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越剧团黄一栋「宁波市话剧团演员」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鄞州越剧团黄一栋「宁波市话剧团演员」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建国初期的鄞县业余剧团及其演出活动
【鄞县戏剧演出概述(建国后)】新中国成立初,为配合当时各项中心工作宣传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鄞县县内普遍建立农村业余剧团(简称农村剧团)和集镇业余剧团(时称文工团)。业余剧团均由当地业余文艺爱好者组成,经费自筹为主。
1949年,鄞县县级机关及小教(小学教师)训练班分别演出歌剧《赤叶河》和话剧《思想问题》。密岩、樟村的业余剧团,演出老解放区传入的《白毛女》,各地相继仿效。
群众性戏剧创作活动亦应运而生。各地业余剧团自编的《渔夫恨》、《血染大皎》、《光复汉城》等剧本数以百计。多以忆苦思甜为主题,群众称之为“翻身戏”。
1953年,推荐10名文艺骨干参加省群众艺术学校学习。回来后,在全县巡回示范演出推广《货担下乡》等现代小戏。尔后,大型现代戏和传统剧《田螺姑娘》、《两兄弟》、《亮眼哥》、《半把剪刀》等先后登上舞台。
1958年,各大公社一度普遍建立半脱产文工团。
1966年,“文革”骤起,百戏俱废,唯“样板戏”一花独放。
1970年9月,鄞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简称文宣队)成立。农村文宣队普遍建立,以排演京剧样板戏为主。
1978年,县文宣队改组为“鄞县越剧团”,群众业余文宣队发展为厂团合一亦工亦艺的业余剧团。
1979年至1985年,全县23个厂团合一的业余剧团,共演出大型传统戏68本,大型现代戏12本,传统折子戏14出。为鄞县戏剧活动鼎盛时期。
1985年,参加浙江省第二届戏剧节,县越剧团演出现代越剧《母子奇遇》和姜山甬剧团演出的张中强创作的甬剧小戏《哭笑不得》,共获l 4项奖。
1988年,县文化馆干部刘德良编四幕电视剧《代理检察长》,在中央、各省市电视台播出,获全国检察系统及省、市创作奖。陈国钧等人合作的《红玫瑰、白玫瑰》获省级奖。
八十年代后期歌舞兴起,戏剧在内容、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面临新的探索和创新。
鄞县姜山区天然乡董南村明星剧团
【鄞县首次农村剧团大会演】建国后,农村剧团迅速发展。1951年2月在姜山镇陈家祠堂举行全县第一次农村剧团大会演。每区推荐一、二个剧团参加演出,演员及代表共700多人。演期五天,评比结果:横溪区栎斜剧团演出的自编小戏《汉城光复》、樟水区崔岙剧团演出的大型现代戏《王秀鸾》获演出奖,并推荐蜜岩剧团的《嫁衣恨》参加宁波专区农村剧团大会演,获一等奖。通过会演,是年农村剧团发展到260个,以后每年一次的农村文艺会演相沿成习。
鄞县横溪区云龙三村剧团
【编写真人真事剧本】宁波青年文工团由周大风率领,配合土改,在宝幢镇搜集恶霸地主叶仁钊迫害农民许连根、破坏土改的真人真事,创作十三幕越剧《许连根》。1950年12月11日在鄞县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演出,反响强烈。此后,樟村朱汤剧团根据李敏烈士事迹,编写《浙东刘胡兰》。鄞江剧团自编《血染鄞江》。一时,《穷人恨》、《沦陷恨》、《新嫁衣恨》、《太平桥的怒吼》等以真人真事为题材的新戏纷纷上台,往往台上演戏,台下流泪。
鄞县望春区月塘一村业余剧团
【全县物资交流大会演剧活动】农历十月初十为鄞江桥它山庙传统庙会。1952年,全县物资交流大会,假此举行,会期三天。县文化馆借机开展戏剧曲艺、展览、图书、广播等文艺宣传活动。参加戏剧演出的有鄞江、首建、殷隘,陈家团、高桥、前虞tai(土耷)、洞桥、下应、邱隘等18个农村剧团。在它山庙、光溪,下朱家等三个广场搭台。上午街头宣传,下午、晚上各剧团轮流演戏。演出剧目有大型现代戏《小二黑结婚》、《白毛女》、《红霞》、《桥头烽火》、《害人一guàn道》及传统戏《梁祝》、《大闹天宫》等,观众近十万人次。
鄞县殷隘农村剧团
鄞县邱隘剧团
【推荐文艺骨干进省群众文艺学校学习】1953年5月,省群众文艺学校举办农村文艺骨干学习班,为期三个月。首期招收宁波专区的文艺骨干,本县推荐参加的10名学员为:首建乡农村剧团的张中强(编导)、张元堂(演员)、陈伏英(演员)、张宏海(乐手),姜山镇东升农村剧团陈爱梅(演员),姜山镇陈家团农村剧团潘积翠(演员),天童乡农村剧团王敏忠、陈祥德(演员),东吴乡农村剧团张祥友(演员),邱隘乡农村剧团邱根莲(演员)。
学习期间,张中强创作了以反映农民卖粮的爱国热忱为内容的小戏《货担下乡》,作为学习成果,向全省文化干部汇报演出,并由省人民出版社出版;《浙江文艺》、《当代日报》、《宁波大众》等报刊先后转载。
1954年春,县文化馆组织以归来的学员为主的文艺演出队,排演现代小戏《货担下乡》、小调剧《卖花线》、传统小戏《小姑贤》、越剧现代小戏《美满姻缘》等,分赴姜山、邱隘、望春等区巡回辅导演出。省艺校苏禾老师随队指导。
鄞县姜山区天然乡沈东村星星业余剧团
鄞县天童区涵玉乡石山弄(衖)第四村狮吼剧团
【挖掘整理宁波滩簧传统剧目】1955年,县文化馆组织民间滩簧班作传统剧目内部汇报演出。参演的旧滩簧班有龙观乡后隆、白岳乡鲍家,下应乡柴家、西林乡西楼村等。演出经过整理改编的《庵堂相会》等甬剧小戏,参加1956年农村剧团会演。东吴剧团演出的《双磨豆腐》,下应剧团演出的《卖草囤》、《秋香送茶》、鹤山剧团演出的《扒垃圾》、横溪剧团演出的《卖青炭》,受到奖励。《双磨豆腐》、《卖青炭》还参加1957年春节县文艺演出队巡回演出。
鄞县横溪区横溪剧团
【现代大戏演出活动】1962年县召开农村剧团会议,部署解决农村演出的混乱现象,提出农村剧团应以演现代戏为主。会议期间,现场观摩推广甲村公社石桥剧团演出大型甬剧《借妻》。尔后,农村剧团(俱乐部)的戏剧活动重趋活跃。在1963—1965年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鄞江、姜山、栎社、邱隘、五乡等几十个农村剧团,先后演出《血泪荡》、《箭杆河边》、《红灯记》、《红珊瑚》、《芦荡火种》、《王鲲》、《三世仇》、《夺印》、《杨立贝》、《亮眼哥》、《姜喜喜》等具有教育意义的大型现代戏,在剧本表演、化妆、道具等方面具有明显提高。
鄞县古林区布政五村工农剧团
鄞县塘碶乡二村浣锦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