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西月 贝雕「传统技艺传承」

互联网 2023-05-31 12:26:35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张西月 贝雕「传统技艺传承」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文/周博

张西月简介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连云港贝雕》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正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国家级职业技能竞赛裁判。擅长贝雕工艺,作品《情思》1990年获第二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银奖;《插花贝雕画》1991年获“七五”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金奖;贝雕《中国龙》2016年9月获中国“汉博杯”工艺美术大奖赛银奖;螺钿镶嵌首饰盒2018年获江苏省第九届“艺博杯”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银奖,贝雕《盛世祥和》2019年获江苏省第十届“艺博杯”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金奖。2019年12月获江苏省文艺大奖.第五届民间文艺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2017年12月荣获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称号。2015年1月应邀去新加坡参加“春城洋溢华夏情”文化、艺术、旅游展。2017年6月应邀去哈萨克斯坦参加“感知江苏”文化周活动。

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张西月

认识张西月快二十年了,张西月身上那种执着于传统工艺的精神十分的感人。

张西月是1976年在土城中学高中毕业的,1977年做民办了教师。1978年1月至5月在县文化馆师跟随丁元龙、张学川学习美术,同年6月进县工艺美术厂,跟随蒋祖安、葛树坡两位老师,从贝雕的基本功学起。进入工艺美术厂不但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贝雕工作,而且每月30块钱的收入还能解决他的生活问题,能够衣食无忧地进行学习和创作。

哈萨克斯坦的小朋友在参观贝雕工艺品

张西月进厂后我从基础的选料、贴图、雕磨、组装等一系列工艺学起,了解基本知识之后,又深入学习了设计、拆图,慢慢地全面掌握了贝雕里包括浮雕、半立雕在内的工艺流程。

蒋祖安老师是个非常聪明、有个性较强,技术全面,从设计到雕刻都掌握得特别好。他技艺精湛,喜欢做些传统的东西,尤其擅长刻画细节,小到一只鸟儿,他都会耐心地将每一小片羽毛雕出来,于微细处见功夫。葛树坡老师幽默活泼,待人热情真诚,与人为善,在雕刻制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对图纸有很强的理解能力,而且他的雕工特别细致、组装尤为严谨。跟随两位老师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在技艺和做人方面优点至今对张西月影响很深,他时刻提醒自己要悉心钻研、提高技艺,做一个热忱、细致的人。

张西月工作现场

人物画的手、面部特别难雕,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张西月就用废料反反复复,近百次的练习,终于能够得心应手了,于是,才开始做画。前后耗费将近40天的时间,第一幅贝雕画《林黛玉》终于做好了。画面中的林黛玉,坐在靠窗前的一个圆鼓式的凳子上,抱着吉它,弹奏着乐曲。半透窗帘的外面竹叶随风飘动,与琴声交相呼应。林黛玉造型生动逼真,娇艳中又带有些伤感,充分刻画出林黛玉的内心世界。这也是赣榆县工艺美术厂建厂四年来的第一幅人物画,打破了以往只能做山水花鸟的局面,深受工人们的喜爱。后来这幅作品被泰国的一个华侨买走。

在学习并掌握整个贝雕工艺流程后,张西月便被调到设计科做设计工作。开始学设计,他感觉自己很多知识都有欠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张西月就通过多请教老师、多练习、多看一些文学和艺术类的书籍,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设计水平。1980年,因为工作需要张西月被调到赣榆县工艺美术公司任副经理,负责贝雕和柳编制品的设计开发工作。1990年张西月到南京艺术学院进修一年。通过进修,他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得到了全面的提升,通过和专业院校老师的学习和沟通,创作思路日渐清晰,创意思路也日益开阔,进修之后设计和创作的作品与之前的作品相比有了质的飞跃,这样的提升也给了他更多的信心和勇气面对公司发展所面对的新挑战。

《盛世祥和》

贝壳种类繁多,各有特点。根据设计图形图案的不同,都可作为贝雕画原料使用。一般常用的贝壳原料是生长于江河、湖泊的珍珠贝(河蚌),如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区都有。这种贝壳比较大、色泽洁白、贝面平整、珠光层好,它用途较广,山石树木、亭台楼阁、虫鸟牛羊等形象的雕刻都可以使用。有色贝壳主要有朱红色的红口螺,白色的白口螺,深黄色的黄光螺等,它们都是螺旋形状,多产自于南海,主要用作牡丹花、菊花等需要丰富色彩表现的图案雕刻。象形贝壳主要有猪耳贝和香蕉贝,这种贝壳较厚、呈白色半透明状,主要生长在湖泊河流里,产自我国南方地区,常用于月季花、菊花、石榴花等图案的雕刻制作。江瑶贝、银壳贝等主要用来制作树叶,红色的海螺、鸡心螺常用于枫叶的制作。贝雕对材料的要求比较有讲究,贝壳的种类不同,其构造,质地,色彩等区别都很大。我们需要根据画面设计的要求,去选择相对应的贝壳来进行雕刻。在选材过程中会注意尽量采用自然色的贝壳,这样做出来的贝雕画才感觉完美,除了连云港本地没有的原材料,我们都要到产地去收购,这样才能保证作品质量和成品效果。

张西月为清华大学学生讲解贝雕工艺

当年,张西月在赣榆县工艺美术公司任副经理时,负责贝雕和柳编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工作。在公司期间先后设计开发的新产品有20余项,新产品草柳编系列的研制成功使我们厂的柳编工艺品发展为多系列产品。由原来的十多个品种发展到盘、篮、箱、盒等,八大类共400多个品种。产品色彩由本色改为黄、红、蓝、紫、黑、绿、白七大色系,30多种式样。为了将企业的核心技术整合起来,他们技术团队的核心成员经过不断尝试,开发出柳编与贝雕结合、镶嵌版画、出口欧美节日礼品篮、贝雕柳编、草柳结合等新产品,这些尝试将传统柳编单一的实用性与现代生活需要的装饰性完美结合,提高了产品的档次及附加值,在为国家创造外汇的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了效益,还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实现了三赢。

贝雕画《雅韵》

在实践的过程中,张西月还进行了一些理论的总结,1989年10月完成了省级科研项目《出口草柳编系列产品的工艺研究》,获得连云港市1988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991年10月完成省级科研项目《植物纤维贴墙纸研究开发》,获连云港市1992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1993年10月完成市科研项目《插花工艺贝雕画》,获得连云港市1992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由于工作突出1997年获得连云港市人民政府表彰的科技先进工作者一等奖,还被县政府评为教育先进个人及先进科技管理工作者。

因长期从事贝雕和柳编设计开发工作,有时候为了开发贝雕新品种,自然而然会想到将熟悉的柳编技艺与其相结合,这就和学术领域的学科交叉是一个道理,将旧元素进行新整合,就实现了创新。2011年6月,我被确认为柳编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全市唯一一个两个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柳贝结合的作品《贝雕柳编》1990年荣获北京第二届国际博览会银奖。自2000年以来,先后五次担任江苏省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竹、柳、藤、麻、草)编织项目裁判长。2011年5月,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举办的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培训班学习,并通过考试取得国家级裁判员资格证书。2011年担任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竹、柳、藤、麻、草)编织项目仲裁,在进行仲裁过程中,选手的新尝试、新做法也为张西月的创作带来很多启发,促使他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技艺。

《情思》螺钿镶嵌装饰贝雕画是张西月耗时最久的作品。该作品是根据我国一个古老民间传说构思创作的,表现的是年轻美丽的少女对远方情郎的思念之情。画面主要由一位少女和两只白鹭以及繁茂枝叶背景组成。繁叶为背景的少女,欲言又止、欲说还羞,被拟人化了的白鹭寓意为爱情的使者,直向远方飞去。整个画面的底色采用了大小、疏密得当的点点黑色,显得高雅深沉,投射出主人公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表达了情郎远在天边,“纵有万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复杂情思。这个作品的工艺采用螺钿镶嵌的手法,显得精致美观。该作品从构思到完成,耗时将近两个月,后来在广州交易会上被一个法国商人以4万元的价格买走。

螺钿丝嵌这项工艺是传统贝雕在吸收漆画艺术、景泰蓝工艺、融合陶瓷、镂雕、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创新而成的。它主要用贝壳、金属丝及黑色、红色、透明的天然大漆、合成漆等材料,配合脱胎、镂雕、镶嵌、填绘、打磨等技法,使螺钿丝嵌工艺品具有珠光晶莹、金光闪烁、雄浑古朴、韵味无穷的诱人特质。由于它以贝壳为主材料,并首创在贝壳上采用丝嵌的表现手法,所以能够充分体现连云港特色的海洋文化特点。它综合了贝壳华丽的材质美,铜丝的金光闪烁美,线条的韵律美与一体,形成一种独特的工艺,既传承优秀的传统艺术,有具有独特的现代艺术价值。其制作难点主要是线条的镶嵌。比如铜丝有黄铜、紫铜之分,紫铜比较柔软易镶嵌,但其色泽深暗不好看。黄铜丝比较坚硬,不易镶嵌,但金光灿烂。从设计需求上只能用黄铜丝,这就给制作增加很大难度。在镶丝过程中要先用雕刻机雕出凹线,要求线条粗细均匀,深浅一致,否则丝就不好镶,所以这项工艺耗时长、难度大、不易掌握。越是有难度,张西月的潜力也更加体现出来,很快就完成了各种尝试,随之,一批有一批的作品就摆在了人们面前。

2015年被命名为市级连云港贝雕代表性传承人后,张西月感觉责任大了,担子重了。要承担贝雕技艺的传承、创新、展演等一系列活动。为了工艺和形式的创新,还需要不断学习一些前沿的理念和知识,这些事情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所以没有节假日,还要经常加班加点创作、学习和提升。

张西月在展出现场

目前,张西月受聘于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有工作室、贝雕展厅及学生实习基地,共计有300多平方米。展厅展示贝雕工艺发展史、贝雕传承谱系、贝雕原材料、贝雕工艺简介、贝雕工艺流程、贝雕雕刻工具、传统贝雕工艺品和现在创新贝雕工艺品等。学生社团经常在贝雕基地学习贝雕工艺,每次给学生在讲授的同时,他自己也会有一些新的启发和感悟,这是跟学生在一起的收获。赣榆高中的这个展厅现在已成为学校对外交流的一个窗口,接待过日本、荷兰、美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客人及省内外一些教育系统的领导和师生参观,每年都要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种类型的展会五至六次,每次展会都是对贝雕宣传的一个好机会,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技艺。2017年暑假期间,清华大学的13名学生通过网上了解到连云港贝雕后,找到我校了解和学习贝雕技艺,通过几天学习后,他们基本掌握了贝雕技艺,并且还拍了一部专题片,他们的宣传也有利于我们连云港贝雕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以前在美术公司期间培训了40多名贝雕技术工人,他们个个都能熟练掌握贝雕技艺,并能把握住各道工艺流程的重点,这些技术工人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同时也为贝雕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张西月在多年的制作和传承过程中一直坚持创新,对作品的设计,从载体造型到图案内容、色彩等,去努力迎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工艺表现形式上,从半立体改为平面镶嵌、从纯手工到半机械化等,这些都是不断创新的体现。如果贝雕停留在最初的形式,很难被消费者喜欢并走进他们的生活,就谈不上发展,更无法传承下去。

螺钿镶嵌首饰盒

2015年1月16—3月6日,张西月应邀去新加坡参加由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与新加坡“新中文化教育交流中心”联合举办的“春城洋溢华夏情”文化、艺术、旅游展。

2016年5月26—31日去南通市参加“长三角城市非遗传统技艺”展(属国家级展览)。2017年6月18——23日张西月应邀去哈萨克斯坦,参加2017哈萨克斯坦“感知江苏”文化周活动(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和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馆举办)。

2017年12月12日张西月参加为第三届连云港论坛暨首届跨国油汽管道国际安全执法合作会议所做的展演(公安部主办,参加会议有40多个国家)。

近年来,张西月积极参加省市相关部门组织的非遗展和工艺美术精品展,通过比赛和展会,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在国际上宣传、推广了贝雕文化,并以贝雕文化为纽带,增加与各国人民的友谊,让更多的人通过展会了解贝雕、喜欢贝雕。展会还有机会倾听来自各方的声音,大家对贝雕发展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也对他今后的创作大有裨益,这些都是他参展参会的宝贵收获。

三十多年来张西月一直坚持不懈地从事贝雕艺术的创作和推广工作,今后,他依然会沿着这条路坚定地走下去。我们也会作为他的支持者坚定地站在他的身后,并祝愿他能够为传统的贝雕工艺走出一片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