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距今有多少年「()京剧」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京剧距今有多少年「()京剧」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京剧被尊为国粹,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天花板,在其200多年的发展史上,先后出现了两个高峰期,一是民国时期;二是文革时期。戏曲是舞台艺术,除了要有人写,有人演,还要有人看。京剧之所以在战乱频仍的民国时期取得了井喷式的大发展,关键是涌现了如罗瘿公、翁偶虹、朱石麟等这样的作家群体,奉献出了《锁麟囊》、《借东风》、《贵妃醉酒》、《四进士》、《甘露寺》、《失、空、斩》、《红鬃烈马》等等优秀剧目,更有谭鑫培、梅兰芳、周信芳、余叔岩、马连良、金少山、杨小楼、裘盛戎、杨宝森、孟小冬等等名家的争奇斗艳,众多京剧流派正是在此期间形成,还有全社会从草根到名流对京剧艺术的追捧,为京剧发展提供了肥沃的社会土壤。
民国四大名旦:梅兰芳(后中)、尚小云(后右)、荀慧生(后左)、程砚秋(前)
如果深究民国京剧盛世的深层原因的话,在兵荒马乱的战乱年代,京剧这股文化清流,逐渐成为了民族艺术的一面旗帜,不但冲淡了生活中的苦难,同时还扮演着“社会心理按摩器”的角色,“写一笔好字,哼两句二黄”更成为了当时社会的时尚追求,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京剧戏迷遍布社会各个阶层。
1991年5月,吕正操将军衔命前往美国会见刚刚恢复自由的张学良将军,携带的几件见面礼中,就有一套“中国京剧大全”录音带,由此确认了张将军京剧铁粉的身份;江泽民主席1997年10月访美期间,在南加州华人为其举办的欢迎晚会上,现场来了一口《捉放曹》:“一轮明月照窗前”,获得惊雷般掌声。此外,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镕基、李瑞环、张百发等许许多多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是如假包换的京剧内行戏迷,他们也无一例外地都是在民国时期,与京剧结下的深厚情缘。
吕正操(左)张学良(右)1991年5月于纽约
在笔者看来,民国京剧盛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艺术自由,没有政治干预,没有政府补贴,艺人们都是艺术市场上自由竞争,自负盈亏,优胜劣汰,反而造就了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巨星大腕也都从艺术自由,实现了财富自由。谭鑫培在1915年前后,在上海唱一次堂会,就有500两纹银的收入,一个月的包银就有一万两;后来的梅兰芳大师,除了每月固定工资2100块大洋,一次登台演出就有十根金条的收入。这是什么概念?民国时期的三块大洋,就能支付一家五口一个月的基本生活费。京剧明星除了吸金能力强,往往都有自己的跟包儿、琴师、总务等专业服务人员,散尽千金捧角儿的社会名流大有人在,著名艺人的社会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从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初,北京市的数家私人剧团在国家文化部的倡导下,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张君秋、赵燕侠等五大头牌强强联合,联合组成了名家荟萃的北京京剧团,并很快拿出了《铡美案》、《借东风》、《野猪林》等在整个京剧史上,都堪称登峰造极的力作。但是,这样多少带有半强迫性质的“文化公私合营”,在成功打造出了“史上最强京剧团”的同时,艺人的艺术自由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一株株在自然环境中枝繁叶茂的花卉,被强行移栽到院子的花盆里,早已习惯了在野外丛林中生存的狮子老虎,被迫开始了他们的动物园生活。
艺术家们开始端上了铁饭碗,按月领取国家的固定工资。不用说,铁饭碗的工资与他们在民国时期的高收入相比较,是不可同日而语了。在艺术流派竞争机制不复存在的同时,“三年学徒,七年作科”的极为严苛的人才培养机制,也被公办戏校所代替了。至此,笔者认为,京剧艺术的半个魂已经不知不觉间驾鹤西游了。
如前文所述,京剧艺术的另一个发展时期就是文革,以“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为代表的京剧现代戏,尽管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由特殊的政治势力一手主导,服务于特殊政治理念的“艺术试验田”,但京剧样板戏取得了巨大成功,则是不争的事实。样板戏有两大艺术突破:一是找到了京剧现代戏的舞台呈现方式,拉近了京剧艺术与现代生活的距离;二是将古老的戏曲音乐和现代西洋音乐实现了基因嫁接,气势恢宏的伴奏,节奏明快的声腔,全面提升了京剧艺术的舞台美感。
从这个意义上说,《红灯记》、《海港》、《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色娘子军》、《杜鹃山》、《奇袭白虎团》、《平原作战》、《磐石湾》等二十多出样板戏群体,妥妥构成了一次京剧艺术的“文艺复兴”,推动这次复兴的就是样板戏的主创和主演群体:于会泳、马长礼、钱浩亮、童祥苓、谭元寿、洪雪飞、杨春霞、宋玉庆、李丽芳、李光、马元安、冯志孝、高玉倩、沈金波、刘长瑜、万一英、李崇善等一大批中生代京剧艺术家。
样板戏是里程碑,也是分水岭。进入新千禧年以来,人工智能和电子技术改变了这个世界的固有节奏,伴随中生代京剧艺术家的逐渐老去,古老的京剧艺术的脚步似乎越来越沉重,在蹒跚与踉跄中艰难前行。京剧观众正在大批大批地锐减,京剧生存的社会土壤日渐贫瘠,放眼全国,京剧团普遍不能靠演出收入养活自己,生存主要靠国家拨款,才能维持基本运营,更别说需要巨额投入的发展和创新了。据圈内人士介绍,仅仅一个北京京剧团,每年就需要吃掉政府拨款两亿元,这还仅仅是日常开销,如果要创排新剧目,剧本、服装、道具、布景等等开销,又需要政府追加项目投入来解决。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艺术就是文化产品,也应该通过创造经济价值,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且不说民国时期甚至更早创排的老戏,就是样板戏也是五六十年前的事情了,现在为什么各团都在复排样板戏?因为实在没有新戏可排,照葫芦画瓢排出来的“样板戏”,也都难逃东施效颦的嫌疑。艺术上无追求,反过来,京剧界怎一个“乱”字了得!我们不能永远都唱《四郎探母》、《二进宫》、《文昭关》、《空城计》这样的古董化石吧,也不能躺在样板戏上吃老本,现在京剧艺术太需要与时俱进的新作品了,否则,这一艺术与社会现实渐行渐远,一个不能创造足够经济价值的艺术门类,就失去了发展的原动力,是很难走远的。一个靠政府为其输血的艺术团体,客观上就是一位“白血病”患者,还有多少好日子活呢?挂着呼吸机的京剧艺术,怕是离“脑死亡”已经不远了。我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