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美术史「北宋艺术的发展」

互联网 2023-06-04 14:54:11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北宋美术史「北宋艺术的发展」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北宋政和二年元宵节后两天,一群仙鹤盘旋东京皇城宣德楼上空,鹤鸣声声,宋徽宗赵佶提笔画了《瑞鹤图》,平行视角观望20只飞鹤,各尽其态,无一雷同,宣德楼梁顶只占据画面1/3,右端的仙鹤引颈到那18只仙鹤的飞翔动线,左端的仙鹤完成了流动闭环。

这仅是他即兴之作,他开创了个人名片“书法瘦金体”;山水花鸟人物的深厚绘画功底;宫廷诗、道乐诗的创作领域都有突破和拓展;精通音律;金石考古、制瓷饮茶都有研究,他还带动整个国家的艺术氛围发展,建立宣和画院,设立考试制度,考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进入画院,除专业课还需学习《论语》《孟子》等文化课,画家也分等级,定期参加考核,提升职务等。

最高荣耀是他手把手教学,张择端、王希孟、李唐都算他的门生,培养了许多流芳千古的画家,他引领的宣和画风成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辉煌,组织编撰了《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书》等书,都是后世美术史研究的珍贵典籍。

北宋徽宗朝,既有前朝丰富资源积累,同时也暗藏危机,当大金铁骑踏进中原之后,一国之君被俘的凄惨,北宋灭亡,历史有诸多解释,政治角度上他是个失败者,艺术世界里他的光辉不会被磨灭。

据蔡京跋文所说,王希孟是经过宋徽宗亲自调教的奇才,入画院时18岁,他的《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古代青绿山水画的巅峰之作,随着“国家宝藏”而被大众熟知,因为使用的矿物质颜料堪比黄金,才能穿越千年之后依然熠熠生辉。

他的《千里江山图》,让我们看到了在艺术上不计成本、不计得失、只做加法、什么都要做到最好的18岁少年。

图约有12米,桑蚕丝做画布,一般画家没功底可能还不敢下笔,王希孟大笔一挥,用珍贵的矿物质颜料叠了五层,先线稿,再赭石上色,再孔雀石上两遍色,最后是珍贵的石青,连图上的渔夫的衣服也是上等的砗磲反复研磨之后上的色。

他不仅画了山的高度、深度,还有广度,画面空间感营造到位,不仅表现在山水的层次和立体感上,天空通过染出上深下浅的方式展现光和云层的空间感。使用大量皴法表现山的质地,同时使用重彩来牺牲文人引以为傲的笔墨痕迹。

今天在看《千里江山图》更像是欣赏色彩浓烈的、节奏明快的交响乐,所以后面才有了国家宝藏节目中舞蹈演绎的这幅图画,还有春晚的“只此青绿”。

王希孟画完《千里江山图》后不久便离世了,属实可惜,仿佛他就是为了完成这幅旷世巨作。

历史上的北宋时期,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达到了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度。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国宝级文物《清明上河图》,张择端用画笔记录了北宋都城汴京城内外、汴河两岸的风格和繁荣景象浓缩在这五米的画卷中。

这幅画中人物大抵有千人之多,牲畜60多匹,木船20多只,房屋楼阁30多栋,推车乘轿也有20多件,对研究中国社会史、生活史、民俗史、服装史、建筑史、交通史、商业史、广告史、城市史、造船史历史研究都有着非凡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清明上河图》也有“清明上河学”,自问世以来,很多学者对各方面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解读。乍一看这幅画也容易有不知道从何处看起的感觉,作者本人对世俗和市井题材感兴趣。

作为宋徽宗的门生,进入宣和学院,既要画的好又要会读书,然而《宣和画谱》并没有留下张择端的名字,鉴于当时的文化氛围,觉得平民百姓生活的风俗画难得大雅之堂。

汴京因为黄河水泛滥受灾,新城在旧城上一次次重建;小百姓们的寻常而真实的生活是整个时代的众生相,在这幅图中,我们看到了最接地的一面,将历史以艺术的方式永存。

以上文字整理来自《大话中国艺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