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代艺术体系「对西方艺术史的认识与理解」

互联网 2023-06-02 22:55:22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西方古代艺术体系「对西方艺术史的认识与理解」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说“西方艺术史”,除非是专业人士,否则总给人一种高深而遥远的感觉。如果前面再加上个3万年呢?那基本上大多数人都会被吓跑。

可是西方艺术距离我们就真的那么遥远吗?来,看看下面这张图——

哈哈,这不就是个微表情吗?用微信的人都知道呀。那就再看看下面这张画——

蒙克 《呐喊》

这是“表现主义”画家蒙克的代表作《呐喊》,也许这个画家你听着并不耳熟,可这幅画却太眼熟了,除了微表情,好像还在别的什么地方见过……

对了,电影《惊声尖叫》里的幽灵面具,原型就来自这幅画,就连《小鬼当家》的海报里小男孩的姿势也是参考了这幅画的。

《小鬼当家》

在感叹蒙克“画红人不红”的同时,相信你也感受到了,很多西方艺术作品早已深入到了我们的生活,只是你不知道而已。要是有个人,能用轻松好懂的方式把这些厚重的历史给大家讲讲就好了。

对于中国历史,有个叫“混子曰”的公众号一直在用漫画的形式,幽默地给大家做着解读。那么关于西方艺术史,有没有这样的人呢?

还真有!

这个人叫潇涵,人送外号“意公子”,自从创办了艺术自媒体“意外艺术”,8年来她一直在用“让人听得懂的话”,为大众讲述着新奇有趣的艺术故事。

在大众艺术普及的领域,意公子始终坚持着“让艺术更轻松有趣”的信念,所以由她主讲的艺术类脱口秀《艺术很难吗》等一系列音、视频节目大受欢迎,全网播放量超过了32亿!许多文化艺术大家,像蒋勋、刘墉、陈丹青、原研哉、顾长卫、姚谦等也都曾担任过她节目的嘉宾,影响力可见一斑。

最近,经过长期的积累,意公子撰写的《大话西方艺术史》出版了。腰封上写着

-八年积累诚意之作

-用浅白风趣奇葩的方式,讲出深沉丰厚宽广的艺术史

-零压力掌握艺术史知识框架

作为普通的中国人,我们对于西方艺术的了解是零散的,一说起名目繁多的艺术流派也是一头雾水,不管看过多少展览、听了多少讲座,还是形成不了整体的概念,为什么?

原因在于,对于西方艺术史的发展脉络,我们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而那些厚厚的专业大部头又让人望而却步。

现在好了,《大话西方艺术史》这本书可以帮读者解决这个难题了。

眼前的这本《大话西方艺术史》图文结合,作者用现代人喜爱的、轻松幽默的语言,把3万年的西方艺术历程通过150件名画,40个艺术大师,以及20个艺术流派串连起来,向读者呈现出了一幅完整、生动、有料有梗的西方艺术画卷。

读了这本书,你会发现漫长的西方艺术史,其实只用两句话就能概括!

概括西方艺术史的第一句话——

十九世纪以前,反复纠结“要不要复古”

西方人为什么这样纠结于“复古”呢?看看西方艺术的发展脉络,你就明白了——

古典主义的诞生

西方艺术的最早发端来自古埃及的壁画,而真正的文化源头则是《希腊神话》和《圣经》。早期的西方艺术,灵感基本上都是来源于这两部经典作品当中的故事。

所以,你看不懂早期的西方绘画,是因为你对《希腊神话》和《圣经》不够熟悉。这就好比,你拿一幅大闹天宫的中国画给西方人看,他们多半也是不知所云一样。

知道了这其实的道理,就算现在你依然看不懂那些画,但至少已经明白这是文化差异导致的,不必再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且你也清楚了:要想搞得明白,可以从《希腊神话》和《圣经》故事入手。是不是敞亮多了?

在古埃及文明消亡之后,古希腊定义了古典主义的风格,代表作品就是那个大家都知道的断臂“维纳斯”,她是早期西方文明爱和美的象征。

如果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个维纳斯也说不上有多美。因为她不具备女性凸凹有致的身材,反而平胸、浑身肌肉。但在当时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希腊经常打仗,而且是肉搏战,所以自然崇尚英武、健美,因此男性化的维纳斯在他们眼中就是完美的。

文艺复兴——关于复古的第一次纠结

进入中世纪以后,统治者用宗教作为统治工具,艺术品也沦为了他们的宣传工具,只能用来宣传教义。

在基督教的教义中是禁止偶像崇拜的,所以人们都被管得服服贴贴,连绘画里的人物也都是呆头呆脑的。

为了加深印象,来看看这幅当时的代表作——《面包和钱的奇迹》

作品的内容是耶稣把手里的面包和鱼变成数不尽的食物分给穷苦的百姓。原本应该是一幅感天动地的生动作品,可画面里神和人不但长得一样,而且表情也一样——其实根本没有表情。所有的人没有个性,也没有情感。难怪这一时期被称为“黑暗时期”!

所以,中世纪的艺术作品只用一个词就能概括:死气沉沉!

好在,经过漫长的1000年的“黑暗”压制,人们终于觉醒了!

一个叫乔托的年轻人,在他的作品《哀悼基督》之中,终于让人物有了表情。在他的影响下,众多后起之秀也开始在艺术创作中,重新将关注点从“神”回归到了“人”,在此后的2、300百年期间,人们终于彻底摆脱了中世纪的死气沉沉,在文艺方面开始让古典主义的繁荣得以“再生”与“复兴”,因此这个时期被称为“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西方艺术史上的一个巅峰,在此期间,涌现出了太多优秀的艺术家,其中美术方面的“文艺复兴三杰”你一定要知道:达·芬奇、拉斐尔·桑西、米开朗基罗。

这其中,达·芬奇擅长表现人的神秘(代表作《蒙娜丽莎》、拉斐尔·桑西擅长表现人,尤其是女人的美丽(题材以圣母为主,比如-《草地上的圣母》、米开朗基罗擅长表现人的强壮(代表作-雕塑《大卫》)。

总之,“文艺复兴”是西方艺术史上第一次对古典主义的复兴,不过它的核心不再是以故事中的神为中心,而是开始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

新古典主义——关于复古的第二次纠结

在文艺复兴的后期,也许是因为大师们的风头太盛,导致后来者一直在模仿,却从来未超越。没过多久,这种守旧的风气就遭到了反对,于是“巴洛克艺术”产生了。

卡拉瓦乔是这一时期第一个为人熟知的艺术家,他由于混迹于社会底层,致使绘画风格更趋向于“写实”,同时善于利用人为的光线,增加画面的动感和戏剧性。

请看这幅《召唤使徒马太》——

作品中,艺术家没有再用天使和光晕的老套手法来突出耶稣,不仔细看,你恐怕根本找不着他。卡拉瓦乔是利用一道亮光来突出耶稣的手,那手指向马太,而马太也满脸疑惑地指着自己,这一幕多像舞台剧里的一个定格画面啊。

此后,伦勃朗又将卡拉瓦乔明暗对比的画法加以发展,创造出了更多不朽的作品,被后世誉为“光与影的大师”。

蓬皮杜夫人

继巴洛克艺术之后,不可不提的就是“洛可可艺术”了。可能你还不知道,推动洛可可艺术走向极致的是一个女人,她不是艺术家,却社会地位尊贵,大名鼎鼎,她就是蓬皮杜夫人。

这个美丽的女人,虽然出身于平民家族,却因为善于交际而做了国王的情人,并被加封为蓬皮杜侯爵,通过贵族沙龙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成为当时风头无两的时尚风向标。

在她的推动之下,洛可可艺术走向了巅峰,表现出精致、华丽的风格。

马拉之死

可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旦到了极致,都会转向衰败。

所以,随着法国大革命的到来,艺术的走向也开始转变。被誉为"革命画家"的大卫,以著名画作《马拉之死》向革命者致敬,并通过一系列创作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题材和风格运用于对现实的再现,带来了“新古典主义”的风潮。

此后,大卫的学生安格尔创作了众多的女性主题作品,沿着老师的路不断探索创新,也成为了“新古典主义”的代表画家。

就这样,西方艺术史再一次通过对前人的否定,重回了复古之路。

通过这次梳理,我们不难发现:所谓对复古的纠结,其实正是艺术家们在艺术之路上的不断探索。他们的每一次复古,都是对古典主义的继承和创新。正因为如此,西方艺术的题材和关注点才会由神转为人,从故事转向现实。

至此,时间已经不知不觉走到了19世纪。在这个世纪的前半叶,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继出现,它们对于新古典主义依然是既有继承,也有创新。

在19世纪下半叶,西方艺术的分水岭出现了——

从力求“画得像”到力求“画得不像”

这也正是概括西方艺术史的第二句话。

在印象派产生以前,不管人们对于复古是赞成还是反对,至少有一点是统一的,那就是艺术家都在力求作品“画得像”。可印象派产生之后,居然来了个大反转,大家都开始玩命追求“画得不像”!

印象派——西方艺术中传统与现代的分水岭

1874年,一群无名画家在巴黎一个简陋的摄影工作室里办了一场画展。那些作品用传统的眼光来看,线条和轮廓极不清晰,根本就是一些模糊的印象。于是在众人的嘲讽之下,“印象派”因此而得名。

日出 印象

印象派的艺术家们喜欢走出画室,用迅速的笔法表现出眼中所见景物的瞬间印象,代表画家有莫奈、雷诺阿和德加等,他们都在创作中追求“光”和“色彩”。

到了后期,艺术家们从一味地追求“光与色彩”,转变为重视对主观感受和情绪的表达。代表画家是:塞尚、凡高和高更,史称“后印象派”三剑客。

现在你总该明白了,那些明明比例不对,透视也不对,人物还拧巴着的作品,为什么会有那么高的地位和价值,因为人家根本不在意画得像不像,而是更在意对自我的表达。

从印象派开始,西方的现代艺术风格开始确立,艺术家们放弃了对客观世界的描摹,进入了无拘无束的、对个人世界的探索……

20世纪——多元化的现代艺术

印象派的作品就算形象模糊,好歹还能辨认出画的到底是什么。到了20世纪,艺术家们可算是彻底放飞了,不知所云的作品到处都是。

这其中“立体主义艺术”被公认为是承上启下的,他的代表人物就是毕加索。

毕加索-《格尔尼卡》

此后,还有更多的艺术流派不断产生,比如:

表现主义,我们开篇提到过的蒙克的《呐喊》就是代表作,充分表达出对痛苦情绪毫不掩饰的宣泄;

超现实主义,达利那软塌塌的钟表(《记忆的永恒》)就是代表作,用以表达来自梦境的意象和思考;

波普艺术,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通过“复制”技术表达对流行文化、大众文化的反思;

……

《记忆的永恒》-达利

总之,自从印象派以来,艺术家在自我探索的路上已经越走越远……

通过这一趟旅程,相信你已经能够感受到:艺术虽然高雅,却并非高不可攀。既然是由人创作的,自然有可供理解的角度和途径。就算现代艺术所表达的内容越来越呈现出不确定性,可这不也正是我们欣赏艺术时的一种乐趣吗?

最后,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西方艺术史这漫长的3万年吧:

以19世纪下半叶出现的“印象派”作为西方艺术的分界——在这之前,属于传统艺术,艺术家们在不断纠结“要不要复古”的同时,努力追求“画得像”;而“印象派”产生之后,艺术家们完全抛却了对“画得像”的追求,转而开始表现和挖掘个人的内心世界……

正如意公子所言:“我们不需要成为艺术界专业的学者,但也不能以纯粹无知的状态去欣赏艺术。”

愿《大话西方艺术史》是一个机缘,让普通如你我的读者都能因此走近貌似高深的西方艺术,在心中对这段历史建立起一个框架,并在未来欣赏艺术作品时,将作品纳入到这个框架之中,从而不断丰富对西方艺术的认知与理解。

最后分享一张我通过《大话西方艺术史》整理的简明框架——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