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学艺术「学艺术有出路吗」

互联网 2023-05-24 09:58:03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不想学艺术「学艺术有出路吗」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很多家长,特别是很多中国家长,是不重视孩子的艺术学习的。

原因很简单,在中国传统文化风俗理念中,“三教九流”的“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中的“中九流”就包含了俗语中所说的九种职业,比如: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画家)四流皮(皮影),五流弹唱六流金(卜卦算命),七僧八道九棋琴。具体就是指举子、医生、相命、丹青、书生、琴棋等职业。

大家都抢着成为“上九流”,唯恐自己成为“下九流”,因此,也就没人会在乎处于“中九流”末端的艺术了。

尽管,时代在进步、思想在变化,那些接近于封建迷信的传统文化已经没有多少人信了,但在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潜移默化影响下,很多人还是难以扭转狭隘偏激的思维方式。

放到更大的国际视野来看,这就是影响我们与国际社会接轨的重大障碍。

可话说回来,艺术的学习到底重不重要呢?

2021年11月份,著名的经济学家宋清辉的孩子宋昊然,因为考试升学以及学习压力过大,选择了自杀。其父亲便多次在社交媒体上怀念他的“大画家”儿子,后悔没有在儿子最喜欢的特长绘画上给予足够的支持,而却一味逼迫孩子进行文化课学习,结果等到孩子因为频繁参加类似于英语打卡之类的学习活动而厌世轻生后才悔不当初。

可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尤其是对于自己的亲身骨肉而言,丧子之痛恐怕穷尽一生都无法抚平。

面对已经无法挽回的局面以及无法重生的儿子,宋清辉只能每天拍一张孩子生前的画作进行怀念,聊以慰藉已经痛苦不堪的心灵,念念不忘自己口中那个“宋昊然大画家”。

然而,一切都晚了。

可宋清辉的孩子并不是第一个因学习压力过大而选择自杀的学生,恐怕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那么,作为父母的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此类悲剧的再次上演呢?

诚然,在很多父母看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的一生,绝对不是每个人将来都从事公务员、科学家、官员等“铁饭碗”。况且,职业并不等同于成功,也不等同于优秀,各行各业都有人才,在今天这个物质相对充足的社会,也都能够养活自己,安身立命。

但并不是所有职业都能给人以“快乐”与“幸福感”。

阿里巴巴、华为、腾讯等“大厂”的工程师动辄年薪数百万,还有各种令人羡慕的福利,可与之相伴随的,却是无休止的“996”以及与各种“福报”、“职场PUA”以及高强度加班文化,更别说每年都有连续加班很多天过劳猝死的恶性事件被爆出。因此,“荣耀的背后刻着一道孤独”,让一个人拿着高薪却付出健康和生命的代价,我想,真正的父母是不愿意孩子将来过上这样的“安稳且富足”的日子的。

与之相对应的,在迈向职场还早的学生时代,同样充斥着这种“先苦后甜”、“苦中作乐”的思维,尽管,人的一生变化莫测,难以预料。不是所有苦最后都会换来甜,也不是所有快乐都要以“吃苦”为代价,尤其是对于尚处在基础知识学习阶段的孩子而言,更加如此。

身心健康远远大于成绩优异却背负压力与苦恼,同样,像那些最终被绳之以法的贪官污吏,哪一个不是在普通人的眼中非常优秀、受人尊重,可背后却干着伤天害理的事情的呢?

可如何让自己孩子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享受一定的快乐呢?

我认为艺术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艺术与常规知识学习的最大区别便是总会有间隙性的小满足、小快乐、小惊喜出现,画完一幅画、学完一首乐曲、唱完一首歌总会带给人各种各样的快乐与满足感,与此同时,其习得过程并不复杂,也并不需要夜以继日、死记硬背、挑灯夜战,相反,可以让大脑时刻处于思考、兴奋且活跃的状态,以此来弥补高强度文化课学习带来的紧张、压抑感。

在收获结果满足的同时,也能收获过程的愉悦,这是艺术学习的巨大裨益。

放眼国内外,那些在自身领域内取得巨大成就的优秀人物,无不和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爱因斯坦、袁隆平钟情于小提琴,美国前国务卿赖斯钢琴弹奏水平可以开个人音乐会,宋美龄后半生几乎都是在绘画中渡过,就连我们的领袖毛主席,其书法造诣也远远高于很多人!

艺术,从来就是提升人的品味与视野,而不是像很多人想的那样,占用了自己的业余时间,浪费了自己的青春。一个在艺术上有所学习与追求的人,在其他方向上是差不了的——尽管,我并不建议所有人都进行专业学习,但作为一项修身养性的技能,我觉得艺术学习是极有必要的。

反过来讲,现在很多小孩都学习了诸如绘画、书法、钢琴、古筝、唱歌等才艺,也就是说,等这些小孩长大后,步入社会,这些从小学习的技能便是一种基本素质,如果你的小孩儿没有,还是在竞争力上略输一筹的,更别说自身感受艺术的美好了。

因此,我建议孩子在“双减”之后,学点儿艺术,不求专业发展,只是作为一门特长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