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艺术实践「艺术学理论硕士」

互联网 2023-06-06 22:18:13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研究生艺术实践「艺术学理论硕士」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文 | 王均栋

几天前,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成绩公布,又是一年几家欢喜几家忧的时刻。欢喜者要积极备战即将而来的研究生复试,而忧愁者则要在此刻考虑莎士比亚《哈姆雷特》里那句经典名言“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要考虑理想与现实,是就业还是选择在考研之路上从头再来。

时间回溯到2005年1月,为健全和完善国家艺术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和艺术事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决定在我国设置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并将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的培养目标确定为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包括音乐、戏剧、戏曲、电影、广播电视、舞蹈、美术、艺术设计等艺术创作领域。增设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无疑对广大艺术生是好事,在曾经万千艺术生挤占学术型硕士“独木桥”的时候,国家又增设偏重实践性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正当其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意在区别于学术型硕士偏重理论研究,是其有利的互补。其最本质的核心点在于实践性,尤其像音乐、美术、舞蹈、戏曲等重视舞台实践的艺术学科,无论是学科自身的发展需要,还是在国家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层面,实践性都是重中之重。也因此,艺术硕士的招生与培养已走到了第17个年头。

2021年末,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发布《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及其管理办法,引起艺术界诸多专家及艺术教育工作者广泛关注和讨论。许多专家讨论的焦点,仍旧在“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二者的区别。例如,新的修改学科目录是否需要将某些学科去掉“学”,其根本在于对学科的认识,即培养怎样的人才,是方向上的侧重。有些学者的论点针对性较强,则主要体现在对艺术硕士毕业生真实的实践能力与当初国家预设的培养目标有较大差距。

曾有人调侃:“现在高校的招生培养模式是博士不如硕士,硕士不如学士,学士不如艺考生。”虽是玩笑,伤害性不大,但侮辱性极强。在有关艺术硕士招生与培养方面,诸多不足的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各地高校的确需要下大力气不断梳理和反思:有教学思路层面的,有师资配置层面的,有学校建设层面的,有整个社会需求层面的,以及国家发展层面的原因,绝不能仅凭一些偏见,否定所有的艺术硕士培养。

从另一角度看,在意学科后面带不带“学”的观点(如新版学科目录将“艺术学”之“学”去掉,下设一级学科也将原来的“音乐与舞蹈学”单列为“音乐”“舞蹈”),虽一字之差,意义却非凡。笔者认为,无论学术型还是专业型硕士的招生与培养,原本并不冲突,只不过侧重点不同。但无论以何种方式招生或培养,都应将格局放大一些,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一定是要同国家发展、民族进步、时代潮流、人民对物质精神文明的追求结合,而非囿于学科自身;同时,还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断修正思路,完善学科体系。

艺术硕士的招生与培养,的确是摸着石头过河,既不能完全沿袭和照搬已有数年招生与培养的学术型硕士的模式,又没有太多成熟的模式可参考。导师自身的素质与对学科的认识至关重要。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许多高校在艺术层面的招生,可以说是盲目的,如侧重于整个学校学科的健全、导师资历的多少、招生人数的多少等,而在真正的人才培养质量层面,缺少完善的评价体系。

众所周知,艺术实践一定要有理论支撑,否则实践站不住脚。关于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的辩证讨论,应放到不同的语境里,结合不同的地域实际具体讨论,而非纸上谈兵,甚至将艺术学科停留在文字层面;更不能做“腹中空”的表演者,只重形外而忽视其内。

今天,我们讨论当下乃至未来艺术硕士的招生与培养问题,应该重新梳理每一个学科的发展历程,深研学科建设的鲜明性和独一无二性。最终所有学科在突出本学科专业性的同时,打破学科界限实现互通,学术与创作才会真正服务于国家、民族和人民。

【争鸣】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栏目欢迎读者投稿参与讨论:

yyzb1979@163.com

- THE END -

“星标”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

不错过每条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