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征明大器晚成「盛荣桂书法家」

互联网 2023-06-03 11:49:06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文征明大器晚成「盛荣桂书法家」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文徵明,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鉴藏家。他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四绝”,是吴中四才子(另外三人是祝允明、唐寅、徐祯卿)之一。文徵明属于大器晚成类型,

文徵明的成长过程

江南四大才子中,文徵明是最长寿的人,他终年八十九岁。为人豁达,志存高远,才艺渊博,文坛名声显赫,为人们所敬仰。

文徵明是个笨孩子,由于他脊柱有畸形,7岁才能行走,8岁说话还不利落,11岁才能够正常说话,口齿仍然不清爽。当时很多人认为他并不聪慧,独有他的父亲文林非常器重他,认为他能大器晚成。就是这样一个熊孩子,读私塾,经过勤奋努力,成为了一代书画宗师,明朝书画艺术标杆式的人物。

文徵明和唐寅一起参加乡试(即省会考),唐寅高中了第一名,成为“解元”。而文徵明一直考到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五十三岁,参加了九次乡试,一次都没有过,祝枝山至少是过了乡试。难怪他五十四岁那年,被同乡工部尚书李充嗣推荐,得以贡生进京,被授从九品的翰林院待诏。在三年工作期间,翰林院那些嫉妒他的同事多次嘲笑他:“我们这儿是翰林院,不是画院。”那时的文徵明,已经名满天下,为人敬仰。

嘉靖五年丙戌(1526年),居官三年期满后,他有一次转职吏部升迁的机会,翰林院的工作经历,让他不得上疏乞归,在多次恳求后,终于,文徵明始得致仕,回归苏州。

文徵明不但艺术造诣高深,做人也好得有点糊涂。他老年时,外面落着文徵明款的书画,至少80%是赝品。有一次,他的朋友发现市场上冒他名字的假字画,连做假人一起揪到了他面前。他居然说:“写的比我好。我只不过活的比他大,在这个位置上坐的太名的缘故,其实是名不副实!”更气人的是在后面,作家者又拿来几幅字画,请他题诗,他居然也题了。连他的儿子也看不下去了,问他其中的原因。文徵明是这样对儿子说的:“哪些人买字画?有闲钱的人。哪些人卖字画,靠他生活的人。我的技艺不是敛财的,用来帮助有困难的人生活,有何不好?”

有一个老私塾先生,人老了,没人请他设馆教学生了。老人失业了,他有50两银子,但是,不敢放在钱庄,他想存放于文徵明家中,想让文徵明逐月付他利息以供养老。文徵明告诉他,文家要钱无用,也只求温饱。老先生儒某对文徵明说:“你的情况我知道,你是吴中大家,而我只相信你,不相信任何一家钱铺。50两银子,区区之数,对我觉是养老钱。”文徵明只好收下了五十两银子,逐问给供利息。

几年后,老先生取了五十两银子,不久他就去世了。他的儿子不知道五十两本金已经取回了,所以还是来领取月息,文徵明也不说破。有一次,其子在书中看到父亲所记已取还五十金的记载,才知道真相。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来到文府向文徵明叩头致歉,并奉还月息银子,而文徵明反而又拿出了五十两纹银给他,对他说道:“令尊去世,我本应上‘赙布’以敬,这就算文某的心意吧”。老先生的儿子知道文家一直在照顾他们,哪儿肯收?

文徵明的艺术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是“四绝”的全才,诗学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与沈周共创“吴派”。他八十八岁,尚能小楷。

文徵明用他的影响力,汇合了众多文氏后裔与门生,成“吴门书派”,文家书画风靡江南。当时,擅长文艺的文姓及门生各达五十多人,直至影响明清两代。

董其昌又师文徵明之心,董其昌在吴门书画衰微之时异军突起,文徵明对他的影响不可或缺。

文徵明二十二岁时,从南京太仆寺少卿李应祯学书。李应祯与文徵明的父亲文林交好,文林病归时,李应祯也致仕,俩人同舟东归,相从甚乐。李应祯的女婿是祝允明,对苏州的艺术圈有很大的影响。文徵明随父抵家后,筑停云馆,娶了昆山吴愈第三女为妻。文徵明内行淳古,一生之中从未变过心,和妻子一心一意,白头偕老。

有一次,唐伯虎在苏州城外的一条船上饮酒聚会,席间,招来妓女相陪。古时风气如此,文人雅士和青楼扯在一起,大家也习以为常,以风流韵事为乐,唐伯虎特意为文徵明招来了苏州城里的名妓伺候。名妓挨着文徵明坐下,顿时,让文徵明六神无主,立即站起,谎称有事,就要告辞。名妓上前拉住文徵明的衣袖,说道:“相公,喝杯酒再走。”文徵明赶紧拢起衣襟,答道:“别逼我,逼我就跳河了。”众人大笑,唐伯虎觉得也很好笑,无奈,只好让文徵明先上了岸。

文徵明有三不应的规矩,即“宗藩、中国、外国”三不应。他的书画生前就受到了追捧,他的三不应,得罪的全是有钱人。可是即便如此,他也不为钱财低头折腰。不过,他的书画还是流传海外,尤其得到了日本贵族、文人的追捧,尤其是他的书法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文徵明早年师事沈周,后致力于对赵孟頫、王蒙、吴镇三家的学生,各得取舍,自成一格。笔墨苍劲淋漓,又带干笔皴擦和书法飞白,极具装饰性、抒情味、稚拙感,奠定了“吴派”的基本特色。

小楷笔划婉转,节奏缓和,温润秀劲,稳重老成,与他的绘画风格谐和,有“明朝第一”之称。八十八岁时,尚能为蝇头小楷。文徵明书法具晋唐书法的风致,没有火气,有着温文的儒雅之气。

文徵明的行书以王羲之《圣教序》为笔意的小行楷,还有以黄山谷笔意书写的大行楷。他并未停留在这个阶段,而是入后知出,对古法进行了扬弃,最后求得适合己性的自家笔法。他的草书学二王、智永,也学怀素、黄山谷。融入他的小说中。颇见自得中的意趣。

文徵明(1470.11.28—1559.3.28),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

文徵明早年书法不好,参加乡试时,因字不佳而被评为三等,于是发奋刻苦练习。每天"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遂书艺大进。

文徵明主要擅长行书、小楷。其行书早年师法《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智永千字文》,温润秀逸;晚年师法黄山公,线条苍劲。其小楷法度谨严、清秀俊雅,对当代书坛影响极大。

文徵明的书法作品

文征明(1470.11.28—1559.3.28),自元赵孟頫后,文徵明是集诗文书画的大成者,在书法史上地位显赫。

文徵明书法的特点

文气

文徵明见识广博,立意高远,又泳涵经史以通名理,有君子醇正清雅之风,绝无跋扈嚣张之气。特别是应诏入京的三年,因专业书写诰敕,不仅书艺大进,且书风尚渐整齐。梁巘评“文衡山书方整遒劲,力追唐人。晚年始一意永师,求之圆润,而神韵蕴藉矣。”

用笔

文徵明汲取了赵孟頫的圆润、欧阳询的严整、二王的飘逸和黄庭坚的清劲。起笔多用露锋,或露藏兼之。行笔中锋,筋骨血肉匀当。转折处方圆兼用,富于变化。点拂波捺之间,使转运行之际,笔笔有致,处处见法。用笔之妙,珠圆玉润,清气拂颊,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姿媚之内。特别是八十岁以后的作品,心手相忘,全以神韵,出神入化。清人评价道“衡山太史书画瓣香松雪,笔法到格,乎入吴兴之室矣。然自有清和闲适之趣味,别敞媚庭,亦由此老人品高洁所至”。

文徵明小楷《心经》,时53岁

文徵明小楷《心经》,时53岁

结字

文徵明的行草书结字,与米芾风格迥异,绝无大起大落的左欹右侧,稳健如赵松雪,又不囿于赵书。在稳健的同时,个体字的布白又十分巧妙。文徴明书作的单个字在平正中,通过阔白、开张、上提、错位等方法,经营好内部空白,轻重虚实相称,使得结字活泼,富有动势,寓险绝于平正之中,含秀姿于端庄之内。文徵明的结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字带画意,常常将山水兰竹的画法参入笔画,或穿插萦带,或枝叶相叠,画意横生,如“风舞琼花,鸟鸣竹涧”。

章法

文徴明的书法作品,章法与其绘画布局有异曲同工之妙。王澍《虚舟题跋》中评价文徴明《兰亭图》的章法十分精到:“为《兰亭图》者,不难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独能传出“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意,乃佳。待诏此图,用意闲远,能使繁者简,实者虚,恍如亲见当年游目骋怀啸咏自得,一段和明悦畅意象”徴明经营章法的妙处。他的书作大都从高处落墨,以远处养势。疏而不散,旷而不空,大有一泻千里之感。文徴明的行草书作,章法大都取纵有行、横无列的形式,在一行中沿着中线左右摇摆。从字与字的关系看,随着笔法和墨色的变化,写出疏密错落有致、轻重大小相间的形态。从整体看,上下左右映带,笔断意连,气势连贯,和谐统一。

平和典雅是文徵明一贯的书法风格,这或许与他本人心性的谨严与认真,坚守儒家中和温柔的审美风范有关。文徴明对古典书法的全面回归与继承是继赵孟頫之后的第一人,从篆隶到楷行草,涉及古典的方方面面。而且,对每一种书体,文氏莫不奉古贤为矩鑊,悉心追摹。他的古典书风之格调,远较明初书家高明。故清代梁巘说“文书整齐,少嫌单弱,而温雅圆和,自属有养之品”。

文徵明草书作品《千字文》

写好行书要掌握这七个要点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行书脱胎于隶书,萌生于东汉而成形于魏晋,至东晋趋于成熟。苏东坡说:“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张怀也说:“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兼草者谓之行草.”行书较楷书简约、流畅,较草书易识、易学,实用。

行书风格多样,就结字来说,各种风格的行书有其个性,又有共性,即他们的行书结字都有基本的规律可寻。其中和谐、变化是统领行书结字规律的最内在规则,以下所列的如“平正欹侧”、“疏密匀豁”等都无不源于和谐、变化的需要。学习掌握好行书基本规律,可以指导我们的欣赏、临摹、创作活动。下面我们以文征明的行书为例加以说明。

要说哪种书体最实用,那非行书莫属。行书也非常不好写,但写好了绝对能够扬名立万,王羲之写了个《兰亭序》,一下子名垂千古,被称为“书圣”。行书最能活泼地表现出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书法艺术的发展,使行书更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价值,为广大书家所青睐。

然而,写好行书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画、一字、一行、一篇都离不开正确的书法理念和技法手段。在行书的临摹和创作活动中,笔者感到有很多问题需要研习,尤其对行气的要领作了反复的理性思考,以为“行气”的优劣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作品的成功与否。

第一,字间的笔画要连贯流畅。

行书中单字的间架结构是靠笔画组成的,行笔的流畅直接影响着“行气”和字的神韵。怎样才能流畅呢?在实际练习中,尤感提按起伏和翻绞使转之难度,如果能畅快地在使转中起伏,在起伏中变化,那么行笔流畅的问题就解决了。

画之间要相互映带,处理好上笔与下笔的照应,做到笔笔有交待,处处有呼应;或几笔萦连成一笔,或笔断意连;或符号代入,使笔锋、副毫和水墨融为一体,充满筋骨血肉之感,把单字写活,为“行气”的形成作好铺垫,奠定基础。

第二,点画结构要到位

这里说的点画是组成行书的元素,点画写不到位,对行书来说就是不伦不类,应当试着把楷书的点画引入到行书中来,但要注意起笔和收笔的提按动作,切忌太快或太慢。一个好的结构给行书的欣赏会带来美的感受,行书的结构是有它的规律的,不是随心所欲的,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认真总结经验,摸索普遍规律,从这个结构上感悟到另外一个字的写法,并不是要把每一个字都要去写一遍,那样的话,即使把所有汉字都写完了,也得不到什么好的效果的。

第三,观察字的大小长短

古人说写字最怕“字如算子”,在结字方面就是避免字字大小划一,如是则毫无艺术性可言了。掌握好这一规律,能使我们在临摹、创作时对单个字的字形有整体的把握。

第四,字之间相互呼应

行书运笔较为迅速,各笔画之间相互呼应,有细细的线条相连,这称为“牵丝”、“游丝”、“引牵”、“引带”。指书写点画时由于笔势往来留存于先后笔画之间的纤细笔道,纤细如发丝,挺健俐落,起有上呼下应、意气周流的作用,可以表现出书家功力。

第五,字要疏密均匀。

我们要合理运用疏密关系,该密则密,当疏则疏。在对比中求得节奏的变化与和谐。不过,疏不等于散,密也不等于互相抵触,所谓,“违而不放犯,和而不同”。

一般来说,字距太疏,就会神散;字距过紧,则会神拘。所以字距当以不疏不密,恰到好处为佳。行间的空间也同样重要,他的宽窄产生的艺术效果也大不相同。

但行书有很大的灵活性,对字距、行距疏密的限制并不也很严。每位书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创造出风格迥异的作品。如苏轼字距、行距皆较紧密;董其昌字距、行距皆较疏松;黄道周、倪元璐的则字距紧而行距松;另类的杨凝式字距、行距都显得特疏朗,而字字照应,并不觉其疏;王羲之则得中和之美,他众多的行书作品。

第六,墨色分明。

字的深浅是靠墨色的浓淡润燥来实现的:浓者燥之,淡者润之。我觉得调墨是形成墨色浓淡的基本条件。而用墨则是创造燥润艺术层次的重要手段,所以调好墨色只是满足了书法作品基本层面的要求,如何在这个层面上以燥取险或以润取妍,创造艺术层次的立体视觉。

这是对书家用墨技法的实际检验。要产生这种效果,必须在控墨上动脑筋。蘸一次墨写完六七个字左右,笔上的墨就会由浓变淡,再由淡变涩,乃至枯笔,这时再蘸墨继续书写,而且各行的蘸墨时机自然错开,于是就出现墨色浓淡燥润的层次变化,形成由平面简单到立体动感的艺术升华。

第七就是感情投入,从兰亭序到祭侄文稿,都是书法家的真情流露,而不是卖弄技巧,这样才是一幅好的行书作品,也希望大家都进步,在书法中寻找乐趣。

文徵明书法艺术

赵孟頫的书法是圆润之中见魅力,而欧阳询的书法是严整之中见章法与格局。但文徵明的风格不一样,是集中了他们各自的优点。

到底他的书法怎么样,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56个字的文徵明书法,通过这一个《傍市柴门七律诗》 立轴的纸卷,一起来感受一下文徵明大师笔下的真实力。

这一则纸卷如今是被收藏在了天津市博物馆里面,通篇仅仅只有56个字,最后的落款是徵明两个字,但这一张卷文可以说是文徵明真书法实力的体现。

内容如下:傍市柴门镇日开,心闲车马不惊猜。雨中秋事芙蓉尽,霜后时新橘柚来。张翰未夸宜米饭,陶潜自醉菊花怀。近来较似嵇中散,满案牋书懒更裁。

来聊内容的话就是讲他所见到的镇上场景,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之中发生的事情,虽然说不上是有多美好,但看得出文徵明很享受这一种乡景之气。

重点落在了他的书法上面,虽然只写了56个字,加上落款也就58个字,但此篇文稿可以说是苍劲有力,而且随意的笔法与用墨却非常到位,潇洒飘逸的风格尽显他大师的风范。

另外就是这一手好书法,整个神韵不是一般人能写出来的,通篇清秀劲力的笔锋之下变化多端,而且可以感受到字与字之间的血肉均与有力,行笔也是走的中锋,有收有藏。

不管是从笔墨上面来讲,还是从字形与蕴意上来讲,都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级别。

就连中书协里面的书法牛人见了之后也形容这一手书法太妙,飘逸又照顾到了传统行草的结字章法,不是一般人能办得到的。

好的书法往往会流露出一种儒雅之气,而文徵明这一个《傍市柴门七律诗》 立轴的纸卷真的很妙,同时不仅仅只是欣赏者看到了之后赏心悦目。

文征明书法,比肩二王(89岁)作品

文征明的行书可分两大类:一是以参悟王羲之《圣教序》笔意为主的行书作品;另外是以黄庭坚笔意为参考对象的行楷大字。文征明深深知道,行书小字绝对不能离开俊秀挺拔,圣教序是最能符合这个特点的范本。

行书册《阿房宫赋》、《赤壁赋》 纸本 20.7X13.1cmX34 1550年

行书册《阿房宫赋》、《赤壁赋》 纸本 20.7X13.1cmX34 1550年

他在形成这两大类风格之前,同样经历过博采众家的临摹阶段,而且跟赵孟頫一样的学书经历,观遍众家,悉心临摹,分析研究。他搜遍尽可能见到的王羲之的法帖,还深入临习过颜真卿的《争座位》、《祭侄文稿》、《瀛州帖》、苏东坡《前赤壁赋》(还为此为苏体补录了所缺少的三十六字)、黄山谷《经伏波神祠诗》、《竹枝词》以及米芾、赵孟等行书大家的墨迹。有时他也能像祝允明那样,以苏、黄、米等人的笔意书写自己的诗文(以其他书家的笔意书写自己的内容,这是需要相当深厚的功力和艺术感理解能力的,古代也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位大家可以做到,文征明是其中一位,现今,恐怕是没有了)。当然他并未停留在这个阶段,而是入后知出,对古法进行了精研和扬弃,最后取得适合自己的笔法。

文徵明《行草书兰亭序》 29.2×120.5cm 嘉靖三十七年(89岁)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局部)

文徵明《行草书兰亭序》 29.2×120.5cm 嘉靖三十七年(89岁)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局部)

文征明书法风格的神韵可比肩钟繇与二王。为雅俗共赏的一代书法大家。当代很多喜爱书法的人都比较推崇文征明,即使是对书法一知半解的外行人看了文征明二点书法后,也被他的书法风格和书法神采所倾倒,几乎很少见有对文征明书法指出缺点的人。恐怕这样的成就也只有晋唐的大家可以达到了。文征明89岁书写的行书《独乐园记》,为文征明晚年的行书代表作之一,其流畅俊秀的形姿倾倒了无数书法爱好者,下面我把这幅作品献给大家,去慢慢体会文征明的书法艺术魅力吧!

文徵明书法艺术

晚年声誉卓著,号称“文笔遍天下”,购求他的书画者踏破门坎,说他“海宇钦慕,缣素山积”。他年近九十岁时,还孜孜不倦,为人书墓志铭,未待写完,“便置笔端坐而逝”。73岁小楷书法《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他小楷代表作之一。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