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扬州繁荣「扬州古代为什么繁华」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清代的扬州繁荣「扬州古代为什么繁华」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历史上所谓的扬一益二,清代盐商富甲天下、他们或为时代风气,或为真正的业余爱好者。他们愿意在艺术文化上付出大量金钱。最显著的特征是,与文士建立联系,可在流行的社会制度之中取得声望。当时扬州的书院和学校,基本都是盐商建立的,比如扬州洪家,自明朝开始就是盐商。他们专门建了一个“洪园”,接待全国的文人。还有扬州最有名气的盐商江春,自己是知名的学者,而他们的家族,出过十几位知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到扬州做生意也是当时书画家们共同的认知。由于大批知识分子的迁入,扬州很快沦为清代艺术文化的基地。比如石涛是明末清初知名书法家,晚年移居扬州。我们都明白石涛在山水画和花卉绘画的贡献是很高的。此外,他在扬州有一个特定的商贸行为,就是为盐商的别墅设计假山。
石涛是明代皇室的后代。明朝灭亡之后,他成了一名僧人,怀着一颗坦然的心态周游世界。按照他的设计修建的园林非同寻常。当时扬州的有钱人很愿意地邀石涛来帮自己造园子。
我们也知道知名的“扬州八怪”,包含郑板桥、金冬心、黄恭寿、罗两峰等艺术家。其实,当时没“八怪”,“八怪”其实并不象征八个画家。反而是有15位艺术家被列为当时扬州的画派。他们不全是扬州人。而是陆陆续续都搬到这里来慢慢形成的。这些画家在扬州,都理直气壮地摆出润格,即请自己的价目表,这也是因为扬州已经产生了成熟期的文化市场。郑板桥当时的出价是:大幅的画六两,扇子是五两。对盐商来说很便宜。养着一批家庭画师不是什么大难题,就好比更远之前大家族养门客一般。
清代中叶,知名的扬州学派在扬州产生。清代学界有一句台词:“吴学最专,徽学最精,扬州最通”。对于扬州学派的研究者来说,除了商人的捐助之外,有盐商马氏兄弟等知名的收藏家,他们可为学者们获取分析数据。扬州学派有一位以高傲闻名的研究者汪中。他曾经狂妄的说,扬州只有三个有学识的人,而且有三个毫无学识的人。除了他,有杰出的语言学家王念孙。而他口中不通的人也是当时学识渊博的知名学者。一个不了解他的乡绅问汪中自己怎么样?汪中表示这位算一般,这位还很高兴。汪中接着说,“你要再研学习30年,才有期望达到‘不通’。”汪中讲话言辞极端,到处得罪别人。在文字狱大行其道的乾隆年间,他还能保住自己的生命,留下来了学术贡献。这也受益于扬州盐务局和商贾的尊重和协助。这位晚年家境贫寒,只能帮富豪挑选书画为生。
郑板桥、汪中这样靠盐商带着挣钱的书法家,仍然看不起他们的虚伪和铜臭。只要有机遇发泄不满,他们就写诗作来讽刺别人。在清代,盐商被叫做“盐呆子”。痴呆可笑的一面,完全就是在文人眼里的暴发户。但他们似乎忘记了,没这些自己不喜爱的虚伪的人,自己这些所谓的雅士,根本就活不下去了。在历史上,没有功利和庸俗,是艺术文化兴盛不可或缺的要素。只有社会运行富足和空闲,才有了美学的渴望和艺术文化的追求市场。
在这一时代,以奔放、洒脱闻名的金农、黄慎、李歸、汪士慎高翔、郑燮、李方膺和罗聘被评为“扬州八怪”。他们的作品展现出自己的创作思维,违背了的中国传统教条,冲破了书画业界存在的倚老卖老和一成不变的状态,自由奔放地“八怪”提倡无法而发。他们注重自力创新,敢于挑战传统的教条。
后来用“八怪”来比喻清朝中叶活跃在扬州的一批书画家。光绪年间,当时的人在笔记之中采用了“扬州八怪”这一说法。“扬州八怪”之中的“怪”字,具备摆脱俗世生存方法和画风的含义,表达了狂。最开始,扬州八怪都期望通过科举转入从政,但由于种种原因,都失利了。在历经了生存的艰难后,他们成为了专业的艺术家,脱离了封建教条的拘束。因此,他们的作品也脱离了古代传统作画画风,宣扬了自己的性格,脱离了拘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