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的现代诗「葡萄酒新世界和旧世界的区别」

互联网 2023-05-24 08:44:14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酒文化的现代诗「葡萄酒新世界和旧世界的区别」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文 | 艾霖

“少不入川,老不出蜀”大概有两种不同的含义。

其一缘于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也就是四川境内多天堑之势,蜀地被千峰万仞所包围,曾经难以进出通行;其二则是后来衍生出来的含义——巴蜀的生活太“安逸”了,是适合颐养天年的宜居之地,然少年正应当是胸怀天下之时,若早年入川,意志不坚定者难免流连忘返,乐不思归,玩物丧志,难成大事。

但没有人能否认四川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里历来不缺才子佳人,更是无数文人墨客曾流连驻足、不吝笔墨的精神栖息地。

写下“悲风为我从天来”的杜甫,在弃官入川后,饱受流离失所饥寒交迫之苦的疲倦之身得以休整,迎来了人生中难得的五年相对稳定安详的蜀中生活。离蜀北归经过泸州,虽未久留,但依然留下了“自昔泸以负盛名,归途邂逅慰老身”的佳句,盛赞这里“江山照眼灵气出”的人文气质与“古塞城高紫色生”的美景。

四川泸州,长沱两江在此交汇

他一生浮萍般漂泊无依,却在草堂寻得了片刻安宁。求生赶路那年,他48岁,至离开蜀中的七年里,他诗兴勃发,迎来了人生中创作成就最高、名篇迭出不穷的阶段。

但总体来说,诗圣凄冷飘零的一生在其作品中投下了郁郁不得志的影子,也塑造出一幅忧国忧民、饱经风霜、历尽困苦的诗人画像。

当然,杜甫之所以给许多人都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还有另一个直接原因——一幅出自泸州籍水墨人物大家蒋兆和先生笔下,作于1959年的“杜甫画像”被选入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本,造成了无数孩童幼年关于唐诗启蒙的记忆,画中人紧蹙的眉峰、清瘦沧桑的面庞无疑成为了几代学子脑海里关于杜甫最早的、最深刻的印象。

但杜甫像后被证实并非杜甫的实际容貌。真实情况是,彼时,蒋兆和受邀为创作杜甫画像,但翻遍古书也找不到形容杜甫相貌的依据,就以自己为原型画了出来。

冥冥中,这仿佛是诗圣杜甫和江阳泸州缘分的另一种延续。

诗酒合一

杜甫也不是一夜之间成为长歌当哭的杜甫的。我们可以在《新唐书·杜甫传》中瞥见杜甫的另一面——“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年轻时意气风发,颇有“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灵魂,也曾和李白、高适“酒酣登吹台”订交于斯,“慷慨怀古”。

后面二者何许人也?高适,典型的浪漫主义边塞诗人,诗风粗犷豪放,遒劲有力。李白更不必多言。杜甫在“饮中八仙”中形容李白“斗酒诗百篇”,称其是潇洒行者“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让李白在“诗仙”美誉之外还多了一顶“酒仙”的帽子。但后人常将诗仙诗圣齐名,却未曾在提起“酒圣”时想到杜甫。

事实上,有人统计,在李白现存的一千五百多首诗文中,提到酒的有一百七十多首,仅占16%,而杜甫留存于世的1400余首诗文中,和酒相关的则有近三百篇,占比超过20%。

所以杜甫的一生里,饮酒助兴时有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举杯消愁时有之,“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以酒会友时“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年轻时不知天高地厚,“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回望时只剩兴叹“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老来尝尽人间百味,诗风沉郁顿挫,“三杯入口心自愧,枯口无字谢主人”。

后人在脱口秀节目中以玩笑话别样解读来自唐时的创作高峰——“他们是沾了没有智能手机的光,所以李白看到庐山瀑布能留下千古名句,否则,李白可能也会像今天的我们一样只能吐出两个字:壮观,然后拿出手机拍照片,发给杜甫。”

实际上,许多文人墨客创作的源头,灵感的催化剂,或许另有迹可循——酒,作为诗词中极其重要的文化意象,某种程度上,它更是文学艺术创作和灵感迸发的点金石。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苏轼曾洒脱放言,“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诗酒趁年华”“佳酿飘香自蜀南,且邀明月醉花间”,杜甫《独酌成诗》中记录下“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的体验,也印证着诗与酒的不分家;杜甫在江阳与友人痛饮三杯泸酒,和佳酿一同咽下肚里的还有自己的许多前尘往事,其中滋味不可言传,让诗人“词穷”,泸酒在那一次似乎没能当成诗圣艺术创作的点金石,却更让杜甫的《泸州纪行》有一番别样滋味。

泸州的龙泉井水用于酿造顶级白酒

无论跨越多少时间,创作的本质是相通的。所以在2021年的国际诗酒文化大会上,国际音乐大师谭盾将“酒文化、诗歌文化、音乐文化”都类比成一条河流,它们都是相似的,“这条河流从来没有断过,一直从远古流到我们的脚下”。当他在创作“新时代武侠音乐”的时候,就会自然觉得,“这时候不喝酒怎么行呢?”他会想象自己是李白、是杜甫,“就像在和他们切磋”。“这时候如果没有这种诗的情怀,没有酒的情怀,哪有乐的感受。”

谭盾说,人类的情感是艺术家永远探索不尽的余味。

所以当清代蜀中诗冠张问陶的船舶停在泸州城下,正逢城中举办百酒盛会时,船山先生买了一坛大曲酒,荡舟长江之上,以酒助诗,由此留下了咏唱泸州风物的巅峰之作——“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楼红处一江明。衔杯却爱泸州好,十指寒香给客橙”,写尽了两百年前的泸州“城美、江美、酒美、人美”的风貌。

所以当杨慎站在泸州的长江边,滚滚的长江水在眼前奔腾不止,执杯中物,大笔一挥留下“醉酒词”《临江仙》,将此生起伏跌宕全都付诸笔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窖香的炼成

杜甫《泸州纪行》里的“三杯”佳酿,正是后来“泸州老窖”的前身,带着馥郁的浓香。

以“酒”作为支柱性产业之一的泸州又被称作“中国酒城”,泸州老窖的酿造历史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元明清、发展在当代,是中国最古老的四大名酒之一,被誉为浓香型白酒的“鼻祖”。

国窖1573艺术公益大使谭盾

国窖1573的艺术公益大使谭盾认为,“如果酒和诗是一对情人,那么还缺一个媒人,那就是音乐”。在他看来,酿酒、作曲、作诗都是艺术,艺代表着觉悟、悟性,术则意味着匠心、技术。浓香型白酒的酿造工艺讲究“千年老窖万年糟,酒好全凭窖池老”的法则——这意味着酿造浓香型白酒的重点在窖池,而酿酒的窖池要不间断地持续使用,只有窖池持续不间断使用的时间越长,窖泥中才会富集越来越多的有益微生物菌群,在它们的交互、循环、四季轮回、周而复始中,微生物繁衍栖息、代代接种,随着微生物菌群种类越来越多,所酿之酒才会成为顶级浓香佳酿。而如果一口酿酒窖池停止使用的时间超过6个月,那么窖泥中的微生物菌群就会死掉,所酿之酒品质将大受影响。

448年不间断持续酿造的1573国宝窖池群

在白酒行业,只有不间断持续酿造30年以上的窖池才能称作“老窖”。

泸州老窖拥有世界上建造最早、不间断持续使用时间最长、保存最完好的原生态老窖池群落,代表着中国酿酒技术和酿酒文化的极致高度。自1573国宝窖池群开建至今的448年间,这些老窖池群落从未间断过酿造的进程,被称作酿酒界的“活态文物”。1996年,这些老窖池被国务院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誉之为“国窖”。

历尽千帆,泸州老窖业已发展成为一家国有大型骨干酿酒企业,百年老字号,享誉海内外。

流动的生命

酒,“琼浆玉液”,纯净无浊质的神圣,古时往往被用来敬献神仙、拜祭祖先、敬予自然。

很多人不知道,新酒酿成以后,酒味刺激、辛辣。所以新酒最好在恒温恒湿的藏酒洞中储藏、“修炼”几年,使酒体由纯阳变得阴阳调和,让酒体变得平和细腻、柔和协调、陈香幽雅,在开坛的时候香气四溢。

泸州老窖的三大藏酒洞中有一个名叫“纯阳洞”的地方,人们常津津乐道于其中的神话色彩——相传,它取名自“八仙过海”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的表字纯阳,在民间传说中有吕洞宾醉卧古江阳的故事,而吕洞宾本身就有“酒仙”“诗仙”的称号。

泸州老窖藏酒洞:纯阳洞

纯阳洞内空气流动极为缓慢,温度常年保持在20℃左右,相对湿度常年保持在85%左右;为白酒酒体的酯化、老熟、生香提供了绝佳的环境。同时,储存酒的特有的带有微孔网状结构的陶坛,保证了酒体与外界环境的交互滋养、吐故纳新。

泸州老窖古窖池

“洞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洞里的时间仿佛是慢的,这里的时间计算以“年”为单位。只有当手指接触酒坛外围厚厚包裹着的“酒菌”,软乎乎的触感才最能让人感受到时间与生命的流动。

泸州老窖古窖池

举杯共饮,千年对话

在四川泸州,人的精气神很可能首先是被味蕾激活的。比如街头巷尾迎面飘来火锅的热辣香味,比如小茶馆里热气腾腾茶香弥漫的烟火人间;再比如走在城中,时不时扑鼻而来的酒香——泸州老窖分布在城区内各处的酿酒作坊和窖池群,构成了“醉美泸州”的独特城市魅力。

自古以来,酒不仅仅是一种消遣饮品,更是一种文化和审美的载体,与酒紧密连接的文学形式是诗歌。诗歌是一场人人皆可参与其中的语言实验。诗歌可以在人类社会遭受创击时抚慰人们心头的创伤,人类是不能没有诗意的。

21世纪,中国人正在以一种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式言志、抒情,完成对“诗词创作”这一中华经典传统文化的时代传承。

“酒助诗兴,酒以诗名。”

舞剧《昭君出塞》在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第五届中国酒城•泸州老窖文化艺术周期间演出

2021年10月15日,由中国作协《诗刊》社、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国诗歌网、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中视华凯传媒集团联合举办的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第五届中国酒城·泸州老窖文化艺术周开幕式在中国酒城大剧院举办。

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淼

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淼在开幕式上表示,作为人类共同的艺术结晶,诗与酒的语言是全世界都听得到、听得懂、喜欢听的语言。而历年来,在“中国白酒如何走向世界”这一命题中,泸州老窖不断在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彰显品牌担当与魅力。无论是一年一度举办的泸州老窖·国窖1573封藏大典,还是泸州老窖·国窖1573“让世界品味中国”全球文化之旅,亦或是与中国歌剧舞剧院达成战略合作,推出的大型民族舞剧《孔子》《李白》《昭君出塞》等巡回演出,重现传奇历史人物的鲜活人生……泸州老窖一次又一次地彰显了百年酒企兼具传承与创新的格局和担当。国际诗酒文化大会更旨在让诗成为文化的载体、酒作为情谊的纽带,让凝聚着文化、思想、情感、梦想的酒与诗打破时空限制,成为中国与世界沟通、人与人沟通的语言。

一诗一盏酒,俱是凡人心。作为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的发起单位,泸州老窖将“诗酒”拉进日常生活,让诗酒重新回归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让诗酒温暖每个人,让“人”得以在此时彼时感受诗与酒的浸润,与“诗与远方”心意相通。

千年江阳时光流转,不变的是古今中外雅士同饮泸酒、共品中国。

在泸州老窖文化艺术周开幕式的举办地附近树立着一处雕塑,原型来自于1986年在泸州纳溪区上马镇出土的青铜文物“麒麟温酒器”,狮头虎眼牛尾的造型和传说中的瑞兽麒麟非常相似,它是泸州历史上酒器物用品的代表,是古代酒器中的孤品,而今已经成为泸州标志性的城市元素之一。当你看到麒麟温酒器,彼时泸州地区群众豪放饮酒、吟诗作赋的生活场景仿佛也跃然眼前。

国窖1573

诗酒是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也是时间给予人类的馈赠。如今,已经连续举办五届的国际诗酒文化大会,早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大IP。未来泸州老窖也将继续以传播和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让世界品味香飘千年的中国白酒和中国文化。

故宫博物院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祝勇曾经写下,“我相信所有的元素都停在深不可测的地下,不停地发酵着,像酒一样,在时间中酝酿。有朝一日,当后人轻轻挖开那些温湿的泥土,就会呼吸到从前朝代的味道;只需轻轻地一碰,所有沉睡的事物都会醒来。”

那一刻,我们将可以跨越时间的回廊与古人隔空对话。在诗歌里,在觥筹交错间,在音乐里,与先辈的精神世界遥遥相连,举杯致意之时,触手可及。

文章配图均由泸州老窖提供

(专题)