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作品的艺术成就「生命不息探索不止」

互联网 2023-06-07 11:49:11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安娜卡列尼娜作品的艺术成就「生命不息探索不止」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乌克兰女画家塔季扬娜•尼洛夫娜•雅勃隆斯卡娅的名字,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介绍到我国了。她在1949年创作的油画《粮食》和1950年创作的《春》,反映了苏联卫国战争以后人民重建和平生活的豪迈气概和乐观向上的精神,这对刚解放的中国人民来说很容易引起共鸣,因此,她的作品深受中国观众的喜爱。人们对她的创作生涯也开始广泛关注。

雅勃隆斯卡娅是位很有个性的画家。她善于思索,在艺术上不断探索和创新。随着时代的步伐,她的绘画风格不断地改变,甚至在同一时期也采用不一样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而且她善于运用富有诗意的隐喻手法和民间艺术简朴、鲜明的造型语言,使其作品表现出时代的情感和哲理的色彩。尤其是她晚期的作品,率真、纯正,以诗一般的语言表达了她的内心世界,扣人心弦。翻开中外美术史,女画家很少,女油画家更少,像雅勃隆斯卡娅那样有杰出贡献的女画家更是凤毛麟角了。她曾多次获得苏联国家最高奖,是苏联艺术科学院院士,人民艺术家,乌克兰人民功勋艺术家,乌克兰国家“塔拉斯•舍甫钦科”金奖获得者,还被授予“乌克兰英雄”的光荣称号。

雅勃隆斯卡娅虽是乌克兰劳动英雄,杰出的乌克兰画家,但她并不是乌克兰人。1917年2月24日,雅勃隆斯卡娅出生在俄罗斯的斯莫棱斯克市一个教师家庭。她的父亲尼尔•雅勃隆斯基当时想成为一个画家,但没有考上彼得堡美术学院。作为神父的儿子,他起初在宗教学校学习,然后进入高等学校,由于参加了1905年革命而被学校开除,后来他毕业于彼得堡大学的历史语文系,在斯莫棱斯克中学担任历史和斯拉夫语教师。在那个年代里,他们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并试图移民国外,但未能如愿。1928年全家迁往乌克兰,从此雅勃隆斯卡娅就一直生活和工作在乌克兰,终其一生。

春 布面油画 171cmx285cm 1950年

美术学院时期

乌克兰是苏联时期的“粮仓”,人民生活比较富裕。1935年从小喜爱美术的雅勃隆斯卡娅考入基辅美术学院。她的启蒙老师是阿布拉姆•马尔科维奇(1886-1967),使她在绘画上对传统油画发生了特别浓厚的兴趣。到三年级时她已能自如地运用油画技法来表现人物。

在高年级阶段,她进入著名油画家费奥多尔•格里戈里耶维奇•克林切夫斯基(1897—1947)工作室学习,这位教授总是倾向于描绘身着不同服装、具有某种类型特征的人,并且追求这些人物的美感。教授非常重视每一个习作的设计,在摆模特时他会根据课程的要求和目的,不仅追求动作造型的美感,同时注意到色彩关系的和谐以及光线的运用。教授认为课堂上的模特所摆的姿势就是教材。雅勃隆斯卡娅在回忆自己的老师时写道:“他教会了我许多,不仅发展了我对绘画的美感意识,而且也教会了我从形体和整体角度布局画面。”在名师的指点下,她很快领悟到油画本体的含义,并能比较自如地运用油画语言塑造客观对象。对油画语言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雅勃隆斯卡娅

在俄文中,油画(МaСЛЯНaЯ ЖИВОПИСЬ)包含写生技法和色彩技法的含义。中文“油画”只是表明用油彩作媒介的一种绘画。俄文“ ЖИВОПИСНОСТЬ”这个词又包含绘画性和油画性的含义,也就是用油画色彩去写生客观对象,并要具有生动的表现和体现油画色彩以及油画材质的美。这就与我们从中文的字面上理解“油画”有很大的不同,也关系到我们东方人对西方油画这门科学的理解。在语言学的意义上来说,俄罗斯人的确比东方的中国人更易明确油画的含义,从而能够比较容易理解其本质。

雅勃隆斯卡娅经过六年美术学院的学习,为她今后油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41年,当她正在完成毕业创作时,战争爆发了。在这场前所未有的人类灾难面前,她不但中止了创作,甚至还要把这张画割成碎片蒙在窗上,以防敌机空袭,而且由此开始了一段颠沛流离的日子。当时,即将要生孩子的雅勃隆斯卡娅不得不先撤离到萨拉托夫。生下孩子后,她又转移到伏尔加河流域一带,开始在那里参加农庄的劳动。“我割草、堆垛、背麻袋。”事后,雅勃隆斯卡娅回忆道。在那些年代里心平气和地作画是不可能的了,但幸运地是,她还能常常为战士遗孀画她们牺牲了的丈夫的肖像。那些妇女们为感激女画家,则送些鸡蛋和牛奶作为报酬。对雅勃隆斯卡娅来说,这些朴素的礼物补充了其婴儿所必需的食物。

《粮食》研究草图 素描 1949年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时期

1944年春天,雅勃隆斯卡娅回到基辅,在基辅美术学院担任了绍夫库年科教授的助手。教授因年迈很少来学院任课,所以实际上雅勃隆斯卡娅独立地承担了教授的工作。在教学的同时,雅勃隆斯卡娅也开始了她的创作生涯。

《起跑之前》是雅勃隆斯卡娅首次展示自己的艺术观点和独特的艺术才能。她在坚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同时,吸取了印象主义及日本艺术的长处。为了阅读有关印象主义绘画方面的法文原版书籍,她还为此专门学习了法语。在《起跑之前》这幅作品中,画家极力想表现人与自然和谐一体时那种沁人心脾的欢乐。“我记得,我努力想在这幅作品中体现一种柔和的景色,让人们通过画面听见清脆的起跑铃声,看见雪地严寒中年轻姑娘美丽白嫩的脸颊。”当这幅作品画完后送到莫斯科去展览时,得到热烈的反响。雅勃隆斯卡娅回忆道:“当时一些记者、摄影师在访问我时纷纷说,明天早上打开收音机一定会听到我获奖的消息。终于等到了第二天的早上,我打开收音机听到获奖的却是别人的名字……”一夜之间,情况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这又是为什么呢?

起跑之前 布面油画 126cmx210cm 1947年 乌克兰国家美术博物馆藏

在这个时期,评判绘画作品时更强调意识形态,主要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尤其是1942年8月,苏联当局对文艺界做出新的决议,除了改组当时全俄美术学院外,同时提出反对创作中的无思想性、形式主义、自然主义以及印象主义的倾向等等。雅勃隆斯卡娅这幅《起跑之前》正是由于采用了“印象主义的色彩和形式主义的风格”而受到批判。很快作品被撤下画框,扔进乌克兰艺术博物馆的地下仓库里。画家本人在学院里也受到严厉的批判。雅勃隆斯卡娅回忆道:“美术学院里开始了‘排挤女妖’运动。我和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罗维奇、绍夫库年柯的作品在办公室里遭到了严厉的批评。真是恶梦一场。那个年头学生们一点也不能提到印象派的东西。”当年,在所有的博物馆里全部剔除了印象派以及其他现代诸流派的作品。这种对美术的行政干预,毫无疑问地压制了美术创作的正常发展,挫伤了诸多美术家的创作积极性。许多著名画家如:杰伊涅克、格拉巴里、康恰洛夫斯基、萨里扬等等都受到了批评和指责,有的甚至被美术学院剥夺了教学权利并清除出去。

现在看来,雅勃隆斯卡娅的《起跑之前》,无论从画面异常精妙的构图布局,还是明快雅致的色调处理,均以清新自然的风格打动人心。整幅画面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基调,富有激情和动感。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年轻人的热忱激昂和生机盎然,以及对胜利的追求。这些特点实际上可以很自然地归结到当时作者的精神状态。雅勃隆斯卡娅是一个具有坚强性格、追求真理的画家,同时她又很善于在自己作品中展现自我生活和创作信念。《起跑之前》虽然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但女画家并不因此而丧失创作信心,相反,她更坚定了自己对艺术真谛追求的信念。

雅勃隆斯卡娅创作《粮食》

卫国战争结束后,和平的生活、愉快的劳动、幸福的家庭、美满的爱情,对苏联人民来说终于变成比较现实的东西。画家们也有了施展的天地,能够在这些领域里挖掘艺术的美感。自然中的真、善、美成为艺术的来源。雅勃隆斯卡娅也不例外,有一次,她和学生们一起去赫姆斯利尼茨基地区的列塔瓦村劳动实习,看到农民们带着发自内心的喜悦,劳作在远离战争的和平的土地上,自己不由得受到了很大的感染。她觉得正是这些妇女用双手使遭受破坏的经济得以复苏,所以她对自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定要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出这些情感。雅勃隆斯卡娅在集体农庄整整度过一个夏天,积极地参加农民们的生活和劳动。在这个过程中,她选择了一个普通的劳动场景进行创作。画家写道:“在收割开始的时候,我来到巨大的晒谷场上,预料到在那里能找到一直寻找的东西,可以说就是那种使灵魂充盈的东西。那些美丽的金黄的谷物堆积如山,似乎已经暗示了下一部作品的主题。”——这就是油画《粮食》。

粮食 布面油画 210cmx370cm 1949年 特列恰科夫国家画廊藏

雅勃隆斯卡娅在这幅《粮食》中,巧妙地描述了新的集体农民生活的本质特征。这种劳动不仅给战后的人们带来物质福利,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巨大的精神上的满足和创造的愉悦。整幅画面呈现出和谐的结构、强有力的节奏以及明快喜悦的调子。人物处理上,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相互作用和联系,而是出于内心情感上的一致性,给人一种既协调又和谐的印象。画家自己写道:“在创作《粮食》这幅作品的时候,倾注了我全部的心血。我用心画画,画里充满了我对这些妇女、对粮食、对太阳的无限热爱。我主要致力于将生活本身的欢乐和真理表现出来,我是带着强烈的灵感来创作的,而且从来不拒绝这种创作的灵感。”

《粮食》送去莫斯科展览时,受到各方面一致好评。作者被授予以斯大林命名的苏联国家奖。这是雅勃隆斯卡娅创作生涯中第一个里程碑的代表作。不久,1951年创作的油画《春天》,又一次获得苏联国家奖。

清晨 布面油画 169cmx100cm 1954年 特列恰柯夫国家画廊藏

苏共20大以后,出现了比较松动的社会氛围和意识形态的“解冻”思潮。当时在苏联绘画界出现了许多新的思想和创作倾向,这和苏共20大以后的政治路线和文艺政策直接有关。艺术家们也都表现出对转型时期的激情,有的从传统艺术中寻找表现自己时代和社会生活的艺术语言;有的从本民族和民间艺术中吸取营养,对现实生活进行认真的剖析和反映,从而出现了一些艺术创作新风格和新流派。20世纪50年代中期,雅勃隆斯卡娅已成为苏联十分著名的画家,她经常与约干松、格拉西莫夫、库克雷尼克塞、崔柯夫等一起切磋技艺,互相影响。同时她并不满足已有的成就,而是在新的形势下,孜孜以求,努力探索油画中新的表现手法,实现对自己的突破。

20世纪50年代中60年代初,雅勃隆斯卡娅的亚美尼亚、博利谢、外喀尔巴纤之行,对正在探索的她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在亚美尼亚的首都埃里温,雅勃隆斯卡娅访问了当地著名的老一辈画家萨里扬。萨里扬那强烈浓重的色彩以及富有地方特色的油画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萨里扬在强调油画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精神的同时,对色彩的处理上有他独到的见解。在他看来,越是强烈的色彩在视觉上反倒越感到单纯,随之造型也应相应地简化……这次相见对雅勃隆斯卡娅很起作用,而且萨里扬还亲自为她画了一幅油画肖像。和雅勃隆斯卡娅的幸运一样,萨里扬的热情、健谈、和善、好客的形象也永远保留在笔者的脑海中。记得1957年的夏天,笔者也曾访问过萨里扬。关于油画色彩平面化等问题他也向我提出过精辟的忠告:“你是第一个来我画室的中国画家,中国地大物博,很有特色,我们这里的海洋是蓝色的,你们那里却有黄色的海!要按你们的国情选择油画的表现方法。你在列宁格勒学习,俄罗斯地处北方,阴雨天较多,所以俄罗斯画家善于用灰调子。中国阳光灿烂,和亚美尼亚差不多,灰调子就不一定适合了……”每当我回忆起这番谈话时,就能更深一层地体会当年雅勃隆斯卡娅与萨里扬交谈的情景。

装饰风格时期

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雅勃隆斯卡娅的一系列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她一方面关注乌克兰的民间生活和民族艺术,另一方面在画面造型上更加概括、简练,色彩趋向单纯的平面化,逐渐带有装饰风格。她这种在艺术上的新探索与亚美尼亚之行不无关联。雅勃隆斯卡娅和她的第一位丈夫奥特列什科夫生活11年后分手。后来她嫁给了一名亚美尼亚画家阿尔绍•阿塔扬,因此常去亚美尼亚写生作画。《库里亚利人的墓地》、《冬天的阳光》(1958)、《即将割草》(1960)以及《节日之夜》(1960)这些优秀的作品,则是根据喀尔巴阡旅行时的印象所作。

20世纪60年代,苏联画坛上探索之风又盛行起来,出现了“严肃风格”、“装饰风格”等等。在这种风尚潮流影响下,雅勃隆斯卡娅也开始进入她创作的第二个重要阶段。她经常深入生活,观察民间节日,尤其是人群比较集中的市集场面,捕捉住乌克兰地区民族独特的生活情景。丰富的人民生活吸引着雅勃隆斯卡娅。她曾说:“我被民间艺术吸引的是那种坚实的生活基础,对生活、对人的职责的鲜明观点,世世代代养成的智慧。”在生活中她寻找现代人的深邃的内心世界和人们对待现实生活的各种态度。不久,她在创作中找到了新路,表面看来似乎仍旧是以劳动、劳动者为主题,但其内在肌理则格外强调乌克兰的民族乡土气息。就这样,一批乌克兰组画问世,代表作《五月》(1965),黑色的土地,鲜嫩的绿茵,茁壮的小树和健康的姑娘,所有这一切都在明亮的阳光下,显现出无限的生机。绘画语言简洁肯定,造型明快淳朴。雅勃隆斯卡娅经过多年的思索与推敲,终于跨出了崭新的一步,使人耳目一新。

五月 布面油画 1965年

雅勃隆斯卡娅从民间艺术中察觉到蕴藏在人民生活和心灵深处的永恒价值。1966年,她又创作了“乌克兰主题”系列作品——《订婚》、《未婚妻》、《天鹅》、《生命》等作品,不仅反映了人民生活中的美,而且包含着深沉的伦理道德观念。

接着1967年女画家又创作了油画《纸花》,表现一个在集市上出售自己手工艺品的民间艺人。艳丽色彩的纸花似乎给画中的老妇人增添了无限的生活乐趣,基调温暖、喜悦,将女画家那纯朴的艺术理念与人民的生活完美地结合起来。

纸花 布面油画 134cmx158cm 1967年 特列恰柯夫国家画廊藏

《夏》则是雅勃隆斯卡娅新风格的代表作品。画家以不同的蓝绿色彩描绘出生机旺盛的夏季景色。茂密的树丛、绿色的菜地、潺潺的河流以及整齐的房屋,一切都处于和谐、匀称的节奏之中。身着白色衣裙的女孩在河边上嬉戏奔跑。富有诗意的画面中洋溢着活泼的氛围和生活的气息。雅勃隆斯卡娅在回忆创作这幅作品时写道:“有一天在割草的时间,我画了这些小山、溪流和柳树,突然有两个十几岁的小姑娘从附近溪流旁边的路上飞奔过来,她们穿着白色的衣裙,肩上扛着草耙。我心中马上浮现出她们在画面里的情景。这两个小姑娘展现给我的就像是两只无忧无虑、充满幸福的正在翩飞玩耍的蝴蝶。”——很明显,画家所抓住的不是短暂的瞬息变幻的印象,而是永恒大自然中那耐人寻味的无穷形象。

夏 布面油画 250cmx205cm 1967年

雅勃隆斯卡娅是一个个性倔强、很有主见的画家,尤其是在创作上不断否定自己,又不断探索新的创作思维和新的表现手法。其实20世纪60年代的苏联尚未完全“解冻”,要在创作上突破原有的观念和创作方法还需要很大的勇气。雅勃隆斯卡娅当年这样写道:“为什么毫无保留的年轻画家敢作敢为?敢于冒险?因为他们不能忍受,一次又一次试图冲破牢笼!而我呢?美术科学院院士,乌克兰著名画家,却不能跺跺脚,画一些不被接受的作品?”她对自己反复地质疑,终于冲破自我的藩篱,鼓足勇气在创作上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当雅勃隆斯卡娅这样一批新风格的油画问世后,在画坛上引起极大的关注。其中当然不乏批评之声,甚至批判她只是“追求原始的装饰趣味”、“单纯的装饰情趣”;还有就是不停地与她的《粮食》相比较,从而认为她现在的创作削弱了作品的主题性……但也有理论家认为雅勃隆斯卡娅的创作路子显然比以前拓宽多了,在创作中采用民间艺术固有装饰性的精华部分,从而把民间造型与传统的架上油画相结合,创造了新颖的具有现代装饰风格的油画。

严肃风格时期

20世纪60年代末,苏联美术界的一个重要现象是从事“严肃风格”的画家创作出了一批作品,其主题大多描写战争,表现战争年代中普通人民遭受的苦难和他们的无私奉献。与原先浮夸、甜俗的风格大相径庭,这批作品追求艺术形象的悲剧性,描绘生活中艰辛困难的一面,具有寓意和哲理。此时的雅勃隆斯卡娅同样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创作出战后整整一个时代的主题性作品,这些高度概括凝练的作品标志着她进入了一个创作的第三阶段。

1969年她创作了《无名高地》。画面上一片起伏不平的山丘,起伏的战壕密布着弹痕,整个大地笼罩着在静寂之中。晚霞映红了山丘,绿草茵茵,还来不及覆盖战争所遗留的伤痕,使人们追忆起当年的残酷战争和艰难岁月,也使人想起在战争中流血牺牲的无数英烈。雅勃隆斯卡娅参观过1943年爆发过基辅战争的布克林斯基战略基地,事后女画家激动地回忆道:“一开始我不知道整片土地上的碎片是什么,因为到处都凹凸不平,很快我就猜出这些都是弹坑,而斜面的沟道则是用过的战壕。这片土地特别宝贵,有太多碎片、弹壳以及飞机炸弹的残留物。很快又发现了一段皮带、一块鞋底,还能遇到一些遗骨……第一次拿起颅骨觉得可怕,但却不可能再把它们丢到地上,可能是我们的人,也可能是德国人……在无名高地上有很多。”

无名高地 布面油画 140cmx180cm 1969年

《无名高地》虽是一幅不大的风景画,但却具有浪漫色彩和鲜明的思想内容,它反映的内容既是真实历史,也是现实生活。在纪念卫国战争70周年的日子里,它又是一首挽歌。

接着雅勃隆斯卡娅又创作了另一幅感人的油画——《青春》(1969)。在这幅作品中,画家描写了一个在卫国战争中幸存的战士。他站在小池前,肩上搭着一只时尚的旅行包,似乎刚从远方来到这个奇妙的地方。画家让这个站在画面中央的年轻人背对着观众,凝视着一洼积水的小池塘低头沉思。这个积水的小池塘可能就是当年战争中留下的弹坑。这个年轻人也许就在那里的掩体中隐蔽过。如今风光依然,物是人非。那个小小的池塘中长出几颗青嫩的小草,碧绿青翠,生机盎然,显示着一种新的生命力,为这座难以忘怀的“纪念碑”增添深刻的含义。它也提示人们切勿忘怀昔日的英雄和艰难的岁月,切勿忘记为祖国而牺牲的英雄们。作者以深邃含蓄、耐人寻味的表现手法,启发人们对生活作出深刻的思索和理解,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体会去理解这幅作品。雅勃隆斯卡娅在构思这幅创作时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启发。画家在讲述这幅作品时写道:“当我在一片草地上,正在画谢德涅夫郊外的一个小池塘时,走来一个年轻人,使我感到奇怪的是,他专注地凝视着这个小水池。我马上对小伙子说:‘请等一会儿’,就是这偶然的情节启发了我的创作构思。”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讲,随着当今人类科技的高度发展对大自然的破坏,画面中的小池塘也可被理解为世界脆弱性的象征。总之,作者在这幅作品中蕴含和寄托了全人类的感受和思索。

青春 布面油画 150cmx163cm 1969年 乌克兰民族艺术博物馆藏

在那些年代中,创作这样有分量的作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雅勃隆斯卡娅时常会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评价。比如当她在创作《生命的延续》(1971)的过程中所遇到的艰难,足以说明画家当年的处境。这里有一段画家自述的创作过程:

“这幅画是根据1961年在舍甫琴柯地区旅行时的印象完成的。初稿则是在维利尚的一个小村庄里完成的。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乌克兰反革命流血事件。那时我总想寻找‘往昔的’东西,所以在村子里慢慢地走。就这样我看到一位年迈的老人,没有胡子,穿着长袍,坐在自家典型的乌克兰式农舍前。他看着地面,陷入了回忆。在农舍里住着老人的儿媳,年轻充满活力的儿媳经常到院子里来,或者挂出一些东西晒晒太阳,或者泼出一些什么,有时还会听见婴儿的哭声。总之,她有自己的生活,充满着忙碌和希望,而老人也有自己久远的回忆。

于是我以老农舍的墙为背景,画下了老人,墙上挂满了晒干的红辣椒串,还有一扇小窗,从那里可以惬意地看到盛开的天竺葵。当时,也就是六十年代初,我对民族艺术感兴趣,并试图将它的构图原则运用到绘画中。

生命的延续 布面油画 1971年

而当时的情况是,有一位书记非常‘敏锐’地观察所有‘超现代派’的表现,其中,包括乌克兰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我创作完这幅画后,送到舍甫琴科展览会……当他在开展前审查展览会时,十分坚决地把这幅画取下来,好像这幅画玷污了苏联现实一样。过了几天,美术家协会通知我去一趟。我就这样进入了一间巨大的办公室,就像羊入虎口一样。我走向深处的那张桌子,那种在专制的蛮横无理面前无助的感觉,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可怕。我在那儿坐了两个小时。他一直都在证明我在蔑视苏联政权,总之差点儿成了人民的敌人……我被剥夺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买卖权等其他权利。此后不止一年,在乌克兰我被禁止发表任何作品。

这幅遭到批判的画很长时间一直放在工作室里,落满了灰尘。虽然非常害怕,但我仍然十分迷恋民族构图的构思原则。很长时间过去了,我没把这幅画给任何人看。突然,来自莫斯科的委员会,来自苏联的美术学院都来了……而在我的工作室里全是这样的作品。该怎么办?喏,不管那么多了,我搬出了自己的旧画,擦干净画上的灰尘,把它放到画架上。他们居然都非常兴奋!纷纷说:‘多有内涵,多有创意,多有哲理啊!’甚至鼓励我应当使思想更深远,应当增强他们的孤独感!我的热情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我带着少有的欢喜开始工作。我也认为这幅画是自己最好的作品之一,应该说,它最后一个版本比第一个版本更有问题:画中老人和少妇坐得离对方更远,农舍的墙更旧。如果那位书记来看,这幅画更‘反动’,但事实上,它的艺术表现却更有说服力,更严肃,更抽象。”

古典风格时期

雅勃隆斯卡娅一生都在孜孜追求,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20世纪70年代初的一次意大利之行,又开启了她对艺术创作的新思考。在前一个阶段,她从民间艺术中吸取了大量有益的语汇,但经过意大利之行后,还是对这种装饰风格进行了扬弃,从而进入她创作的第四阶段。这也是她创作上的重要转折点。

1973年,雅勃隆斯卡娅创作了油画《傍晚——古老的佛罗伦萨》,是根据意大利之行的印象创作的。这是一幅带有理想化和浪漫色彩的自画像,也是一幅把肖像形象深刻人格化后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的作品。画面中央一个年轻妇女坐在旅馆敞开的窗户前,背对观众。蓬松的头发束在脑后。通过打开的窗户,可以看到佛罗伦萨古城的圆屋顶和墙体。画家巧妙地通过两扇半开的玻璃窗映现出观众看不到的窗外景色,从右面可以看到著名的佛罗伦萨圣玛利亚大教堂的圆顶,从左面又能看到层层建筑物后面的维克奥城堡塔楼顶部,所有这些又增加了画面的空间感和层次感。作者采用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的表现手法,精致地描绘了坐在窗前思索的妇女和窗外古老的佛罗伦萨城市风貌。细腻的画面、宁静的情绪、典雅的色调,室内外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呼应,使背景的建筑物与前景的人物有机地统一在一个整体的画面上。也许女画家正希望通过这样的画面,让人们了解中世纪的意大利,体会这个城市笼罩着的安宁、静寂及其美丽,从而可以想起那里的教堂、美术馆、博物馆……以及一切美好的事物。

傍晚——古老的佛罗伦萨 布面油画 100cmx120cm 1973年

雅勃隆斯卡娅在20世纪60年代创作了一批装饰风格的油画,但当她看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时,受到了极大的启发和震撼,由此反思了那段时间自己的创作。对这段心路历程,她写过一段感人的话:“1972年的意大利之行再一次改变了我的意识。早期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具有深广的精神性,那种真挚感让我震惊。它那种力所能及、尽善尽美地表达自己思想的单纯追求是任何其他作品无法摹拟的。那时我觉得对一个专业画家来说,在人民艺术中寻找支点并不完全可信,尤其是我的理解仅仅靠遵循表面规律,从创作手法及摹拟中寻找支点,就更不可取。由此我认为那一时期自己大部分的作品都缺少好的品味,而且重要的是有点自命不凡,故意追求‘寻找自我’和‘自我表现’。”她在意大利看到富有深厚传统的艺术作品时,更加察觉到油画本身的美和魅力,以及油画语言的真实色彩,那种变化微妙的细腻感,有着独特的视觉效应。对一个画家来说,认识到油画本体的魅力正是对世界本源认识的回归,也是对油画本源认识的回归。雅勃隆斯卡娅受到传统油画的启示后,才突然对油画语言有了新的感觉,她写道:“当过去活跃在画布上的色彩突然开始变成珍贵的有血有肉的实物时,那种早已被遗忘的对富有鲜活性、物质性的美丽色彩的感觉重又出现。这种感觉不止一次地出现,而且越来越频繁。我曾期待这种感觉,最终等到了,得到了,再也没有什么比这种感觉更美好的东西了。这种感觉难以言表,但却是真真切切地存在着。这是认识层面上弥足珍贵的油画(МaСЛЯНaЯ ЖИВОПИСЬ),但可惜的是,我许久之前已经将其丢掉了,那是在二三十年前,正是自己人生的大好时节。我现在觉得,如果当初我能如实地作画,那么在今天看来,我的作品要真实得多。如果我不曾忘记、不曾丢失这种感觉,也许我的那些装饰性的民族风格画会更有意义、更加真实……”可以说,雅勃隆斯卡娅的“回归”是对油画语汇的再认识,也是对油画艺术的再认识。油画这种绘画艺术优于其他绘画艺术的地方就在于油画本身的魅力,由于她领悟到这个重要环节,因此她才会涌现出对色彩的奇妙感觉。

亚麻 布面油画 171cmx191cm 1977年

雅勃隆斯卡娅在意大利之旅中画了大量写生,回国后又为创作《亚麻》继续在生活中搜索了许多写生素材。1977年,她继续采用古典情趣的造型方法创作了大幅油画《亚麻》。在这幅作品中,画家描绘了一个体态端正、纯洁优雅的农妇。她身穿白色衣襟,腰上围着红蓝相间的围裙,表情深沉,脸上略带微笑,站在正在收割的亚麻田野上,双手环抱着一束亚麻。背景是黄昏时刻黄绿色的田园,远处有电线杆和联合收割机,整幅画面宁静和谐。尽管画家表现的是现代乌克兰农妇,但具有高雅的古典情趣,使人联想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理想化的妇女形象和田园风光。在这幅作品中,画家用色沉着、细腻,特别是带有小花装饰的红边蓝围裙的色彩处理,更使人联想起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描绘圣母衣襟时常用的蓝红相间的色彩,整幅画面的色彩浓重含蓄、丰富沉着,颇具内涵和寓意。

1974年,由于《傍晚——古老的佛罗伦萨》的成功,雅勃隆斯卡娅被授予苏联艺术科学院金质奖章;1987年,又因《亚麻》一画的成功,她再次成为“苏联国家奖”金奖获得者。

“印象主义”风格时期

油画《傍晚——古老的佛罗伦萨》获奖后,雅勃隆斯卡娅有一次得到政府的支持,获得到意大利考察的机会。故地重游的她,在威尼斯画了一系列写生,从那些写生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出画家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她开始喜欢在阳光下作画,探求光与色的相映效果,运用细小的笔触点彩和长线条写意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使画面的色彩和谐又生动,既像印象主义,又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表现方式。回到乌克兰后,雅勃隆斯卡娅继续在充分发挥油画材质性能的前提下,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创作了一批这样的作品。她的这些写生作品从表面上看来与印象派画家,特别是毕沙罗(Kamille Pissarro,1830—1903)的作品相似,但实质上她不仅仅停留在光色变化的表层上,而是更注重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感的表述,因此大大增加了作品的内涵性。同时这批作品也标志着雅勃隆斯卡娅开始了创作的第五阶段——具有印象主义风格的时期。

五月初 布面油画 1984年

在印象主义绘画派别中,由于画家的思想、风格及具体作品的内容不同,存在着自然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形式主义及古典主义等流派纷纭的复杂现象,如果不对具体作家、具体作品做具体的分析,就会对印象主义绘画得出十分混乱乃至自相矛盾的结论。就以毕沙罗来说,他是一个普鲁东主义者(即具有无政府主义思想的社会主义者),他比印象派的同仁们更关心社会和政治问题,并具有进步的人道主义精神,他喜欢描绘农村景色和劳动者农民的形象,由此被人们称作“印象派的米勒”。当然,每一位卓有成绩的艺术大师都是这样立体的。

从整体艺术理念来讲,毕沙罗认为艺术唯一可遵循的大师就是自然,这与雅勃隆斯卡娅的观点完全一致。另外,毕沙罗朴实的画风、沉着的色彩,也是雅勃隆斯卡娅所喜爱和追求的。当女画家在欧洲各大博物馆参观后,曾赞叹不已地说:“和毕沙罗、弗兰切斯科、马莎乔……等画家那崇高的、真挚的、纯粹的艺术相比,我们的探索,在我看来就是自我陶醉的矫揉造作。”雅勃隆斯卡娅十分尊重前人的经验,善于吸取有益于自己的东西。她非常赞赏毕沙罗的话:“寻找适合你气质的自然门类,对于作画的画旨来说,应当多着眼于外形和色彩,多着眼于素描……拘泥的素描是枯燥无味的,而且妨碍作品总体的印象,它毁坏所有的感觉。只有正确的明暗层次和细腻的色彩笔触,才会产生好的素描。在一个‘团块’中,最大的困难不是纤毫毕露地画出轮廓,而是要画出内在的本质和事物的主要特征,并用一切方法把它传达出来,不能多考虑技巧。另外,在作画的时候,还要善于选择题材,同时敏锐地察看左右,将目所能及的一切都纳于胸中,不要零零碎碎,画面的整体感要靠色调来配置。可以利用小笔触立刻记下零星的感觉,抓住瞬时的灵光,但眼睛不要只凝视于一点,应该顾到所有的物象,同时观察色彩对其周围所产生的反映。其中最重要的是不要根据条规和原则进行创作,只画那些自己观察和感觉到的,而且要豪迈果断,因此最好不要失掉所感觉到的第一印象,在自然面前不要胆怯……这是人们必须得到的唯一的大师——自然,是永远可以随时请教的一位大师。”雅勃隆斯卡娅就是以自然为师,经常跟朋友们谈到:“要学会爱自然,在自然中感受喜悦。”她自己在作画时经常在大自然中通过明确的笔触,用色点、色束来表现。那些画面上交织融合的色点和色束,使物体的轮廓线变得不那么明确,同时物体上也有色彩的光在跳跃和闪烁。她不再拘泥于斤斤计较的细部,而是用点画和光影来代替,这样给人的总体印象就是:女画家给我们呈现了所有色彩的生动性和真实性。

雾 布面油画 1986年

雅勃隆斯卡娅和毕沙罗的相似之处,不仅仅是都以自然为师,同时还表现在对自然的那种谦逊精神——诚实、质朴,而这种谦逊态度就是提供给画家的一把真正理解自然的钥匙。因此他们作品的共同特点是纯朴,既没有西斯来的装饰味,也没有莫奈那种幻想的色彩。因为经历、修养、个性及时代环境紧密关联,所以雅勃隆斯卡娅的作品与法国印象主义者相比,就更充满了情感,富有诗意,更具有精神内涵。

雅勃隆斯卡娅欣赏大自然有独特的视角,善于在自己平凡的景象中发现美的真谛。她不止一次地描绘自己的庭院、窗户、树木、花草以及她的家人,不断研究雾、雪、晴、雨和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变化,以沉着的色彩、清新的笔调、灵活的点彩运笔和写意手法抒发自己的感受和心境。这种独特的表现手法使朦胧的雾景变得既有空间深度,又有丰富的色彩变化,更具有诗一般的意境,令人陶醉;她还反反复复地捕捉挂在树枝上的积雪、窗台上盆花的抽支发芽、光线投射在室内门户墙壁上的色光变化……

在秋雾中 布面油画 1989年

“写生给绘画带来了温暖的鲜活的肉体感,以及与自然统一的感觉。通过色彩去靠近它,感受它,带着爱去体验它,领悟它,就能使绘画形成一种牢不可破的整体感觉,也许这就是写生的实质所在。在我以往的作品中有时会体现出一点失重、冷漠、空虚,而在这里,却是鲜活的肉体和对油画生命的热爱。没有了孤单,只有与自然界的统一和内心的喜悦……”从雅勃隆斯卡娅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她是多么希望从大自然和从实地写生中得到创作灵感,从而创作出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作品。可是正当她向新的探索进军的时刻,1991年8月20日,当时国内发生重大事件——苏联的解体——这对一位孜孜以求的人民艺术家来说,震动太大了,导致心肌梗塞,从此改变了她的创作生涯。

疾病使画家再也不能背着画箱到处去写生了,她只能在画室里通过窗户观察大自然,夏天坐着轮椅在自己的庭院的周围,创作一些视线范围以内的景物。

金秋 布面油画 1994年

养病期间,有一天她与小外孙在玩耍的过程中,迷上了一种奇特的玩具,那就是用草秸编成的护身符。她开始描绘这些有象征意义的护身符,创造了一个属于她自己的奇特的神话世界。油画尺寸不大,却传达出了深深的哲理涵义,不难看出,护身符形象已成为女画家隐喻世界的精髓。在这些形象中,既有麦粒金色交响曲般的回响,又有优美抒情的乐章。如果女画家在《粮食》和《亚麻》的作品展示给人们的是大地的广袤与苍穹的浩瀚,那么在这些草秸护身符的作品中,她将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对生活的热爱都赋予给了这些小小的麦穗。至今她的画室中,满墙都装饰着草秸护身符,悬挂着描绘这些护身符各种形态和色调的油画作品,可以领悟到当年画家的感受和心灵的寄托。

此时的雅勃隆斯卡娅是多么渴望亲自接近大自然!可是由于病魔缠身,只能坐在美术学院里的画室窗口往外探望。“我几十次透过这些奇妙的窗口,在美术学院的院子围墙‘小孔’旁的平台上,画下了古老基辅的这些地方。一年四季,每一天不论天气如何,我都会被它们的传奇色彩所吸引。”病魔虽能阻止女画家外出的脚步,却更有助于她心灵的翱翔。她努力工作,画室里堆满了新作,甚至越画越有感觉,油画技艺也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尤其是1996年以后,她作画更加洒脱雍容,用笔更加自由奔放,色彩更加饱和沉着。例如1997年的《深秋》和《晨雾》,1998年的《在雪地里散步》等等作品。“对我来说,这些作品中主要不是情节和主题,而是我想表达的感受。”雅勃隆斯卡娅再一次用作品诠释了她对大自然、对生活、对艺术那份真挚深沉的爱。

心灵深处的表现时期

新世纪来临之际,正当女画家的创作有一高峰来临之时,生活的暗箭又一次降临。几乎是突然之间,雅勃隆斯卡娅提不起右手了。这对一个终身热爱油画的艺术家来说,是多么痛苦和残酷的事情!犹如贝多芬双耳失聪,难以想象,一向调色板不离手的她是如何又一次艰难地度过这场生理和心理危机的。坚强的雅勃隆斯卡娅又一次令所有人都吃了一大惊——谁都没有料到,她居然举起了左手。也许是不可遏止的创作激情,令她能够心手相应吧。她拿起了轻便的色粉笔,在有色纸上继续作画,进入了她最后的变法时期。变法即创造,雅勃隆斯卡娅创造了一种表现性的色粉画,给后人带来很重要的启迪。

春意盎然 纸本粉彩 2003年

世界面对雅勃隆斯卡娅又关上了一扇门,她再也不能在画室里作画了,只能坐在家里,可以探索外边世界的只有厨房的窗口……她画窗外的朝朝暮暮、天空飞鸟、树枝残叶,画窗台上的烛台、器皿,或瓶中的花……画家对所见之物都以心赋予诗意,寥寥几笔勾勒出她最熟悉的风物景致,可谓从心中流出。这些作品有着来自自然生命的新境界,构成近于中国画的心源与造化同构的“意象”世界。

雅勃隆斯卡娅所创造的艺术形式和中国古代文人所追求的富有强烈感情色彩和个性特征的作品有着许多共同之处。这种共同之处或相似之处,当然不是一脉相承的关系,而是在客观上的艺术规律中互相偶合,是一种殊途同归。中国古人理法之本也在自然造化之中,对雅勃隆斯卡娅来说,同样重视自然中的造化,她常常对人说:“中国是个拥有古老文化的国家。”中国的文化艺术深深地吸引着她,特别是对中国的古典诗词尤为赞赏和喜爱。雅勃隆斯卡娅的女儿加亚娜•阿塔扬告诉笔者:“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妈妈对东方这个神秘古国的文化产生兴趣,逐渐又变成热爱,一直到她生命终结。妈妈读了很多中国哲学和中国艺术的书,中国越来越吸引她。书架上摆放的除了她早已熟悉的力特切夫、莱蒙托夫的著作外,还摆放着中国的李白、白居易、杜甫和王维的诗集。很多俄文版的中国诗词书籍她都买来,成为我妈妈喜爱的读物。”由此可见,雅勃隆斯卡娅的晚期作品运用抒情的写意笔调,富有诗意,充满了中国文人画气质,并非偶然的巧合。

冬天的窗 纸本粉彩 2004年

东西方文化本来就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正如印象主义画家借鉴日本的浮世绘,俄罗斯画家尼古拉•菲钦的素描借鉴中国的白描和荷尔拜因的素描那样,雅勃隆斯卡娅则从中国诗词和文人画中得到心灵上的共鸣。难能可贵的是,她不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的借鉴,而是在文化深层次上得到呼应。黄宾虹先生在论述中提到“上古三代、魏、晋、六朝有法而不言法,是为内美。”所谓内美也是离不开笔、色、点、线的质量,离不开其内蕴的张力,从而扩展其氤氲灵动的绘画性和出繁入简的抽象性。当我们欣赏雅勃隆斯卡娅那些晚期的色粉画时,就应该更多从画家的心灵深处去体验和领悟,随其一起遐想,一起感怀云水烟雾和朗月清风,将诗情和画意融会于自然风光中。

“艺术流传不在外貌,貌可学而至,精神由领悟而生,无分繁简,不辨工拙,而各有优长。”“画有初视令人惊叹其技能之精工,谛视而无天趣,为下品。初见为佳,久视不觉其可厌,是为中品。初视不甚佳,谛视而其佳处为人所不能到,且与人以不易知,此画事之重要在用笔,此为上品。”细细品味黄宾虹先生的这些话,再看雅勃隆斯卡娅的作品,就更能体会掌握艺术本源之重要,也更能领会雅勃隆斯卡娅作品的魅力所在。

雅勃隆斯卡娅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艺术的真谛,一辈子探索油画本体的奥秘,为油画艺术献出了自己全部的热情。2005年6月17日,当女画家心脏停止跳动前刻,还紧握着画笔,这样的艺术家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同样也会获得时间的尊重,相信她的艺术成就一定会载入20世纪世界油画史册。

天色已晚 纸本粉彩 2005年

参考文献:

《星期镜报》,基辅,总125期,1997年2月22日—24日,《我们同时代人》,作者:伊•韦尔巴。

《苏联文化报》,莫斯科,1989年5月25日,《雅勃隆斯卡娅的精神》,作者:伊•卡洛凯维奇。

《伟大的艺术家们》,2005年113期,雅勃隆斯卡娅专刊。

《雅勃隆斯卡娅的回忆录》和《雅勃隆斯卡娅日记扎录》,2007年4月由女画家的女儿加亚娜•阿塔扬提供。

注:本文刊载于《油画艺术》第六期,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