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画家作品有哪些「北宋著名画家」

互联网 2023-06-06 09:21:03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北宋画家作品有哪些「北宋著名画家」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北宋时期著名画家燕肃等七位画家二十六幅经典绘画作品赏析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古画中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古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画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共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

公元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柴宗训被逼禅位于赵匡胤,宋朝建立,定都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1126年靖康之变后,金国军队兵临汴梁,次年灭亡。

北宋建立以后,绘画艺术发展迅速,反映现实生活绘画内容极为突出。尤其是宋徽宗时期,继承前朝旧制,在宫廷中设立了 “翰林图画院”,一批批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应运而生,包括帝王宋徽宗在内的诸多画作,更加注意写生和技法的探索,呈现出巨匠辈出,异彩纷呈的繁荣景象,使山水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这一时期比较有名的山水画家较多,杰出代表有齐鲁画派李成,关陕画派范宽。宋后期的水墨山水画以米芾最为著名。还有李公麟、郭熙等人,他们擅长用多层烘染和画点点的排列,使积墨、破墨等技法,达到云山蒙笼,烟雾缭绕的效果。前面我们已经欣赏李成、范宽、米芾、李公麟、郭熙和张择端六位著名画家的作品,下面我们欣赏武宗元、王居正、惠崇、燕肃、祁序、许道宁、翟院深等七人绘画作品。

北宋武宗元、王居正、惠崇、燕肃、祁序、许道宁、翟院深等七人绘画作品有:《朝元仙仗图》《八十七神仙卷》《坊车图》《璇闺调鹦图》《秋山行旅图》《沙汀烟树图》《秋浦双鸳》《秋渚文禽图》《雁图》《秋野盘雕》《溪山春晓图》《春山图》《刘海戏金蟾》《寒岩积雪图》《关山积雪图》《海潮图》《山居图》《江山放牧图》《渔父图》《关山密雪图》《高秋观潮图》《雪溪渔父图》 《画中琴》《携琴访友》《扇面画松下曳杖》《雪山归猎图》等。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北宋著名画家武宗元绘画作品

武宗元(约990—1050),北宋真宗时期宗教画家,时人把他与唐代吴道子相比。《圣朝名画评》说他“学吴生笔,得其闲丽之态”。在洛阳,开封各寺观画了大量壁画,如洛阳上清宫《三十六帝像》,中岳天封观《圣帝出队图》,许昌龙兴寺《帝释梵王相》、经藏院画《旃檀瑞像》、嵩岳庙画《出队》《跋孙过庭草书千字文》等壁画。

北宋著名画家武宗元《朝元仙仗图》赏析

北宋武宗元《朝元仙仗图》长卷,绢本,墨笔,纵44.3厘米,横580厘米,画道教东华、南极两天帝和扶桑大帝率八名武将、十名男仙、六十七名金童玉女前去朝拜道教元始天尊的场景。(美)王季迁收藏。现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一幅道教壁画稿本,以卷轴画形式流传至今。原本已流落国外,国内存有一幅临本《八十七神仙图》。画面描绘道教帝君往谒元始天尊的行列,人物众多,繁而不乱。线条流畅,衣纹稠叠,临风飘扬,似在空中。人物仪态不同,头饰仪仗各异,成功地表现出帝君的庄严、神将的威武和仙女的丰姿。

此图涉及到的道教典故是五方帝君带领众仙朝谒元始天尊。此图一共画了八十七位神仙,以东华帝君、南极帝君和扶桑大帝为主位,其次是文武仙官、金童玉女和天丁力士等簇拥前后。众仙意态从容、华贵端庄,下方莲花丛生,更有云雾缭绕其间。

图中金童玉女最多,她们手持各式器物,轻盈绰约,顾盼生姿。女仙妆容上仪态万千,特别是发髻和头饰,样式繁复却杂而不乱。看了这幅图,想必古诗词里面那些描绘首饰的句子,如“宝函钿雀金鸂鶒”“凤凰相对盘金缕”“水精鹦鹉钗头颤”“结金冠子学梳蝉,碾玉蜻蜓缀鬓偏”“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玉蝉金雀三层插,翠髻高丛绿鬓虚” ……立刻就有了深刻的认识。

此图男仙较少,却各有特色。画卷最前方开路的几位神将身披甲胄,挺拔英武,怒目圆睁,有股摄人的气势。而仙官则显得儒雅从容,手执笏板等器物,潇洒随行。图中十几位男仙,神态、面貌全不相同,着装和手持的器物,都能显示出各自个性和身份特点。如此细腻的手笔,非常人能及。

这一众神仙之中,有两位尤为显眼。位居全图中间的东华天帝君(没错,就是东华帝君),头戴冠冕,身后衬以圆光,一手微抬作法印式,一手自然前伸,由随行玉女轻扶,华贵威仪扑面而来。南极天帝君冠冕和服饰似乎与东华天帝君一样,身后也有圆光,不同的是南极天帝君双手合拢,持一笏板,雍容庄重。扶桑大帝一手微张,一手执宝扇,神情庄严,不怒自威。

《画鉴》说《朝元仙仗图》中画的主神是五方帝君,其实这个说法不太准确。道教中五帝是指青帝、赤帝、白帝、黑帝、黄帝,而此图中的东华帝君和南极帝君来自另一个道教神仙组合:四极。四极是东华、南极、西灵、北真四位神仙,这个组合最早出现在晋末六朝的古籍中。

这些神仙的出处大可不必细究,关键的是,我们从这幅图中可以一观各路神仙的风貌。图中整个行列的神仙形象,是按道教规仪来描绘的。天桥之上,神仙行列浩浩荡荡,仙乐齐鸣,众仙款款行进。桥下开满莲花,祥云浮动,瑞气升腾。大量倾斜的器物和仪仗,和衣袂线条的流美飘动,都体现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吴家样特色。

北宋第三位皇帝宋真宗笃信道教,他耗费两年岁入修建了玉清昭应宫,并任命武宗元为这座道观绘制壁画。从细节上看,《朝元仙仗图》有些许地方存在不足,所以据考证,此图应该是武宗元为玉清昭应宫创作寺观壁画时所绘制的样稿。但其构图宏伟壮丽,结构严密,整个画面都和谐地统一在庄严愉悦和徐缓的优美韵律之中,深得“吴带当风”之笔意,也不失为一件传世名作。

关于此图的作者,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和近现代张大千在题跋中都有鉴定,一致认为是武宗元。《宣和画谱》中曾载,武宗元的画兼具“曹衣出水”和“吴带当风”笔意,尤其擅长道释题材,一生为道观寺庙创作壁画无数,如今却无一传世。《朝元仙仗图》是否为武宗元所画,也无其他作品可以对照,但今人能从中一窥其风貌,也是一件幸事了。

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全卷欣赏

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这是一幅唐代吴道子创作纸白描人物手卷,现藏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全图分为三个部分:作品从左到右,前面是六神将开路,接着是捧花执旗的金童玉女二十四人,作为东华天帝的前导,是为前段。在东华天帝与南极天帝之间是乐队和金童玉女二十九人,是为中段。在乐队之后是南极天帝,其后是金童玉女、仙伯、力士等二十三人,最后是神将四人,是为后段。

图中以道教故事为题材,描绘了八十七位列队行进的神仙,纯以线条表现出八十七位神仙出行的宏大场景,画面优美,笔墨灵动洒脱,宛若仙境,代表了唐代的白描技法的最高成就。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北宋著名画家王居正绘画作品

王居正,生卒年不详,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北宋画家,善画仕女,师周昉,得其闲冶之态。画迹有《调鹦鹉士女图》《绿窗焦雨图》,著录于《绘事备考》。清代也有人名王居正。

北宋著名画家王居正《坊车图》赏析

北宋王居正《坊车图》卷,绢本,设色,纵26.1厘米,横69.2厘米,无作者印款,原为赵孟頫旧藏,有赵孟頫二跋,称为王居正作,跋曰:“图虽尺许,而笔韵雄壮,命意高古,精彩飞动,真可谓神品。”并有诗云:“田家苦作余,轧轧操车鸣。母子勤纺织,不羡罗绮荣。童稚善自乐,小龙恬不惊……”今二跋已不存,仅有明、清袁廷玉、吴宽、刘绎、陆心源等题跋,现藏故宫博物院《璇闰调鹦图》纨扇,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此图是北宋前期遗存不多的风俗画代表作之一,表现了农村妇女纺纱的情景,生活场面生动真实。

画面右半幅画面繁密活泼,以年轻村妇为中心展开。村妇身后,一孩童手持短竿,绳端系着一只蟾蜍,正在无忧无虑地玩耍。村妇前面有一条黑犬,张着嘴,似乎在对青蛙吠叫。

年轻村妇身着满缀补丁衣衫,坐在小板凳上,左手抱着正在哺乳的婴儿,右手摇动着纺车,目光注视着对面的老妇。

左半幅画面仅绘一位老年村妇,显得疏朗静谧。老妇人身体干瘦,满脸皱纹,眼窝深陷,破旧的衣服打着补丁。她双手拉着线团,身体略微前躬,目视前方,看着纺车。

画面背景设置十分简略,仅在右上角点缀有两棵老树的盘根,几串垂挂的柳叶,以及点点青草,显得安静自然。两条若有若无的纱线把整个画面连接起来。

另外,孩童和小狗的出现,使得整个画面顿时活泼起来,仿佛在纺车绵长的吱呀声中,还能听到小狗和蟾蜍的叫声。

画家此画用“战笔描”的手法,十分写实地表现人物衣服的破旧,甚至画出了人物衣服上的补丁,是对五代以来重视线条传统的继承。同时采用从西域传来的晕染法,表现妇人蓬松的头发以及松弛的皮肤。

而纺车、竹筐和小凳则采用了界画的手法。尤其对纺车的精致刻画,真实再现了宋代纺车的结构,对于研究古代纺织技术有参考价值。

近代著名画家张大千曾收藏过此画,画幅后隔水,有他的题跋:“居正此图,俨然唐画风格,与顾闳中夜宴图可方驾也”,称赞此画可与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媲美。并钤有“大千豪发”等印章。

张大千题跋的后面,还有刘绎、陆心源等人题跋。画面上钤有南宋贾似道“似道”、“悦生”,清陆心源“潜园鉴赏”等鉴藏印29方,说明此画流传有绪。20世纪50年代,国家从香港购回《纺车图》,由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

北宋著名画家王居正《璇闺调鹦图》赏析

北宋王居正《璇闺调鹦图》设色。纵23.4厘米,横24.2厘米。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头上的朱簪、白色窄袖襦裙,绿色的披帛以及放在一旁的书,都在向我们表明这位娴静的女子有着良好教养。

此图又名《璇闺调鹦图》团扇 绢本 设色 23.4x24.2厘米,无款,旧传王居正作。波士顿美术馆藏。

此团扇是存世最重要的数件宋代仕女主题册页之一,画面中人物画法使用早期背粉的画法,但人物以外的画法略显繁琐和粗糙。可能是北宋宣和时期至南宋早期间一位宫廷画家的作品。

王居正(生卒年不详),乳名憨哥,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北宋著名画家王拙之子。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被招募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参与皇家宫殿的营造工程。其作画注重写实,落笔前反复观察,认真思考,力求于创作中真实地再现客观对象。

北宋著名画家王居正《秋山行旅图》赏析

王居正《秋山行旅图》立轴,纸本,曾被大清皇宫收藏于干清宫,是乾隆鉴赏心爱之物。画作保存完好,是王居正传世山水画真迹精品。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北宋著名诗人画家惠崇绘画作品

惠崇(965—1017年),建阳(今福建省建阳市)人,一说淮南(今江苏省扬州市)人,还有一说是湖南长沙人。主要生活在北宋前期,约与王安石同时,是一位工诗善画的僧人,与当时的希尽、惟风、简长、保暹、文兆、行肇、宇昭、怀古等僧人合称“九诗僧”,颇有时誉,惠崇为其中的杰出者。北宋画家、诗人、僧人。工画鹅雁鹭鸶,寒汀远渚,世称“惠崇小景”。其画属南方山水画派支流,意境虚和萧散,独创新风,但不为时人所重。

北宋著名诗人画家惠崇《沙汀烟树图》赏析

惠崇《沙汀烟树图》绢本设色 纵24厘米 横25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原被清室收藏。辛亥革命后,住在紫禁城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以赏赐的名义,让其弟溥杰将此图携出宫,后此画辗转入藏东北博物馆,即现在的辽宁省博物馆。

此图描绘了江南水乡初春之景:春江水暖,潺潺流淌,引得许多水鸟嬉戏其中。画面左侧,水面之上,有两只水鸟比翼双飞,煞是动人。河岸边有水草摇曳,浮萍微动。两岸之上,沙汀平铺,绿树成荫。近处岸上,杨柳正吐新绿,枝繁叶茂,生机无限。对岸丛树茂密,烟霭笼罩,若隐若现,扑朔迷离。此图虽然描绘的是初春时万物复苏的情景,但空旷清逸、烟岚迷蒙的画境不免让人顿生伤春之感。

北宋著名诗人画家惠崇《秋浦双鸳》赏析

惠崇《秋浦双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画前景绘芦苇败荷,中景画鸳鸯一双栖于岸上,远景为岸际天空,全景给人一种秋天虚旷潇洒气氛,具有诗的意境,情景交融,洒落生姿。

故他的画品,博得不少文人诗客的赞誉,争相题诗,趋攀风雅。宋代诗人兼书法家黄庭坚对惠崇小景,备加称许:惠崇笔下开生面,万里晴波向落晖。梅影横斜人不见,鸳鸯相对浴红衣。

北宋著名诗人画家惠崇《秋渚文禽图》赏析

北宋惠崇《秋渚文禽图》台北故宫博物院。绘深秋季节,荷叶枯败,数枝折断,叶面业已破烂成网状,零星漂浮着数棵野菱,河岸上两只麻鸭觅食。惠崇,北宋僧人,擅诗、画;精五律,善画寒汀远渚,具有潇洒虚旷、明媚秀丽的韵味。

北宋著名诗人画家惠崇《雁图》赏析

北宋惠崇《雁图》东京国立博物馆。绢本,设色,24.5×20.3cm,收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唐绘手鉴-笔耕园》中。绘滩头芦苇长势茂盛,岸边四只雏雁或立或卧,另一只从土坡后探出头来,盯着前面的四小只。

北宋著名诗人画家惠崇《秋野盘雕》赏析

北宋惠崇《秋野盘雕》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著名诗人画家惠崇《溪山春晓图》赏析

北宋惠崇《溪山春晓图》 绢本设色 纵24.5厘米 横185.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描写的是江南平远景色。画面前后始终以重山叠岭为背景在这山溪河流中间,岗峦起伏,平渚相牵,其上林木葱郁,花开烂漫,竹林深幽,垂柳依依。画中布局取平远之势,但崇山叠岭,云气蒸腾,亦显境界深幽,而萦绕于山间的河流、湖水与云气融为一片,又使其境空灵渺远。

画中笔法温和平淡,近山、林木等勾皴外,山石多以染法,随形变化,浓淡相宜。其敷色简淡,醒目异常,增强了画面春日融融的明丽气氛。此图无款印,传为北宋惠崇作。引首有李兆蕃篆书“溪山春晓图”五 字。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北宋著名画家燕肃绘画作品

燕肃(991-1040),北宋画家、枓学家。字穆之,青州(今己东益都)人。少孤贫,巧思过人,学识渊博,精通天文物理。工诗擅画,以诗入画,意境高超,为文人画的先驱者。

北宋著名画家燕肃《春山图》赏析

北宋燕肃《春山图》卷,纸本,墨笔,纵47.3厘米,横115.6厘米。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它的问世,开中国文人画的先河;带有早期士大夫的形迹。燕肃则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画家的基本素质。

《春山图》在笔墨上非常粗放,所以被认为是金代山水画,与燕肃以往的绘画在用笔上有很大的出入。生拙凝重、行笔浑厚是这幅作品笔墨最大的的特点。此图是一幅画在纸本的水墨全景山水 ,春山耸秀,溪流板桥,竹篱村舍,高松垂柳和高士在山水中寻幽访胜的刻画,具有浓郁的诗情,生拙凝重的笔墨和山水造型,又与一般职业画家迥异,带有早期士大夫的形迹。

此图是一幅画在纸上的水墨全景山水。画上春山耸秀,溪流板桥,竹篱村舍,高松垂柳和高士在山水中寻幽访胜的刻画,流露出画家对林泉之乐的向往。画中生拙凝重的笔墨和山水造型,与一般的职业画家迥异,带有早期文人画的形迹。

北宋著名画家燕肃《刘海戏金蟾》赏析

燕肃《刘海戏金蟾》画面中的主人公,一只手放在头部,一只手又悠闲自得的拿着东西,从主人公的面部表情来看,不知道在思索着什么,神态异常的突出,半个肩膀露出,身体成倾斜的状态,敞怀露腹,画面的衣服显得宽松的穿在主人公的身上,衣带迎风起舞,有种被小风吹到的那种飘飘洒洒的状态。整个人物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主人公悠然自得又有点神态怪异的感觉。

后面的景物,树木茂盛,郁郁葱葱的几片树叶就说明作者表现画面的的季节是在夏天。燕肃注重表现主人公的“仪态神情”,巧妙的画出了主人公当时处在思考又有点悠闲下的状态。燕肃把这幅画中的人物在当时思索下的神情抓的特别的好。燕肃的人物画画的非常独到,所以有人评价说燕肃的人物画画的非常的“传神”。有吴道子的“迎风起舞”之势,又有南唐顾闳中的把人物的神情仪态描写的非常的好。

北宋著名画家燕肃《寒岩积雪图》赏析

北宋·燕肃《寒岩积雪图》是北宋画家燕肃创作的纸本水墨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画面上重岩积雪,亭戴雪帽,老树寒疏,山村洁白,溪水冰结,孤舟停泊,却在远处水岸两旁架有一座小桥,桥上有策杖、挑担二人,给雪景去掉几分寒意,而增添了几分情趣,虽是一派万丈雪崖、冰冻二尺的严寒景象,但也有着浓重的生活气息。

鉴藏玺印有:“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五玺全、“宝笈三编”、“宣统鉴赏”、“宣统御览之宝”、“无逸斋精鉴玺”。收传印记有:“天籁阁”、“退密”、“项墨林鉴赏章”、“项墨林父秘笈之印”、“项子京家珍藏”、“六艺之圃”、“净因庵主”、“太符真赏”、“李继泉真赏章”、“长水李氏珍藏”。

北宋著名画家燕肃《关山积雪图》赏析

北宋·燕肃《关山积雪图》为北宋燕肃所绘,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关山积雪图》是极具写意色彩的雪景画,置陈独特,一条山间栈道延伸向前,消失在崇山之中,给人以深远的景观感。画中群山白雪皑皑,山坡树木之上的留白,道出深冬的景象,近景的茅庐,远景的关楼、古寺点缀其中,分层有致。

仔细观看,山脚下的栈道由一根根的木桩支撑着,与山体的坚实相比,显得颤颤巍巍,加上雪天路滑,真是替行在其上的一队人马捏一把汗,令观者心悬。一位红衣人先群骑行,这种处理方法使此人物在天地之间格外突出,独自行走于这净洁幽深之境,天地无边静穆,但给人以静穆里找到自己独特的存在,顿生“孤高拔俗”之感。

北宋著名画家燕肃《海潮图》赏析

北宋燕肃《海潮图》燕肃绘制的《海潮图》,论著《海潮论》都在现实中起到了作用,燕肃对潮汐的精确研究得到李约瑟先生的称赞“怎么会精密到如此。”而达芬奇虽然发明了可供任何用途的机器,并且非常的精美,但是真的没有一件会在现实中起到作用。因为那时候文艺复兴时期的工程师在知识方面毕竟还是有不完整的缺陷的。

北宋著名画家燕肃《山居图》赏析

北宋燕肃《山居图》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北宋著名画家祁序绘画作品

祁序,生卒年不详,江南人。工画花竹,禽鸟,尤擅画牛、猫。其作品构思奇巧,生动活泼,富于田园野趣。

北宋著名画家祁序《江山放牧图》赏析

北宋祁序《江山放牧图》卷,宋,祁序绘,绢本,设色,纵47.3厘米,横115.6厘米,是其唯一传世作品,画春天时乡间放牧的景象。用笔工致秀润,设色清丽,树石的画法明显受到郭熙的影响,该作品是风俗画与山水画的完美结合。

此图为平远式构图,取景开阔。图绘初春时节,牧童们在湖泽坡岸间牧牛的情景,是典型的宋代风俗小品画。作品表现了各种情态的牛,或低头饮水,或昂首举目,或扭身顾盼,或侧身前行,皆神态生动,富有情趣,显示出作者娴熟的笔墨技法和准确的造型能力。

此幅作品原藏清宫内府,宣统年间为溥仪运出宫,存于长春的小白楼内,后为周觉民获得。1983年9月由周觉民之妻李倩玉捐献给故宫博物院。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北宋著名画家许道宁绘画作品

许道宁,生卒年不详,长安人,一说河间人,北宋前期画家。擅画山水,师李成而能自成一家之体。许氏长于画林木、平远、野水,是继李成、范宽之后在北宋中期最享盛名的山水画家。

北宋著名画家许道宁《渔父图》赏析

北宋许道宁《渔父图》绢本淡设色 纵48.9厘米 横209.6厘米 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美术馆藏。此卷是许道宁的代表作,表现山峦溪谷交错的北方山野。屏风壁立陡峭的山势和曲折迂回的溪水增加了构图上的变化,丰富微妙的水墨运用和清幽开旷的境界显示出李成的影响。

此图画江岸上群峰,江心有捕鱼船数只,笔法坚挺,学杨成而有所变化,所谓“峰峦峭拔,林木劲硬,别成一家体。”观此画信之。所画层峦叠嶂,似有轻云缭绕其中,山石形式别具一格。渔舟水波也有一番情趣。

北宋著名画家许道宁《关山密雪图》赏析

北宋许道宁《关山密雪图》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是一幅全景山水,沿用传统的北宋山水画构图,而崇山积雪,林木清疏颇得李成的余韵。运笔凝重细劲,以短笔布皴,严谨而有法度,故疏而不薄。此画是他中晚年的作品,另具风貌’是北宋时期画雪景题材的佳作。

本图绘覆盖大雪的高山寒林,画中山峦起伏,皴笔很少,山头俱施以粉,水天皆用淡墨渲染,景物荒寒萧寂。画左有小字款书“许道宁写李咸熙关山密雪图”。画上钤有“明昌御宝”、“沈周宝玩”等印鉴。

北宋著名画家许道宁《高秋观潮图》赏析

北宋许道宁《高秋观潮图》

北宋著名画家许道宁《雪溪渔父图》赏析

北宋许道宁《雪溪渔父图》绢本浅设色 169x110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通幅笔墨皴染细谨古厚,表现出荒寒空阔气息。深山积雪,烟霏缭绕,寒林枯树,矗立挺峙;房舍聚散于溪畔石侧,楼阁隐于山际,布列得宜。

《雪溪渔父图》所绘内容虽属寒林雪景图意,皴山石之造型笔法较近燕文贵风格,而《渔父图》中画山石林木则与郭熙类近,属李成一脉,两者并不相同。画树纯用中锋,笔势起伏富于变化。部份树枝及楼阁屋顶微留残雪,然因年代久远几已脱尽。以整体风格言,《雪溪渔父图》是取李郭画派之寒林图意为题,而以近燕文贵之笔法绘制,成画时代不能早于北宋末。又署于画左中间之两行款书当系后人伪添,因宋仁宗景佑有甲戌(1034)而无甲。

北宋著名画家许道宁《画中琴》赏析

北宋许道宁《画中琴》

北宋著名画家许道宁《携琴访友》赏析

北宋许道宁《携琴访友》

北宋著名画家许道宁《扇面画松下曳杖》赏析

北宋许道宁《扇面画松下曳杖》此画表现波光粼粼的湖畔,一株苍松与几丛翠竹,邀来了阵阵畅快怡人的清风。松树下,一位风采翩翩的隐士、持杖漫步而来。风声令他不自觉地停下了脚步:在宁静的山径中,专注凝神地听著它穿过松间、拂过竹林,享受著这管弦、丝竹所比不上的山水清音。

画面苍松形态盘曲有致,隐士朗目舒眉,在飘举的衣带、须髯中,显现著几分仙骨之气。隐士衣裳、松针、竹叶、水波、小草均随风俯偃,在精细的笔触中,益显格外清朗、怡人。依画风来看,虽非道宁亲笔,但也可算是一幅佳构了。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北宋著名画家翟院深绘画作品

翟院深,生卒年下详,营丘(今山东临淄)人,宋代画家,出身于乐工,擅画山水,学李成几可乱真。

北宋著名画家翟院深《雪山归猎图》赏析

北宋翟院深《雪山归猎图》绢本墨笔纵155厘米横99厘米安徽省歙县博物馆藏。 此图表现北方山区冬日寒冽景象,画中雪山崔巍,老木寒柯,气象萧疏,因点缀有牵犬猎者数人,定名为《雪山归猎图》。

此画表现北方山区冬日寒冽景象。画中雪山崔巍,老木寒柯,气象萧疏,因画面所点缀的猎人与犬而得名。此画左下楷书署款“营丘翟院深画”。翟院深无作品流传于世,此画是歙县博物馆自安徽文物商店收购,不见于著录,是一幅李成传派的宋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