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度的艺术「古印度艺术概述」

互联网 2023-06-07 16:08:07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古代印度的艺术「古印度艺术概述」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印度同中国、埃及和两河流域一样同为世界上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印度古代艺术主要源于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这里仅就印度早期文明和古代佛教艺术加以介绍。

印度

一、印度早期文明

印度文明最早繁荣在印度河两岸。1922年,印度河流域发掘出莫恒卓达罗和哈拉帕两大古代城市和村镇文明遗址,被称作印度河文明,时间大约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750年。这是白种民族雅利安人到来之前由当地土著居民达罗毗茶人创造的文明,又被称作哈拉帕文化。它是一种典型的青铜文化,留下来许多青铜制的刀、镰、锄、匕首以及小雕像、印章、陶器等物。其中较有名的是“瘤牛”、“男舞者”、“雄牛”等小雕像。

瘤牛是在莫恒卓达罗遗址发现的赤陶小雕像,高7.4厘米,是一只脖颈上长着瘤子、四肢短小的牛,这种长有瘤子的牛被古代达罗毗茶人作为神牛而加以崇拜。雕像的雕刻手法显得古朴而稚拙。

大约在公元前1700多年,雅利安人从中亚进入印度,中断了哈拉帕文明。随着雅利安人的东迁,古代印度文明的中心逐渐转移到恒河流域,史称恒河文化,亦称吠陀时代文化,时间大约是公元前1700年至公元前600年,这一千多年时间在美术史上是一大段空白。不过这段时间在宗教上却十分重要,百代印度的二大示教均产生于此时。这些宗教主要有婆罗门教、耆那教和佛教。

婆罗门教约形成于公元前7世纪,后发展演变为印度教,以吠陀(印度古代的宗教文献)

为圣典。奉行种姓制度,把人分为四个等级:一等婆罗门(祭司),二等刹帝利(武士),三等吠舍(平民),四等首陀罗(奴隶)。

耆那教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兴起,它代表了刹帝利反对婆罗门教的思潮。创始人筏驮摩那,号称“耆那”(胜利者)。

佛教对印度早期的文化艺术影响最大,它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释迦族净饭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他29岁出家苦修,35岁在菩提树下悟道,以后传教45年,80岁人灭,被尊称为“释迦牟尼”(释迦族的圣人)、佛陀(觉者)。后来佛教曾作为印度国教,并传入中国,在日本和东南亚诸国也广泛传播。公元8世纪以后印度教兴起,佛教在印度逐渐衰落。

二、印度古代佛教艺术

佛教自公元前6世纪在印度产生后,发展到公元前3世纪上半叶孔雀王朝(公元前324年~公元前185年)第三代雄主阿育主时代,佛教成为了国教,得到迅速发展,在美术史上留下了第一批有影响的佛教艺术遗址。

阿育王四狮柱头

这是阿育王(公元前273年~公元前232年)时代作为佛教标志的独立圆形石柱,保留至今共14座,这座四狮石柱保留最完整。这种石柱分柱头和柱身两部分,柱头上端雕刻着四只背对背蹲踞着的半身雄狮,它们站立在刻有象、马、牛、虎的饰带盘上,盘下是吊钟状的莲花,同波斯的牛形柱头有些相似之处。整个柱头用灰色岩石雕刻而成,打磨得十分光润,高约2.08米。从石狮和柱头的造型可以看到波斯艺术的影响,显得十精美细腻。这件雄狮柱头图案已成为印度的国徽。

公元前185年巽伽王朝(公元前185年~公元73年)取代孔雀王朝统治了恒河流域。巽伽王朝留下来的主要佛教艺术遗迹是马尔瓦帮的桑奇大塔。

桑奇大塔

桑奇(Sanchi)大塔又称作“牵堵坡一号”。牵堵坡(Stupa),意为“佛塔”,是收纳佛

陀遗骨遗发的建筑。桑奇大塔为一个高12.8米,直径32米的半球形建筑,用砖砌成,底部有石基、石坛和围栏,东南西北四方各有一座雕刻精美的石门,石门、石栏上雕刻有以佛传故事和本生故事为主要内容的浮雕。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东门上的浮雕,丰收女神身材丰满,动态夸张,体现了古代印度人的审美情趣。桑奇大塔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2世纪扩建了基坛和围栏,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后1世纪增建了南北东西四座砂石塔门。

公元前326年马其顿的亚历山大率军侵入印度,使印度西北部受到希腊文明的影响,这儿也成为希腊人的统治区,这就是历史上的大夏国(公元前3世纪~公元1世纪),公元1世纪大月氏人建立的贵霜王朝(公元]世纪~5世纪)取代了大夏。贵霜王崇信佛教,在国内广修佛寺。这儿既接受了希腊的文化艺术,又发展和信仰佛教,所以在这里形成了一种东西合璧的文化艺术。贵霜王朝第三代王迦腻色迦统治时期(公元78~102年),国力最盛,首都在今天的巴基斯坦白沙瓦一带。贵霜帝国当时成为同西边的罗马、中亚的安息和东边的东汉并驾齐驱的四大帝国之一。

迦腻色迦王大力倡导佛教,不惜重金在各地建立雄伟壮丽的佛塔和佛寺。他还召开佛教第四次大会,避选高僧,阐释教义。他也极力倡导艺术,这时以键陀罗地区为中心,发展了希腊式的东西合璧的佛教艺术,这就是键陀罗艺术。

键陀罗艺术

键陀罗艺术是公元1世纪在古印度的键陀罗地区(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一带)盛行的一种以希腊雕刻手法雕刻佛教人物形象的艺术。在这种艺术出现之前,印度人从不用人形表现佛,他们常常以“双树和空座”代表佛,以“法轮”代表说法,以“牵堵坡”或“圣骨坟”代表人涅槃。而在键陀罗地区人们首先打破了这一禁忌,将佛教中的佛陀本像用雕像表现出来,同时还塑造了诸菩萨、力士、金刚的形象,这些形象都带有明显的希腊风格。这就是键陀罗雕刻,或称键陀罗艺术。它发展到公元6世纪初叶,毁于白匈奴人之手。

最初的键陀罗佛立像完全采用希腊雕像的表现手法,重心落在一条腿上,另一条腿放松。面容也与希腊神祇相似,椭圆形的脸庞、深眼窝、直鼻子、薄嘴唇、波浪形的卷发,身披希腊式衣褶厚重的长袍,表情静穆,沉思而内省。背后的光盘平整无装饰。这种佛陀形象以后逐步同印度本土艺术结合,演变为螺发、厚唇,身着透明袈裟的形象。键陀罗雕刻不断外传,影响巨大。我国汉唐的佛像也受到其影响,现在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高78厘米的“佛陀坐像”(图1-5),拉合尔博物馆藏的“苦修释迦牟尼像”(高83.8厘米)都是犍陀罗雕刻的代表作品。

贵霜王朝时代。除北方的键陀罗艺术外,印度中部的马土腊和南部的阿马拉瓦提都出现了本地的雕刻艺术。它们比键陀罗更少受希腊艺术的影响,更具有印度本土的民族风格。尤其是马土腊地区的雕刻艺术相当著名。马土腊地处中印度和北印度的交界处,自古以来是商业、宗教和艺术名城,也是东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汇的地约作于公元2世纪的红砂石雕刻“带鹦鹉的药叉女”(药叉又是印度女精灵的称谓)是马土腊雕刻的代表作品。药叉女有一张充满娇媚笑容的圆脸,他歪着头正聆听站在肩上的鹦鹉说话。她有丰满的胸部和双腿,细细的腰,活泼放纵的姿态,完全不同于我们前面看过肉感,偏爱裸体的审美标准,这种标准以后成为印度民族的审美传统。在我们看来,过分的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形象。这件作品夸张了女性特征和女性的魅力,反映了印度民族崇尚的夸张女性媚态或肉体总给人一种不够严肃规范的感觉。但在印度人看来,这却是值得骄傲和应当颂扬的东西。可见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和审美心理是有很大差别的。

公元320年,印度的笈多王朝崛起,建立起统一的强大帝国,这就是著名的笈多时代,它也是印度艺术全面繁荣的黄金时代。笈多王朝诸王奖掖文艺,促进梵语文学兴盛、音乐美术流行,尽管笈多诸王信奉印度教,但他们对异教采取宽容政策。佛教艺术这时臻于鼎盛。

笈多时代初期,马土腊和阿马拉瓦提也出现了佛像雕刻,不过这些佛像雕刻比键陀罗雕刻更具有印度本土特色,创造出印度民族理想化的佛陀样式。下面介绍一件有代表性的

佛陀立像。

马土腊佛陀立像

这是一尊高217厘米的红砂石像,作于公元5世纪,它同几个世纪以前的键陀罗艺术初期的佛像已有不少区别。佛陀虽仍有一张椭圆形的脸,但已没有深眼窝、薄嘴唇。他眼帘低垂,细长眉挑起,直鼻下是丰满宽厚的嘴唇,嘴角浮现出一丝笑意。头顶上没有了波浪式的卷发,而是整齐的一个个螺发,身上披着出水湿衣似的半透明的袈裟,衣褶从双肩上垂下,呈U字型流布全身,头发的光盘上刻满了各种精致华丽的装饰花纹。造像圆润流畅的线条,冥想内省的表情同精细繁复的装饰形成鲜明的对比。整座雕像透露出一种庄重隽永的气质,成为印度佛教美术最富有代表性的雕刻作品。

阿旃陀石窟

笈多王朝壁画和雕刻的集中代表当数阿旃陀石窟,下面就阿旃陀石窟作一介绍。阿旃陀石窟位于孟买市东北约300公里处的温迪亚山脉中,它是印度佛教美术的精华,也是世界上著名的佛教石窟。就像我们中国的敦煌石窟一样,它并非某一个朝代所建,而是开凿于公元前2世纪的孔雀王朝时代,至笈多王朝时代达到鼎盛时期,到公元7世纪后终止。阿旃陀石窟包括佛殿(梵语称支提)和寺庙(梵语叫毗诃罗)等建筑形制,共凿有29个窟。它不仅以建筑和雕刻闻名于世,它的壁画更是印度古代绘画的杰出代表,其中尤以笈多时代的壁画最为著名。这些石窟壁画内容除佛传故事和本生故事以外还包括佛陀像、菩萨像、供养人行列、散花飞天等等,其中不乏精采之作。从这些壁画中也能看到宫廷生活情景,如舞蹈、狩猎、畜牧等世俗场面以及丰富多样的装饰图案,阿旃陀石窟壁画显示了印度古代艺匠巧夺天工的技艺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入微的观察。

阿旃陀石窟雕刻最著名的是第19窟和第26窟,如第19窟的“蛇王和蛇后”雕刻,第26窟的“涅槃”雕刻。绘画最杰出的是第1、第2、第16、第17等窟。如第1窟“手持莲花的菩萨”,第17窟壁画“供养人”等。这些壁画随朝代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同时,它对我国西北地区的石窟艺术有相当的影响,敦煌莫高窟便是其中之一。阿旃陀石窟是印度佛教艺术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