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梦想中的生活 是用艺术装点幸福味道的甜点

互联网 2023-06-07 11:49:29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人物」梦想中的生活 是用艺术装点幸福味道的甜点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1.Dreamy Taste

甜点,在我们仅仅将其视为饮食的一种,停留于味觉的享受时,已经有人将其当做对艺术和生活的追求,在甜点中融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融入对生活丰富的感悟。

饮食,到极致时也需要有艺术家般的创造性。被誉为甜点界的毕加索,甜品中的爱马仕的Pierre Herme,24岁时担任法国奢华美食名店FAUCHON的主厨。38岁时,在日本东京开设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首家品牌店,此后他的人生就是大写的“开挂”人生。

他像一个甜点实验家,在自己的甜点中融入很多自我风格,赋予了Macaron马卡龙缤纷的色彩与丰富的口味,使原本无名的小圆饼大放异彩。这个法国甜点界的鬼才做甜点不按常理出牌,他用丰富的口感、绚丽的色彩和静止奢华的造型,让他的甜品有了与众不同的个性。

我们要讲述的也是这样一个不按牌理出牌的体育界出身,有着与众不同个性的甜点师——汪诚羽。

2.父母的爱,让我们与父母和解

汪诚羽自小就加入省乒乓球队,接受训练,打比赛,获得的奖章装满一个小箱子,各种奖牌金闪闪的直晃眼睛。

各种蛋糕坯子、慕斯模具整齐有序的挂在工作室墙壁上,中间很大的工作台面上空无一物。也只有做甜品时工具才会被搬出来,平时这里都是这样干净清爽一览无余的样子。

她是个不太爱多说话、笑容腼腆的姑娘,可谈起球场、比赛和甜点创作时眼睛里就会闪出亮光来,好似生活里只有这两件事情能激起她谈兴,生活其它对她而言都是“什么都行”的佛性随缘。

选择乒乓球是年纪尚小时的被动选择,却成为整个年少和青春时期最美好的记忆。谈及当初的偶然选择,如今想来竟有一种梦幻般的色彩。一个暑假的兴趣班,一位伯乐般的教练,一句你有天赋的话语,却引导着少年和青春时期在训练场里挥汗如雨,在赛场上竞夺荣誉。

离开家,加入省队,艰苦训练;离开父母,与队员为伴,视教练队友为家人。这些经历丰满人生的同时,也塑造了她的性格——耐心、专注、坚持。

因为自小离家,队友都是比她年龄大些的人,所以她性格沉默内敛,又是极为有自己主见的人。体育特长生的身份,大学时被保送贵州师范大学,就在那时萌生了做一个甜点师的梦,这个梦对于她来说,来的有些晚,却又是恰好的年纪。

就像她所说的那样:“我的人格成熟来的较晚,比其他人懂事晚些。别的孩子叛逆期是青春期,而我的青春期却是大学毕业后。”

这一点是因为她真正的接触父母是在大学毕业后,整个年少和青春期都是在训练队里度过,在训练场和赛场度过,与父母接触的时间有限。而一个人真正的理解父母才是成熟的开始吧!因为不理解有了分歧,才有叛逆之说。

父母都是极为健谈的人,汪诚羽自小反而是个沉默内敛,不愿意去表达自己的孩子。她笑着说:“可能是正正得负,所以性格与父母背道而驰。”

这种沉默不愿表达,却直接去做事的性格是怎样的形成的?

从言语里能够听出:父母对于她从小受过的苦异常心疼,所以如今反而是小心翼翼的纵容和娇宠。她想要什么,父母总是尽可能的去帮她达成。比如为了她开店的事情,妈妈辞去工作,来给她帮忙,将家里出租的店铺收回,为她装修成甜品店铺。

这样的情形,也让她越加的不敢清晰表达自己的意愿,害怕父母为自己做的太多,而她只想顺其自然的过渡,不想一蹴而就,怕自己沉淀不够做不到父母期待的那样,也不想让自己的生活变成另外一种为了利益而劳累奔波的样子。

这样的状态下,反而与父母的交流越加少,矛盾愈加大。大概这其中最好的情形是:没有持宠而娇,能够清晰的知道自己该如何去一步步达成自己的梦想。

她对生活的理解,父母对生活的理解,像他们彼此背道而驰的性格一样。冲突里总有一方放下心里的芥蒂,选择接受。不理解时也选择倾尽全力支持,这是父母表达爱的一种方式。

言及什么时候与父母和解,她觉得是近期才达成的现在这种和平相处的状态,而相互理解,怕是暂时还做不到。比起之前都是彼此冲突,甚至有段时间,长期与父母冷战,以她沉默的冷暴力方式与父母对峙的状态,如今这样已经算是比较好的状态。

3.风从哪里来,我就去往哪里

对于做甜点怎样突然成为一个爱好?这个反复被问及的事情,她总是说:其实内心真的没有太大的波折去为选择挣扎,选择的过程顺其自然。突然对除了乒乓球之外的事情感兴趣,顺其自然的去学习,去专研,而后越深入越喜欢,仅此而已。

大多数时候我们无意识的被生活这条河流裹挟着向前,被时代裹挟着向前,有时候我们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当初去做了一个这样的选择。回头望,一切都水到渠成,人生其实没有所想象的那么复杂。

命运在这里显得如此微妙,没有向左向右的选择题,只是一直向前罢了!遇到了,就去做了,一直坚持下去,自然而然有了结果,就像一粒随风飞走的种子,它也不知道风会带着自己去往哪里,只是风停时,落地扎根,春天的一场雨后便发芽,长大直到开花结果。

汪诚羽说:“比赛是为了荣誉,而甜点会让人感到喜悦。”做的人和吃的人都会开心,就像此时,我们看到精致的甜品,自然而然感到内心的喜悦,而让味蕾跳舞的甜点更是会放大这种感觉。

父母支持她学习甜点,并愿意为此付出时间和金钱等物质方面的需求,可涉及到店铺经营,父母的理念却与她发生直接碰撞。

父母认为一个店铺的经营是以客流量和盈利额来计量,甜点也更应该符合客户的要求,而她却是一个不肯奉承客户的人,如果客户的意愿仅仅是好看和便宜,那么她做这件事的意义在哪里?

父母说:这家店,就是为她的梦想而来。

盈利状况,完全是看她自己的心情,甚至开发新的点心,也是看心情的状态。今天品尝到好的东西、有什么新的启发,兴之所至,就会独自去工作室里专研,有时连续在工作台前站立8个小时沉迷甜品的世界,都不会觉得疲倦。

她愿意选择最好的原材料、最健康的食材来做每一款甜点,可价格却在普罗大众的接受范围之外,可她沉淀下来的客户却都是忠实的粉丝,买过一次后能够记住味道,对食物质感有更多要求的人,糖分掌控、材料的选择都要是最佳的状态。

她愿意沉下心去做让自己的味蕾有惊喜,客户也喜欢的食物,却不愿意为了营业额的问题让自己陷入疲于奔命的状态。也许学成归来是可以去星级酒店、知名甜品店做甜点师,可她却想用更多的时间探索甜品世界的秘密,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开发更多独特口味的甜品。

这样的生活是我们大多数人梦想中的生活状态:做一件喜欢的事情,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小店,赚的钱足够花销,也能够为自己和他人带来益处。

所谓的天赋就是一种专注力。家人谈起这点都表示惊叹:做过的东西,下一次再做她会清楚记得步骤和材料的多寡,若是方子有过改动,她也能清楚的记得改动数量。当做甜点时,那方世界就是她的,自带气场,别人无法融入进去。

做甜点是件需要精确到数字的事情,材料的比例都一样,才能保证下次再做食品不曾有口味的变化。她的专注,让她能够很容易的记住这些比例。

她枕边放的书都是甜点制作相关的书籍,每天早晚都会捧着书认真的读,有时候还会对照着书去实验。

4.梦想中的人生模样

参观工作室时,书架上一整排的书籍都是甜品制作相关的书籍,谈及最喜欢哪一位?她说:Pierre Herme,是的,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甜品界毕加索。

在汪诚羽的身上体验到一种“静若处子,动如脱兔”的感觉,她坐着说话时,给人以恬静安然的感觉,可是看到她做甜点时,却有一种在赛场上跳动飞跃的韵律在其中。

打奶油、搅拌、切模、定型、点缀……做的极为流畅,这些动作每次重复几千几万次,就像打乒乓时,一个比赛场上的动作,重复无数遍,直到每一个都标准,身体都能够用最小的力气发挥出最佳的水平。

她说:长期打乒乓球带来极为稳定的手感。所以对甜点形状重量的把控要比旁人更精确些。在日本学习甜点时,教学的老师都震惊于她手上的稳定力道,使甜点的塑形比旁人更容易,做出来的甜点大小也几乎看不出区别来。

而今,店里的招牌甜点是她毕业设计的一款作品,榛果酱和巧克力的融合,在加上微酸的口感缓解甜腻,外形是丘比特射出的那颗桃粉色挚爱之心,取名为“榛心”。

慕斯是她店里的主打,也是她最喜欢做的甜品,因为慕斯比之奶油更多样的变化,融合多种材料和水果能够做出多种层次更丰富的口感,这也是她沉迷与慕斯的一个重要原因。

她说:往后会继续甜品的人生,直到有一天沉淀足够,开起自己的学校,亲自去教授喜欢甜点的人如何做甜点。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为此而努力的人生就是幸运的人生,就是梦想中的人生。

这是“贵州客”做的第四期人物专访本期受访人物:慕斯甜点师——汪诚羽访谈采编:曾曾指导责编:林三撰文排版:暮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