣点在哪里。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是优化作业设计的有效路径。想要真正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就要改变教师设计作业的单向度思维,真正落实教育教学中的“学生立场”,吸纳学生共同参与。自主布置作业让学生有了“主人翁”意识,我的作业我做主,真正让“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并在自我规划中达成“学会学习”。

(四)智趣共生,激活学生内驱力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很多知识还处于未知状态,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作业设计时增强趣味性,让学生始终带着愉悦的心情和探索的动力去完成作业,能很好地提升学生作业的效能。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我们在设计语文作业时要注重形式上的多样化,将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

(五)内外联动,实现作业的简而丰

语文教学是我们的母语教育,语文与生活同在,它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与关注针对性的日作业不同,项目式作业周期长,链接生活,内容丰富,立足真实情境,以项目任务为驱动,更具探究性和体验性,达成了作业形式的整合与精简,作业内容的丰富与高效,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以上几种作业类型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相互融合,共同存在。一种作业类型再好,如果单一使用,依然会陷入机械重复的窠臼,引发学生的厌烦和抗拒。只有根据学生需求和教学实际对小学语文作业进行多维设计,才会让学生持续感受到作业的吸引力,提升学生完成作业的内驱力和效能感,从而真正实现语文作业的育人价值。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