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艺术大师「卓别林:“贫民习艺所”里出来的大师」

互联网 2023-06-04 17:59:27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卓别林艺术大师「卓别林:“贫民习艺所”里出来的大师」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查尔斯·卓别林,可以称得上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在无声电影时代,就创造出来许多脍炙人口的艺术形象,他自编自导自演的许多电影,得到全世界人民的一致欢迎与好评。这在世界电影史上不多见的。

他最擅长表现贫穷人民与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的生活与性格,在使人们大笑的同时,也让人们为“小人物”洒下一掬之泪。他的表演具有天然而独到的魅力,使人们永远怀念他,所以人们称他为“不朽的流浪汉”。

人们在欣赏和怀念卓别林的卓越艺术时,不要忘记,他在艺术能如此成功,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与他的童年磨难有关。英国作家毛姆认为,卓别林艺术作品中的悲伤的成份,反映了卓别林留恋穷苦生活的阴郁心情。卓别林自己也承认,虽然自己已经事业有成,在全世界都有着很高的地位,但他同时又嗟叹,自己一直不能忘记出身低微,经常担心受人轻视,暴富之后只感到凄凉,成名之后只觉得孤独。这一切都与他的童年生活有关。

如果他的童年是在一个富裕的家庭里度过,那么世界上就不会有这样一个专爱表现“小人物”“流浪汉”的电影艺术家了。这么看来,卓别林小时候所受的磨难,又是一件好事。尽管那时候,他的日子是那么难过。

卓别林晚年,亲自写了一本《自传》其中真实地记叙了他在童年时代遭受的种种磨难,我们可以从这本书里,了解到他的童年生活,了解到他对童年生活的看法。

卓别林,英国人,1889年4月16日出生于伦敦的沃尔沃斯区,他的父母,都是杂剧场里的演员。卓别林出生后的头两年,他的父母都是当时走红的演员,收入较高,所以他们的家庭还是比较幸福的,生活也不穷困。然而幸福没有维持多久,卓别林出生一年后,他的父母就离了婚。从此以后,卓别林的童年就与贫困分不开了。

卓别林的父亲虽是一位优秀的喜剧演员,但有嗜酒的毛病,甚至可以说是见了酒就不要命。据卓别林回忆,他母亲认为,就是因为父亲喝酒不要命,才使他们的婚姻破裂的。卓别林说,那时有不少演员,都在酩酊大醉中毁了一生的事业,而他的父亲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因饮酒过度而病故,死时仅三十七岁。

卓别林的母亲也是曾经走红的演员,但自从与丈夫离婚以后,就时运不济了。收入明显下降,不得已,只好申请救济,靠此度日。尽管如此,她还是要靠自己的嗓子到杂剧场演出,不然光靠救济是不能维持生活的。但她的嗓子完全坏了,每次演出都让观众大失所望,于是观众就起哄,结果是她所在的剧团,生意越来越少,最后简直完全没有生意了。

剧团没有生意,就意味着卓别林的母亲没有一分钱的收入,这对母亲来说,简直是要命的消息。因为她还要抚养两个儿子:卓别林与他的哥哥雪尼。

然而命运之神在播弄人时,既不稍存怜悯,又不顾及公道。它对卓别林的母亲就是这样。母亲的嗓子始终不见恢复,深秋转入寒冬了,而卓别林的家里的境况则越来越拮据了。虽然母亲平时有打算,储蓄了一点钱,但这点钱很快就花光了。而她的首饰和其他一点积蓄,也都送进了当铺。

卓别林的家也从三间舒适的住房搬进了两间房子,最后又搬到一间更小的房子里。家里的东西越来越少,而新搬去的地主,环境则更加阴暗了。

卓别林回忆说,在那个时候,我们一直过着困苦的日子,一年的短暂时间,就仿佛是漫长无尽的辛苦的一生。当时我们生活在忧郁寡欢的阴暗中,工作本来就不容易找,何况母亲除了演唱,其他什么事都不会做,找工作就更不容易了。象她那样一个身材矮小,漂亮灵活的女人,在那个时代,奋斗是很不利的,因为那个时代里贫富有着天壤之别,穷苦的妇女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干一些粗重活儿,或者是在血汗工厂里做苦工。偶尔她也找到一个帮人看孩子的活,但这样的机会都是很难遇到的,况且雇用的时间又是很短的。

除此之外,她就靠替人家缝制衣服来挣几个先令。但这点儿收入简直不够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本来父亲还要按期付给一点赡养费,但由于他仍在不停地酗酒,戏院里也就不再与他续约,他自己的生活都成了问题,更没有多余的钱来给母亲了。

卓别林家的生活越来越窘困了,他回忆道,当时我还年幼无知,常常怪母亲为什么不再去演戏。她总是微笑着说,那种生活矫揉造作,是虚伪的,一个人在那种环境很容易忘了上帝。但有时候母亲谈到以前演戏的旧事,又会触动心事,好半天沉默无语。这时卓别林就感到闷闷不乐,因为他知道,今后再也不会过那种丰富多彩的日子了。

冬天到了,卓别林和哥哥都没有过冬的衣服,母亲就把她的旧衣服改一改,让两个儿子穿。穿着这种衣服出去,就受到孩子们的嘲笑,他们给卓别林兄弟两个起了绰号,见面就叫,让他们好不伤心。

在这万分愁苦的日子里,母亲又得了偏头疼的病症,只好停止做活计,并且好多天都要把缚了茶叶的眼睛遮盖起来,躺在黑暗的屋子里。卓别林回忆说,毕卡索有过一个兰色的时期,而我们过的则是灰色的日子[1]。当时我们是靠救济贫民的布施,领赈济的包裹和施粥所里发的票子,来维持生活的。最后实在维持不下去了,母亲就决定三个人一起进兰贝斯贫民习艺所。

卓别林说,我们虽然明知道,进贫民习艺所是一件丢脸的事,但为了生活也不得不这样办了。进了习艺所之后,母子三人就被分开了,母亲分到妇女收容部,而卓别林与哥哥则分到儿童收容部。这里实际上是一个贫民救难所。

母子三人分开之后,一星期才准许相互探望一次。卓别林回忆说,我是多么清楚地记得第一个探望日那辛酸凄凉的情景啊!看见母亲穿着一身贫民习艺所里的衣服走进了探望室,我不觉为之震惊。瞧她显得多么悲伤而又狼狈啊!刚刚一个星期,她已经衰老消瘦了许多,但是一看见了我们,她脸上就有了光彩。我和雪尼都哭了,这一来母亲也哭了,大滴的泪珠开始从她的脸颊上滚了下来。我们分别后,雪尼老是伤心地说,她人老得多了。

但仅仅过了三个星期,卓别林兄弟俩就被送到了汉威尔贫民孤儿学校,他们不得不与自己亲爱的母亲分离开。在孤儿学校里,卓别林与哥哥也被分到不同班里。平时很难再见面。

那时卓别林才六岁多一点,孤苦伶仃,瘦弱可怜。尤其是每当夏日的黄昏,临睡觉前做祷告,同着二十个小孩,一起穿着睡衣,跪在宿舍中央,卓别林从长方形的窗子里望出去,看那逐渐低沉的落日和连绵起伏的小山,感到一切对我都是陌生的。这时他总要跟着大伙沙哑着嗓子,音调不齐地唱着:

“夕阳西沉,求主与我同在;

黑暗渐深,求主与我同在。

求助无门,安慰也无求处;

常助孤苦之神,与我同在。”

这首对上帝的赞美诗,仿佛正是说着小卓别林眼前的磨难。每逢这个时候,卓别林就感到十分苦闷,虽然当时他还不大明白赞美诗的意思,但忧郁的歌声和暗淡的斜阳,日复一日地增添着他的愁思与内心的压抑。

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卓别林的母亲被送进了疯人院,经法院裁决,卓别林兄弟二人必须由生父抚养,于是他们二人就到父亲的家里生活。但在那里遭到了后母的残酷折磨。

有一次,父亲到外地巡回演出去了,卓别林放学回家,家里却没有一个人,后母与她的儿子,不知到什么地方去了。从中午等到下午,没有看见一个人回来。卓别林只是早上吃了一点面包,现在早已饿得受不了。没有办法,他只好到附近的市场上漫无目的地溜达着。

他饥肠辘辘,向一个个小菜馆的窗子里张望,看见里面摆着许多热气腾腾、引人垂涎的烤牛肉、猪肉,还有用肉汁卤成金黄色的土豆。但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身上一分钱都没有。然后,接连几个小时,卓别林一直在看那些靠说嘴骗人兜售劣质货物的小贩。他用这种办法排遣自己,似乎稍微感到舒服一点,暂时忘了愁苦和饥饿。

到了晚上,家里还是没人,卓别林一个人蹲在街头等着。他又是困倦,又是伤心,心里想:哥哥不知到哪里去了。一直到半夜,还没有人来。几乎一整天没吃东西的卓别林,呆呆地望着空无一人的大街。店铺一个个都熄了灯,只有药铺和酒店里的灯还亮着,这时他感到自己是多么地孤苦伶仃啊!

好不容易等到下半夜,才看到后母的身影,但她不知在哪里喝得醉熏熏地,步履踉跄地回家来。但她一见到卓别林,好象酒就全醒了,她不仅不让卓别林进门,并且大骂道:

“他妈的你要上哪儿?这里不是你的家。给我滚出去!你和你的哥哥都给我滚!”

象这样的事,卓别林和哥哥不知遇到多少次,他们夜里经常只能睡在大街上,有几次被警察发现,替他们叫开门,才能回家睡觉。

后来,母亲从疯人院出来了,把卓别林兄弟二人接了回去,但迎接他们的只有贫穷。卓别林回忆说,我很清楚地体会到,由于我们穷苦而在社会受到了种种耻辱。即使是那些最穷苦的儿童,他们每逢星期日总要吃一顿自己家里烧的菜。在家里吃烤肉,是一件体面的事,同时也是区分穷人各阶层的一种仪式。凡是无力在家中吃一顿星期日饭菜的,都属于乞儿阶层。而当时我们就是属于那个阶层的。

卓别林的童年,就是在这种贫穷而屈辱的环境中度过的,这些童年的磨难,后来在他成为艺术家之后,使他保持了关心穷人,谴责社会不平的特点。而这也正是使他成为一个杰出艺术家的主要原因。

卓别林:1889年出生,1977年逝世,二十世纪全世界最著名的电影艺术家,他于1913年从英国到美国的好莱坞拍电影,到1952年移居瑞士,恰逢好莱坞电影从草创之日经全盛时代再到衰微时期的全过程,他在这期间一共拍了八十多部电影,其中大多数都是世人最爱看的名片,如《淘金记》《大马戏团》《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一个国王在纽约》等,因他电影中多为下层的流浪汉形象,故又誉为不朽的流浪汉。

[1] 毕卡索,西班牙著名画家,他作品被人们分为三个时期:兰色时期,奇技时期,玫瑰时期。兰色,兼有忧郁的意思。卓别林这样说,是一种借喻。

卓别林

卓别林纪念邮票

卓别林电影中的流浪汉形象

周恩来与卓别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